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方剂学:方剂变化与类方记忆法
中医方剂学:方剂变化与类方记忆法
方剂是中医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其变化和记忆方法一直是学习中医的难点。本文通过专家与学生的对话,详细介绍了方剂的加减变化和类方记忆法,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中医核心知识。
专家指出:“方剂是由药物组成的,而药物的作用是通过与方中其他药物的配伍关系而体现的。这个配伍关系是决定方剂的功效的重要因素。所以,当我们增加或减少方剂中的药物时,这个关系会发生变化。”
专家进一步解释道:“药味加减有两种情况,一是佐使药的加减,二是臣药的加减。佐使药通常在方剂中的药力较小,不至于改变方剂的主要功效。这种加减是在主症不变的情况下,对某些药物进行加减,以适应一些次要兼症的需要。以桂枝汤为例,本方主治太阳中风表虚证,症见发热头痛、汗出恶风、鼻鸣干呕、苔薄白、脉浮缓。若兼见咳喘者,可加厚朴、杏仁下气平喘,也就是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臣药的加减,这种变化改变了方剂的主要配伍关系,使方剂的功用发生较大变化。例如麻黄汤,适用于外感风寒表实证,具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之功。 若去桂枝,只用麻黄、杏仁、甘草三味,名三拗汤,解表之力减弱,功专宣肺散寒、止咳平喘,为治风寒犯肺之鼻塞声重、语音不出、咳嗽胸闷之方。又如麻黄加术汤,即麻黄汤原方加白术,且白术用量为四两,则成发汗解表、散寒祛湿之剂,适用于风寒湿痹、身体烦疼、无汗等症。”
专家又说:“方剂按照一定结构组成后,在临床运用过程中还必须根据病证的不同阶段,病情的轻重缓急,患者的不同年龄、性别、职业,以及气候和地理环境做相应的加减变化,才能切合病情,提高疗效。成方的变化运用,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种形式。分别是,药味加减变化、药量增减变化和剂型更换变化。”
专家解释道:“方剂学最常见的是依据方剂主治病证不变的情况下,次证发生改变,对方剂中的某些药物进行加减的同方演变。这种演变一般不会改变方剂的主要配伍关系和基本药效,只是针对次证的变化进行调整。”
“我们经常看到的类方,就是指的是药物组成上具有一定相似性的方剂的集合。在类方演变中,我们以某一个基础方剂为主,对其进行药味的增减,以适应不同的病情。这种演变可能会改变方剂的主要配伍关系和主治效果,但保留了一定的相似性。”
专家举例说:“桂枝汤这个基础方剂,它以桂枝为主要药物,具有温阳散寒的功效。而在类方演变中,可以加入其他药物,如附子、干姜等,使得方剂更加适用于不同的病情。这样,桂枝汤就可以演变成温阳附子汤或桂附汤,以增强药效。另一个例子是小柴胡汤类方的演变。小柴胡汤是一种平和解表的方剂,主要由柴胡和黄芩等组成。在类方演变中,可以增减其他药物,如半夏、人参等,以应对不同的病证。这样,小柴胡汤可以演变成小半夏汤、小半夏加茯苓汤,进一步扩展了方剂的应用范围。”
专家补充道:“药量是药物在方中的药力大小的标志之一,如两首方剂的组成药物相同,但用量不相同时,随着方中药物药力的相应变化,必然导致配伍关系及君臣佐使相应变化,遂使功用、主治各有所异。”
专家举例说明:“如小承气汤与厚朴三物汤虽均由大黄、厚朴、枳实三药组成,但小承气汤以大黄四两为君,枳实三枚为臣,厚朴二两为佐,其功用为攻下热结,主治阳明里热结实证的潮热、谵语、大便秘结、胸腹痞满、舌苔老黄、脉沉数;而厚朴三物汤则以厚朴八两为君,枳实五枚为臣,大黄四两为佐使,其功用为行气消满,主治气滞腹满、大便不通。前者行气以助攻下,病机是因热结而独气不行;后者泻下以助行气,病机是因气郁而大便不下。”
