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会计基本理论是什么
管理会计基本理论是什么
管理会计是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工具,它以强化企业内部经营管理、实现最佳经济效益为最终目的。本文将系统介绍管理会计的基本理论、发展历史及其在现代企业中的应用,帮助读者全面了解这一重要的会计分支。
管理会计基本理论是什么
管理会计学是指在当代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以强化企业内部经营管理,实现最佳经济效益为最终目的,以现代企业经营活动及其价值表现为对象,通过对财务等信息的深加工和再利用,实现对经济过程的预测、决策、规划、控制、责任考核评价等职能的一个会计分支。
1、管理会计的对象
管理会计的对象是以使用价值为基础的价值管理。从实质上讲,管理会计的对象是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从管理体现经济效益角度看,管理会计的对象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价值运动;从实践角度看,管理会计的对象是作业管理和价值管理的复合。
2、管理会计的目标
管理会计的最终目标是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具体目标包括:1)为管理和决策提供信息;2)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
3、管理会计的职能
管理会计的主要职能包括预测、决策、规划(预算)、控制和评价。
4、管理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
管理会计信息应具备以下质量特征:相关性、准确性、一贯性、客观性、灵活性、及时性、简明性和成本效益性。
5、管理会计的工作程序
管理会计的工作程序主要包括以下步骤:
- 确认:将企业的经济活动及其他经济事项作为适当的管理会计业务予以辨认。
- 计量:以货币或其他度量单位对已发生或可能发生的经营活动予以数量上的确定。
- 归集:对企业的经营活动及其他经济事项,按严格、一贯的方法进行记录和分类。
- 分析:对经济事项发生的内外环境及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评价和确认。
- 编报与解释:以适当的形式反映各信息需求者需要的信息。
- 传递:将相关信息提供给各级管理者或其他信息使用者。
管理会计发展概述
从历史发展来看,管理会计的发展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
执行性管理会计阶段(上世纪初~上世纪五十年代):这一阶段的管理会计主要基于美国管理学家泰勒的科学管理学说,以成本会计(标准成本控制、预算会计)为主要形式,旨在帮助制造企业改善生产效率。
决策性管理会计阶段(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这一阶段的管理会计发展成为帮助企业进行预测和决策的工具,引入了复杂的数学模型,强调“先将事情做对,再将事情做好”。
创新管理会计阶段(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至今):以美国管理学家罗伯特•卡普兰为代表,这一阶段重新审视了管理会计理论对实务的指导作用,建立了科学实用的现代管理会计新方法。
管理会计学科内容相互间的逻辑关系
管理会计学科内容体系的范畴主要包括:
- 价值创造活动前:涵盖预测分析、目标成本确定、经营决策分析及全面预算等内容。
- 价值创造活动中:主要涉及即时核算及控制,包括人的行为价值核算、标准成本控制、责任核算与控制等。
- 价值创造活动后:侧重事后综合结果的核算及控制,包括业绩核算、业绩评定激励等。
管理会计学科内容相互间的逻辑关系主要遵循控制论原则,包括事前控制(前馈控制)、事中控制(即时核算与纠偏)和事后控制(业绩核算与激励)三个环节。
现代管理会计目标
在当前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现代管理会计应以顾客价值最大化为目标。企业价值增值的衡量指标可以是财务指标(如经济增加值EVA),也可以是非财务指标(如核心竞争能力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