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从《连城诀》看金庸武侠小说的演变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从《连城诀》看金庸武侠小说的演变

引用
网易
1.
https://m.163.com/dy/article/J8QR5LBU0521AKDH.html

《连城诀》是金庸的第十部武侠小说,虽然在金庸的武侠作品中并不算特别引人注目,但这部作品却具有独特的意义。它不仅是金庸从"大叙事"转向"小叙事"的转折点,更是金庸对江湖黑暗面的深刻揭示和对"素心人"形象的塑造。本文将从多个角度解读这部作品的独特价值。


《连城诀》 资料图片

大叙事与小叙事

从处女作《书剑恩仇录》开始,金庸的武侠小说就以"大叙事"著称。金庸善于将"江湖"与"江山"联系在一起,将"一身"与"一国"联系在一起,表达"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主题。继起的《碧血剑》如此,"射雕"三部曲、《雪山飞狐》与《飞狐外传》也都如此。这些小说写得大气磅礴、波澜壮阔、引人入胜。但到了《连城诀》,金庸笔锋一转。这部小说只写"江湖"事,不干"江山"事,以前的"大叙事"变成了"小叙事",这难免让读者感到不适应,因此不少读者将其评定为失败之作。

不过,"大叙事"有"大叙事"的好处,"大叙事"有大场面、大事件、大英雄,但"大叙事"也有"大叙事"的难处。俗话说"假大空"。"大"字往往与"假"和"空"联系在一起,"大"了就容易"假",容易"空",这几乎是所有"大叙事"面临的难题。金庸也不例外。金庸在小说中浓墨重彩描写的那些大事件,如陈家洛绑架乾隆、袁承志行刺皇太极、郭靖保卫襄阳、杨过击毙蒙哥、张无忌接任明教教主、胡斐搅乱掌门人大会,都查无实据,纯属虚构。中国历史上没有出现过这样的大英雄,凭空塑造一群出来,固然满足了读者的心理期待,但毕竟形同造神。中国古典小说也曾造神,如关羽、岳飞、包公等,但他们确实是历史人物,其事功也都有史可查,真人可以成神,假人岂可成神?另外,"大叙事"往往更多地关注"江山"大局,对于"江湖"着墨自然变少,这样写来,武侠小说就跟历史小说、政治小说一般无二,自己的特点却消失无踪。

应该说,在"江山"与"江湖"之间,"江湖"才是武侠小说"自己的园地"。书写江湖,应该是武侠小说之本分。为此,有必要将江湖与江山适当切割,从"大叙事"走向"小叙事"。在写完第七部"大叙事"之作《倚天屠龙记》之后,金庸就开始转向"小叙事"。他先写了《白马啸西风》,但这篇小说关注的是爱情问题,不是"江湖"。之后又写了《鸳鸯刀》,这篇小说写的是"江湖",但完全在搞笑,态度不够严肃。再之后就写了《连城诀》,这部小说充分描写了"江湖",郑重表达了金庸对"江湖"的认识。

当然,"小叙事"也有"小叙事"的局限。如果总写一帮侠客在江湖的"窝里斗",也会让人看得心烦。所以,对于一个武侠小说作家来说,既要会"大叙事",也要会"小叙事",能大能小,才是全才。《连城诀》之后,金庸双手互搏,一手"小叙事",专注于江湖,创作了《侠客行》《笑傲江湖》,一手"大叙事",专注于江山,创作了《天龙八部》《鹿鼎记》,显示了自己的全才。

阴暗面与光明面

如上所述,"江湖"才是武侠小说"自己的园地",那么,如何书写"江湖"?这里也有讲究。

江湖是一个小社会,一个社会总是有两面:光明面与阴暗面。是写光明面还是写黑暗面?不同作家有不同的选择。《连城诀》写的主要是阴暗面。在这部小说中,师徒之间、父子(女)之间、恋人之间、夫妻之间、兄弟之间、朋友之间,或反目成仇,或妒火中烧,或尔虞我诈,或设局陷害,或大言不惭,或造谣惑众,或口蜜腹剑,或两面三刀。行走江湖简直步步惊心,到处是陷阱和地狱。

《连城诀》中还有各种残忍与恐怖。如凌霜华与丁典倾心相爱,遭到了父亲凌退思的阻止,凌退思将女儿活埋在棺材中,又在棺材外涂上毒药害死了丁典,其残忍令人发指。如万震山杀害师兄戚长发后将其砌入卧室墙中,后来发现尸体失踪,心里焦虑,得了离魂症,每天半夜起来砌墙,他那诡异举动看得人毛骨悚然。大侠花铁干身陷雪山,一时找不到食物,竟然吃掉自己结义兄弟的尸体,其变态程度令人难以想象。