专家又说:“剂型更换变化,是指在方剂组成药物及其用量配比不变的基础上,随着主证轻重缓急的变化而配制不同的剂型,以改变功效快慢与药力峻缓的一种变化形式。例如,我们常见的方剂理中丸就是针对脾胃虚寒证病情相对较轻、病势较缓而设的中医方子,若证情较急、较重时,可改为汤剂内服,则作用快而药力增强。所以我们的医圣张仲景就在《伤寒论》理中丸服法中,指出'然不及汤’。”
专家指出:“前人将方剂按主治分类,形成不同的类方。比如桂枝类方,柴胡类方等,就像每个家族都有自己的血统和特征一样。了解这些类方及其成员,是学习中医方剂的一种捷径。”
专家补充道:“如清代徐灵胎的《伤寒论类方》、左季云的《伤寒论类方汇参》、日本吉益东洞的《类聚方》等皆是。这种教育方式,通过比较异同,能较快抓住每方方证的特征。我的经验告诉我,对于初学者的你们,这不失为学习中医方剂的一个很好的方法。”
专家总结道:“对于每类方剂,都可以看作是一个家族,由一味或几味主要药物为中心,具有相同功效的方剂群体。比如桂枝类方,就是由桂枝为主组成的,如桂枝汤、小建中汤等。每个类方都有基本功效和适应证,同时,同一类方中的方剂也有自己的主治病证。了解这些,对学习中医方剂会有很大帮助。”
专家继续解释:“柴胡类方,即是由柴胡这味药物为主组成的,诸如小柴胡汤、大柴胡汤、柴胡桂枝汤、四逆散、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等所谓'柴胡剂’的方剂群体。”
专家最后说:“在错综复杂的中医方剂池中,将其划分为几个'类方’,依据主要药物和功效进行分类,接着对各个类方进行相互对比,对比类方内的具体成员,这被视为初学者踏入中医领域的一种捷径。中医方剂的种类繁多,无论大小,类方至少有数十个,然而真正关键的不超过十几个。了解了这些类方及其成员,虽然不能宣称已经精通了整个中医学体系,但对于中医方剂的基本应用规则有了掌握,对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也有所了解,在实际临床中也能够游刃有余地应对了。”
中医历代涉及方剂学文献
- 《黄帝内经》,唐朝整理春秋战国时期的文献,记载13首方剂,奠定了方剂学的理论基础。
- 《五十二病方》,秦汉时期的文献,载方283,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方书。
- 《伤寒杂病论》,东汉张仲景撰,载方单方113+复方245,融理法方药于一体,被尊为“方书之祖”。
- 《肘后备急方》,晋葛洪,载单方510+复方494,方简、便、廉、效。
- 《刘涓子鬼遗方》,晋末刘涓子撰,南朝齐龚庆宣重新整理。
- 《备急千金要方》,唐,孙思邈,载方5000余。
- 《千金翼方》,唐,孙思邈,载方近3000。
- 《外台秘要》,唐,王焘,载方6000余,集唐以前方剂之大成。
- 《太平圣惠方》,北宋王怀隐、王佑、郑彦、陈昭遇等编,载方16834,翰林医官院医官,依据医局所藏北宋以前各种方书、名家验方并宋太宗亲验医方,又广泛收集民间效方集体编写而成。
- 《圣济总录》,南宋,载方近2万,宋徽宗时由朝廷组织人员编纂,成书于1111年-1117年,集宋以前方剂之大成。
-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南宋太医局编,陈承、裴宗元、陈师文曾加校正,载方788,是宋代太医局所属药局的一种成药处方配本。
- 《伤寒明理论》,金朝成无己,我国第一部研究方剂配伍理论的专著。
- 《宣明论方》,金朝金元四大家 之一,刘完素著,善用寒凉药。
- 《儒门事亲》,金朝金元四大家 之一,张从正著,主张攻下法。
- 《脾胃论》,金元,金元四大家 之一,李东垣著,擅长补脾胃。
- 《丹溪心法》,元代 金元四大家之一,朱震亨著,力倡滋阴。
- 《普济方》,明朝朱橚,载方61739,我国古代载方最多的一部方书。
- 《汤头歌诀》,清汪昂,为初学者启蒙必读医书,流传甚广。
本文原文来自360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