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与思考 | 企业家当如曹操一样
读书与思考 | 企业家当如曹操一样
在《三国演义》中,曹操被描绘为一个奸诈、残暴的反面人物,但在《三国志》中,他却是一个运筹帷幄、文武双全的英雄。本文将通过对比两部著作中的曹操形象,分析其性格特点,并探讨其作为企业家楷模的借鉴意义。
太祖武皇帝,沛国谯人也,姓曹,讳操,字孟德,汉相国参之后。桓帝世,曹腾为中常侍大长秋,封费亭侯。养子嵩嗣,官至太尉,莫能审其生出本末。嵩生太祖。
太祖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故世人未之奇也;惟梁国桥玄、南阳何颙异焉。玄谓太祖曰:"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年二十,举孝廉为郎,除洛阳北部尉,迁顿丘令,征拜议郎。
——《三国志》,陈寿
《三国演义》中描写曹操的故事与《三国志》中记录的较为一致,前者为小说,后者为史书。一个重在演义,一个重在传记。
少时读《三国演义》,以为曹操是奸诈之人,人称其为奸雄,常常视其为反面人物。
他残暴,杀人不眨眼,“宁叫我负天下人,莫叫天下人负我。”
他好人妻,战争间隙睡了张秀的婶娘而痛失大将典韦,后宫纳有数位人妻。
他欺君,仗剑出入宫廷,挟天子以令诸侯,弑杀皇后。
他忘义,陈宫弃官随他举大事,因价值观不同而分道扬镳,后在白门楼上杀了陈宫。
他造恶,杀了名医华佗和音律达人师勋。
演义本质是讲故事,常常带有讲故事人的情感与思想,可以在史实的基础上发挥。正是这样,三国演义千古流传,于酒肆、于茶馆、于闹市、于村野,妇孺皆知。
对演义的理解也会随着时间与经历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就如对曹操的理解一样,当初以为他是坏人,是因为少年的世界虽然缤纷多彩,然而对事物的判断多是非黑既白。而今,再读《三国演义》,又是不一样的理解,一个想成大事的人,大抵应该如曹操这样。
曹操的扮演者鲍国安先生曾说:现实中没有曹操这样的人,曹操只能去演,不能从实际生活中体验得来。
《三国志》卷一.魏书一 武帝纪 评曹操曰: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结合史书与演义来看,曹操可谓三国第一人,名垂青史。他的一生功业,对于后世来说,有较强的借鉴意义,可以是企业家的楷模。
其一,曹操志向坚定。
“玄谓太祖曰:'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年二十,举孝廉为郎。”少年曹操,被人们认为是不务正业的无用之人,只有桥玄慧眼识人,认为他能安邦定国,教曹操取天下。于是,他举孝廉为郎,开始了自己的仕途。从此,便以天下为己任,树立了明确、远大、艰辛的目标。
破黄巾,诛董卓,散尽家资,南征北战,几次差点丧命,在战场上损失了长子和近亲属多人,依然初心不改,直到位及万人之上,功业超越了先祖,几乎一统天下。
目标的重要性在曹操身上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如果没有这样的目标,他最多是个官家子弟,游手好闲,庸庸碌碌。
其二,曹操好学善谋。
曹操熟读兵书,善于用兵。他常常在营中读书至深夜,与麾下谋士共论天下。他深度思考,无论成功与失败,他都能总结,不断提升自己指挥大军的水平。正是他的博学,才能在混乱的征伐中,不断取胜,不断壮大自己,积累各种资源,终成霸业。
曹操在文学上的造诣十分深厚,有许多著名的诗篇流传至今。甚至他在当时的一些做法,被周瑜、诸葛亮等活学活用,可谓文武双全。
短歌行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 曹操
这首诗气势雄浑,又情深意切,一个带兵征战的将军,能写出这样的诗篇,可谓千古第一人。不过,在《三国演义》的电视剧中,这首诗出现在赤壁之战的前夜,曹操在接受庞统连环计后,在大船上宴请众将,酒至半酣,提槊而歌,众将和之。期间,师勖师祭酒说“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两句不吉,冒犯曹操而被一槊捅死。这个情节,仿佛为这首诗定了一个场景,让人觉得不是什么好诗。其实,诗是极好的。当然,这个情节是编剧和导演设计的,在《三国演义》原著中并没有这个片段,《三国志》中也没有说过。
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魏晋,曹操
这首诗也是曹操的代表作,《三国演义》中有一集专门说了这个片段,曹操还亲自吟诵此诗。不但文字华美,气象万千,而且也饱含天地万物的哲学意义。
薤露行
惟汉廿二世,所任诚不良。
沐猴而冠带,知小而谋疆。
犹豫不敢断,因狩执君王。
白虹为贯日,己亦先受殃。
贼臣持国柄,杀主灭宇京。
荡覆帝基业,宗庙以燔丧。
播越西迁移,号泣而且行。
瞻彼洛城郭,微子为哀伤。
——曹操
这是曹操在征伐过程中,做的诗篇,有写实的部分,也有写意的部分,其志向可见一斑。
蒿里行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刻玺於北方。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曹操
曹操一生征战,年逾半百,回忆当前群雄共谋董卓,十八路诸侯鏖战虎牢关,往事历历在目,群雄已灭,唯孤尚存。
其三,曹操重视人才。
第一个跟随曹操的人,就是陈宫。陈宫也是一代名仕,看人的眼光长远,才私下放了曹操,弃官随之。可见陈宫绝非俗吏,否则,曹操可能就在那个小县城“杀青”了。陈宫看不惯曹操的行为,又弃他而去,并没有报官或者杀了他,更加说明陈宫的伟大,尽管后来兵败白门楼,他依然守节而死。曹操很惋惜,厚待其母子。当然,曹操这样一个人,在当时那个情景下,或许他并不完全信任陈宫,所以延伸至吕老伯一家,这正是没有安全感的表现。
其后,他回到乡里,散财招兵,他的族人、附近的小官都来跟随他,后来陆续招徕了很多有才能的人,使自己麾下谋士良将数量众多,遍观三国,吴、蜀的人才都不如他的多。《三国演义》中有很多场景,比如他对待关公,对待郭嘉,等等,都是他爱才惜才的表现,包括他对待刘备也是这样的。
一个好汉十个帮。正是成事的关键,天时与地利均是外因,只人和全凭自己。想做事,没有人力资源是无法实现的。我们再看看世界上的知名企业家,哪个没有可以依靠的人才。
其四,曹操审时度势。
曹操一生,谋略第一。他谋事眼光长远,能够统筹各类资源,服务于自己的战略目标。
他侍奉过董卓,委屈于人下,积累人脉资源。
他号召十八路诸侯,推举当时势力强大的袁绍为盟主,又借机结识刘备,温酒推荐关羽斩首华雄,意欲笼络人才。
他挟天子而不篡,是看到了天子的价值,一旦自己称帝,则会招致多方反对,曾经的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的桥段就会在自己身上上演,不利于自己的战略目标。
正是这样,他才能在群雄纷争的年代一骑绝尘,成就自己的霸业。
曹操,真英雄。他奸诈的很智慧,他狠毒的很干脆,他身上全是英雄的气概。只有能成事的人,才可称英雄。
有人说:不成熟的人,为了理想而死;成熟的人,为了理想而千方百计地活下去。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三国演义》重在一个“义”字。而曹操义利兼备,是真英雄。
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杨慎
伟大的作品常读常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