在《连城诀》之前,金庸也曾描写过江湖的阴暗面,如《碧血剑》中华山派的师门内部矛盾,但写得很不充分,不像《连城诀》这样淋漓尽致。《连城诀》可以说写尽各色坏人、各种坏处,写尽了江湖的血腥与丑恶,写尽了人性的龌龊与卑劣。写完《连城诀》,金庸的心态也就放开了,之后他在《天龙八部》中设计的"无人不冤、有情皆孽",在《笑傲江湖》中讲述的阴谋与权力,在《鹿鼎记》中揭露的官场黑幕,都从新的侧面继续展示江湖的阴暗面。

不过,《连城诀》在着重描写江湖的阴暗面时,并未放弃寻找光明。丁典与凌霜华生死不渝的爱情,戚芳在上当受骗后依然保存的善良,水笙在受尽诬陷后对狄云的痴情等待,都让人感到这个阴暗的江湖并非不可救药,还能让人看到几分希望。

金庸的这种书写策略,既暗合老子的名言"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又可印证顾城的诗句"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优秀的作家在描写人间的黑暗时,总是不忘给这黑暗的人间投射几分光明,让人感受到这个世界的价值与意义。

素心剑与素心人

《连城诀》原名《素心剑》,为何更名呢?据我猜测,一则金庸已经写过《碧血剑》,书名再带"剑"字就重复了;二则主人公狄云最擅长的不是剑,而是刀,取名为"素心剑"并不准确。不过,金庸虽然抛弃了"素心剑"这一书名,但"素心"一词,仍是解读《连城诀》的密码。

"素心"指的是什么?"素心"指一个人纯净、真诚的本心,同时也指一种看淡名利、厌倦尘俗的生活态度。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素心"是一个高频词汇。王汝玉的《初辞长洲县庠》曰:"素心自昭旷,外物徒纷荣。"黄省曾的《临病咏怀九首(其一)》曰:"所贵素心者,逍遥寄肱枕。"金大舆的《移居》曰:"素心厌嚣杂,移居入穷巷。"邹元标的《出都门宿大觉庵遇二僧时偕曾职方徐尚宝》曰:"我本素心人,久绝尘寰扰。"冯子振的《梅花百咏(其十六)西湖梅》曰:"任他桃李争欢赏,不为繁华易素心。"孙承恩的《和郭杏冈别业八首(其三)》曰:"素心厌尘俗,非敢谓怀居。"汤聘的《重游东皋即事呈同游诸君》曰:"谁抱素心轻富贵,我从醉眼识公卿。"耶律楚材的《和李邦瑞韵二首(其一)》曰:"泽民致主倾丹恳,邀利沽名匪素心。"甘复的《赠仲庸艾先生》曰:"丘壑念长栖,荣宦非素心。"郯韶的《衡门书事二首(其二)》曰:"莫嫌身外求名远,自是幽居惬素心。"中国古典诗人爱"素心",金庸也喜欢"素心"一词。

《素心剑》这一书名,目的显然不在颂扬剑法,而在表彰"素心人"。小说主人公狄云就是一个素心人。狄云本性纯净真诚,但受尽欺骗与捉弄、陷害与折磨。江湖痛打了狄云,也教育了狄云,他不得不改变。狄云以前追求"光明正大",但之后学会了隐忍与扮猪吃老虎;狄云以前不会恭维人,在被血刀老祖劫持后,为了活命也不得不吹捧他;狄云以前把他人都看得很善良,但后来也对他人有了戒备。但是,狄云的本心一直没有变。他知道师父戚长发欺骗了他,甚至还想杀他,但并没有报复。他知道恋人戚芳嫁给了陷害自己的万圭,但怕戚芳伤心,依然治好了万圭所中的毒。他知晓连城诀中宝藏的秘密,但没有被贪欲腐蚀,无心争夺宝藏。最后,他厌倦了这个江湖,隐居藏边雪谷。

塑造了狄云这一"素心人",金庸仍然意犹未尽,之后《天龙八部》中的虚竹与段誉、《侠客行》中的石破天、《笑傲江湖》中的令狐冲,仍然属于"素心人"系列,他们虽漂泊江湖,但都保持着赤子之心,未被江湖的黑暗污染变色。"素心人"形象系列,可以说是金庸对武侠小说的一大贡献。

《连城诀》中狄云的原型是金庸家中老仆和生,金庸带着强烈的同情心创作了这部小说,赋予了和生新的更好的命运。《连城诀》是金庸的一部用心之作,同时又是金庸的第十部小说,金庸在创作时难免有纪念之意。最好的纪念莫过于创新。《连城诀》的创新之处在于从"大叙事"转向"小叙事",在"江湖"的黑暗中寻找光明,歌颂保持赤子之心的"素心人"。这可能既是这部小说的"奥义",也是金庸隐秘的"心曲"。

(本文作者系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