慢下来走出职业倦怠
慢下来走出职业倦怠
“哪儿都比不上别人,越来越找不到工作的价值和继续工作的意义。”一种被称为“职业倦怠”的社会症候悄然形成,成为不少职场人想要逃脱的情绪囹圄。
职业倦怠不是疾病,而是对长期工作压力的一种反应
林宇(化名)在公司上班,每天都在各种甲乙方的需求中来回折腾,一版方案改了又改,最后可能又用回了第一版,无效加班是常态。一想到第二天要上班,前一天晚上就会通过加倍玩手机来代偿,直到无意识睡去。
2022年1月,职业倦怠被纳入《国际疾病分类》第11次修订本。作为“与就业或失业相关的问题”的一个子类别,职业倦怠被定义为由于长期工作场所压力未得到成功管理而引起的综合征。
根据北京安定医院心理治疗师苏虹的经验,职业倦怠的来访者主要包括两个年龄段,一是初入职场的群体,职业倦怠来自于对职业丧失了方向感,在职场中感受到格格不入;一是在职场中工作了10~15年的群体,长期在职场中却感受不到成长,会逐渐对工作环境产生反感。
职业倦怠诊断需要跟焦虑、抑郁等精神疾病区别开来
李御(化名)5年来,换了三次工作。当第三次更换工作时,他意识到,离职也无法解决职业倦怠了。
在职业倦怠的诊断中,苏虹强调要跟抑郁、焦虑等精神疾病区别开来。抑郁症、焦虑症等精神疾病是持续、弥散性地分布于工作、生活方方面面,表现在躯体、情绪、人际关系,最终影响社会功能。而职业倦怠集中表现在工作场景中,一旦到了工作场景中,就没有动力、没有兴趣、烦躁不安、浑身不适、不想上班。
“职业倦怠属于心理健康问题。”广东职业病防治院院长胡世杰介绍,职业倦怠特指职业领域中发生的现象,是与工作相关联的概念。职业倦怠需持续1个月以上,排除相关的躯体疾病和精神疾病进行综合诊断。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从个人层面看,包括个人职业目标不清、工作压力大、缺乏成就感等;从组织层面包括不良作业环境、不和谐人际关系、僵化工作机制和局限的激励机制等;从社会层面,表现为社会变革与竞争压力,缺乏认可等。
职业倦怠不仅是从业者与工作的关系,也包括职业中接触的领导、同事等人际关系所带来的压力。张峰(化名)是在感受到强烈的职业倦怠后,去寻求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临床心理科主任李幼东帮助的。在工作场景中,他感受到“过分重用”:工作太多了,不分白天黑夜,他已经失去个人生活了。在对张峰的心理辅导中,李幼东强调了“剥离”,也就是说,让他重新理清上下级、友情、亲情之间的关系。
心理咨询越早介入越好,跳出工作角色观察自己
“职业倦怠的群体可以跳出工作角色观察自己。”苏虹解释,心理学中有一种方法叫“镜观”,像照镜子一样去看、跳出自己的处境去看、换一个角度去看。当我们沉浸在工作环境的角色,往往带着强烈的个人主观情绪,而跳脱出工作角色中观察“被困住”的自己,能更客观地观察自己,包括情绪、模式和处境,更好地反思自己的所需,从而更好地帮助自己。
面对李御的求助,苏虹为他进行了心理咨询,810次的心理咨询探讨他与职业的关系,1030次的心理咨询进一步深入,60~100次的心理咨询则追溯到惯有的应对模式和人格的养成中。
“倾诉本身就带有疗愈性。”苏虹介绍,工作中常会强调资源的重要性,职业倦怠的来访者往往处于“被淹没的状态”,即便有很多资源,很多闪光点,他们也处于一种看不见更无法运用的状态。
在苏虹看来,心理咨询介入越早越好。一旦感受到职业倦怠,就可以寻求帮助,而不是积攒、压抑到实在难以忍受时再寻求帮助。除了心理治疗,李幼东建议,还可通过运动获取更多的多巴胺;也可给予自己一定的休息时间。当节奏慢下来,倦怠或许也会停下脚步,跳脱出来,重新拥抱生活。
本文原文来自《健康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