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州古韵新篇:运河之上的老城区改造与文脉传承
通州古韵新篇:运河之上的老城区改造与文脉传承
通州古城,作为北京城市副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从古至今,这里一直是大运河最北端的终点,是重要的货物贸易集散地。如今,在副中心快速建设的背景下,如何平衡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更新,成为了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将带您深入了解通州老城区的改造与文脉传承之路。
在通州古城的地图上,万寿宫水渠(今新华大街)是城内的主要河运通道,东大街、西大街、南大街和北大街则是城内主要陆运通道。在今地图上,可以看到南大街处于五河交汇处以南,北有通州八景中的“古塔凌云”“二水会流”和“波分凤沼”,以及西海子公园。在新华大街、玉带河东街、故城东路和车站路围成的区域内的南大街,尽管风光不再,却很好地保留了旧时的面貌。
通州作为大运河最北端的终点,其货物贸易非常重要,从而使得这些大街的商业作用也非常突出。尤其是现存的南大街,即使现在沿街依然有很多卖牛羊肉和小吃的店铺。
清朝《御制通州石道碑》云:“潞河为万国朝宗之地,四海九州岁致百货,千樯万艘辐辏云集,商贾行旅梯山航海而至者,车彀织络,相望于道,盖仓庾之都会而水陆之冲达也。”
“江浙货物皆先至通州,是以风俗与京师同。”旧时,通州有山西、江苏等外埠商业会馆10座,可见其交通之广。
通州区南大街历史片区城市设计项目的初衷是在副中心快速的城市建设中思考老城核心片区的保护与更新问题。目标是既要保护住该保护的文化遗产,尤其是物质方面的遗产,因为其有不可再生性,又要面向南大街片区的更新与设计,解决当时的民居建筑破败、环境脏乱差的问题。
水街共融
结合城市恢复玉带河重点工程,再结合中仓的运水粮道置入水景观(处理好水、仓、街的关系),重塑通州老城作为大运河沿运聚落的城市历史格局。借助闸、河道、码头、桥等相关景观节点的阐释,展现通州老城水文化内涵。
宜居宜业
提升南大街两侧商铺的空间与业态品质,维护南大街与十八个半截胡同传统四合院的历史肌理关系,改善交通、基础设施和四合院居住条件,提高民生福祉,展现沿运聚落的宜居宜业的城市功能特色。
古今同辉
保护城市遗产,将遗产的价值植入现代城市发展,分级分类,活态保护。在重视文物建筑历史建筑保护的同时,综合考虑恢复中仓历史场所意象作为家园中心,对标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城市标准,积极挖掘并利用各存量用地,通过置换成文化公共服务等功能,古为今用,激发大运河沿线古市镇的文化创新活力。
文化多元
强调通州在京津冀地区的地域纽带作用以及大运河跨地区的文化纽带作用,尊重文化多元,保持南大街历史风貌特色,借助构建地域或文化融合形成的建筑符号体系,展现通州老城及南大街的文化艺术涵养。
通州老城区,尤其是南大街历史片区,成为北京城市副中心历史文化的核心承载区。在未来的老城保护和城市更新过程中,平衡好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创新的关系,使得通州老城为副中心城市建设增加深厚的 历史底蕴和丰富的文化色彩,让北京城市副中心的文化名片更加响亮,让这里的人民生活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