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贾碧:《进击的巨人》中的人性棱镜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贾碧:《进击的巨人》中的人性棱镜

引用
1
来源
1.
https://www.bilibili.com/opus/1028828294477250563

关于贾碧的争议,本质上触及了《进击的巨人》最核心的叙事策略:通过极端情感冲击迫使观众直面自身偏见。贾碧这一角色不仅是剧情的催化剂,更是作者谏山创精心设计的“人性棱镜”——她的存在撕裂了观众对善恶的简单判断,暴露出人类在共情选择上的局限性。

一、贾碧的叙事功能:仇恨循环的微观镜像

  1. 刻意对称的角色设计

贾碧与年幼的艾伦形成镜像:两者皆在童年被系统性仇恨灌输(“恶魔的后裔”/“墙外的恶魔”),通过暴力行为获得群体认可。这种对称性暗示:立场决定善恶标签。当观众为艾伦的“复仇”欢呼时,却难以容忍贾碧的“复仇”,本质上暴露了视角偏袒。

  1. 暴力正当性的解构实验

萨沙之死的戏剧性在于:当帕拉迪岛方沉浸在反攻的“正义感”中时,一个马莱士兵(贾碧)用完全相同的逻辑夺走了他们珍视之人。这场景迫使观众意识到:所有战争中的“英雄行为”,在敌方视角下皆是暴行。

二、观众愤怒的深层心理机制

  1. 叙事视角绑架道德判断

作品前半部通过帕拉迪岛视角培养观众情感投射,导致多数人潜意识中将“主角阵营”等同于正义。当贾碧射杀萨沙时,观众遭受双重背叛:既是角色死亡的情感冲击,更是自身道德立场被揭露为相对主义的认知失调。

  1. 替罪羊心理的转移需求

在更宏观层面,贾碧承担了观众对战争本质愤怒的具象化投射。当剧情走向愈发绝望,需要一个具体目标来释放无力感,而亲手打破“主角阵营不可侵犯”禁忌的贾碧,自然成为情绪宣泄口。

三、贾碧转变的叙事必要性

  1. 洗脑与觉醒的病理学样本

贾碧的转变过程被刻意拉长且充满反复:从坚信马莱的帕拉迪岛有罪论,到目睹莱纳崩溃后的动摇,再到被萨沙家人宽恕后的认知颠覆。这种挣扎远比瞬间醒悟更真实——它展示了意识形态植入的解构需要经历肉体重塑般的痛苦。

  1. 仇恨链的终端破解者

当艾伦选择用更宏大的暴力终结暴力时,贾碧却通过微观的人际互动(与萨沙家族、法尔科的关系)实现救赎。这暗示谏山创对两种反战路径的探讨:系统性暴力 vs 个体间的谅解。贾碧最终放下枪选择对话,正是对艾伦路线的根本性质疑。

四、争议背后的认知陷阱

  1. 主角光环对道德判断的扭曲

观众容易忽略:萨沙在反攻马莱行动中同样是击杀敌方士兵的“坏人”。但因其属于“我方阵营”,其暴力行为被叙事柔焦化。这种双重标准恰恰印证了现实战争中媒体宣传对民众认知的操控。

  1. “可原谅性”的伪命题

网络谩骂中常见的逻辑是“贾碧杀萨沙不可原谅”“假币必须死”,虚构角色的道德审判权被交给了观众。作品中,真正承受失去之痛的萨沙家族选择了谅解,而置身事外的很多观众反而坚持审判,这种倒置揭示了人类更擅长为抽象概念愤怒,而非理解具体情境。

五、超越争议:贾碧角色的终极启示

  1. 暴力的祛魅与复魅

贾碧的狙击枪同时具备两种象征:作为武器时,它是马莱军事主义的延伸;但当她用枪保护被巨人攻击的卡娅时,工具属性被重新赋义。这暗示暴力本身无善恶,取决于驱动它的叙事。

  1. 共情的半径决定世界观

观众对贾碧的接纳程度,本质上是对自身“共情半径”的测试:能否对一个杀害喜爱角色的凶手产生理解,标志着能否突破部落主义思维。那些持续辱骂贾碧的观众,或许正是未能通过这场思想实验的人群。

  1. 创作者的风险博弈

谏山创通过贾碧承受的骂声,完成了对读者的终极诘问:当作品刻意摧毁读者情感舒适区时,我们是否仍愿意跟随叙事去直面自身阴暗面?这种创作勇气,正是《进击的巨人》超越普通反战作品的核心价值。

愤怒是理解的开端

贾碧引发的争议本身,恰是作品成功的证明——它让虚构角色的道德困境成为现实世界的认知试金石。这场持续的网络论战,或许正是谏山创期待看到的:当观众为虚构角色争吵时,他们已经在不自觉中参与了作品预设的思想实验。

最终,贾碧的价值不在于她是否值得被喜爱,而在于她迫使所有人承认:我们与自己所谴责的“恶魔”,共享着同样脆弱的人性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