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打呼噜与动脉粥样硬化有关,振动损伤不可忽视!
长期打呼噜与动脉粥样硬化有关,振动损伤不可忽视!
打呼噜是许多人睡觉时会出现的现象,因为太过普遍,常被认为是正常且无害的。然而,事实上,健康的睡眠状态应该是安静无声的,打呼噜并不是正常的生理表现。
人为什么会打呼噜?
打呼噜(又称为打鼾),当我们进入睡眠状态时,维持呼吸道畅通的肌肉,如软腭、悬雍垂和舌头,会自然而然地放松,这种放松是正常的生理反应,但对呼吸道狭窄的人来说,放松的肌肉组织会导致呼吸道更加狭窄,进而阻碍空气的正常流动。打呼噜的发生与呼吸道阻力的增加有直接关系,正常情况下,呼吸道是畅通无阻的,气流能顺利进入肺部,然而,当上呼吸道变窄时,气流通过的阻力就会增加,这会使空气在通过这些狭窄的区域时产生乱流,从而引起周围组织的振动。
打呼噜的成因非常多样,从医学上可以分为结构性和功能性两大类。结构性原因包括鼻腔和喉部的解剖异常。例如:鼻中隔弯曲、鼻息肉或慢性鼻窦炎等问题会阻塞鼻腔,使得气流难以通过,迫使患者用口呼吸,而口呼吸更容易引发打呼噜。此外,肥胖也是一个重要的结构性因素,因为肥胖者的颈部会堆积过多的脂肪,这些脂肪会对上呼吸道施加压力,导致呼吸道变得狭窄,而肥胖者打呼噜的风险远高于正常体重的人。
功能性因素则涉及肌肉的松弛程度和呼吸道的稳定性。随着年龄的增长,喉部肌肉会逐渐失去张力,这会增加打呼噜的发生率。此外,饮酒、吸烟和某些药物(如镇静剂或安眠药)会使喉头和舌头的肌肉过度放松,进一步加剧呼吸道的塌陷风险。
睡姿也是影响打呼噜的重要因素。仰卧时,重力会使舌头向后滑动,阻塞呼吸道,这增加了打呼噜的可能性。因此,许多专家建议侧卧睡姿,因为这能帮助呼吸道畅通,减少打呼噜的发生,有些患者甚至会使用特制的睡眠枕头或姿势调整器来维持正确的睡姿。
打呼噜并不是睡得香甜的表现,持续且严重的打呼噜可能是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症(Obstructive Sleep Apnea, OSA)的早期征兆,睡眠呼吸暂停症是一种较为常见且严重的睡眠障碍,症状是睡觉时呼吸道阻塞,导致呼吸暂停,而每次呼吸暂停会使血氧下降,进而促使大脑发出信号,迫使患者短暂醒来以重新呼吸。这种反复的睡眠中断会严重影响睡眠质量,导致白天极度嗜睡、疲倦、注意力不集中和记忆衰退等问题。更严重的是,睡眠呼吸暂停症与多种心血管疾病有密切关联,包括高血压、心律不齐、冠心病和中风风险的增加,睡眠呼吸暂停症患者若不接受适当治疗,长期下来可能面临严重的健康后果。
不是只有打呼噜的人才有睡眠呼吸暂停症!
当提到睡眠呼吸暂停症,很多人第一个联想到的就是大声打呼噜。虽然打呼噜确实是睡眠呼吸暂停症的典型症状之一,但并非每个患有睡眠呼吸暂停症的人都会打呼噜,事实上,睡眠呼吸暂停症的症状多种多样,而且男女之间的表现可能有所不同,这让许多人错过了早期诊断的机会。
研究发现,女性患有睡眠呼吸暂停症的症状可能与典型的打呼噜不同,她们往往表现出如失眠、早晨头痛、抑郁、焦虑及晨间疲倦等症症状。女性可能会因为症状不典型,而被错误诊断为失眠或抑郁,进而忽略睡眠呼吸暂停症的潜在危险性,而研究也证实,即使女性具有类似的睡眠呼吸问题,却比男性更少被诊断出患有睡眠呼吸暂停症,另一项研究指出,即使女性患者的呼吸暂停指数(AHI)较低,症状较轻,但她们的生活质量可能受到更严重的影,这说明即便是没有打呼噜症状或呼吸暂停次数较少的患者,依然有可能因为睡眠中断和缺氧而导致健康问题,这样的诊断差异不仅延缓了治疗,还可能使女性面临更高的健康风险。
长期打呼噜造成可怕的咽喉磨损——振动损伤(vibration trauma)
长期的打呼噜可能会对上呼吸道(Upper Airway, UA)中的神经系统造成的损害,近年的研究中,打呼噜与睡眠呼吸暂停症相关的神经性炎症问题逐渐受到关注。打呼噜时产生的低频振动被认为是造成上呼吸道神经性损伤的主要原因,这些振动不断刺激上呼吸道的肌肉组织,特别是腭咽肌(Palatopharyngeus muscle),导致神经纤维的损伤和退化,然而这种持续的神经损伤会削弱呼吸道肌肉的反射扩张功能,增加呼吸道塌陷的风险,进而引发更严重的睡眠呼吸障碍。
当一个人在睡觉时持续打呼噜,气流通过狭窄的呼吸道,会引发喉咙和咽喉部位的组织不断摩擦和振动,就像门在夜里开开关关数千次一样,最终可能导致这些组织的磨损与损伤。这种损伤的程度随着打呼噜的频率和强度而增加,最终可能影响咽喉的正常功能。以下是长期打呼噜所导致的黏膜损伤及其可能带来的四大问题:
吞咽反射失调,容易呛到
正常情况下,人在吞咽时,大脑会暂时抑制呼吸,防止食物或口水进入呼吸道。但当咽喉因为长期打呼噜而受到振动损伤时,相关的神经功能可能会受损,导致吞咽反射失常。这使得人们在吞咽后无法有效抑制吸气,从而增加呛到的风险。慢性咽喉炎
反复的振动会使得咽喉黏膜长期受到刺激,导致炎症反应的发生。许多打呼噜患者因此容易患上慢性咽喉炎,而在感冒或其他上呼吸道感染后,会出持续性咳嗽的情况,且咳嗽不易痊愈。长期咽喉黏膜的受损使得该部位的防护功能下降,增加感染和炎症的风险,因此,长期打呼噜的患者常常会觉得感冒后咳嗽持续的时间会比一般人更长。声音变得低沉
由于长期打呼噜所导致的咽喉损伤,患者的声带也会受到影。一些长期打呼噜的病患可能会发现自己的声音变得低沉,尤其是在讲话或唱歌时,高音区域难以发挥。这是因为声带周围的组织因反复振动而变得粗糙或发炎,从而影响声音的正常共振和发声能力。这种情况不仅会影响日常讲话,对于需要使用嗓音进行工作的群体,如歌手或教师,打呼噜所引发的声音问题可能会对职业产生重大影响。气流感受度降低,呼吸感到不适
当咽喉部位的神经受到振动损伤时,气流感知能力也会受到影。许多患者会觉得呼吸道变得较为狭窄,出现呼吸不顺畅的感觉,甚至觉得“气闷”。这是因为反复的打呼噜振动会损害呼吸道黏膜的感应能力,导致患者无法正常感知到气流的流动,这会让人感到呼吸困难,进一步加剧睡眠中的呼吸问题。
上述四种情况不仅会各自影响咽喉功能,还可能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当咽喉受到振动损伤时,患者的咽喉敏感性增加,咳嗽反射加重,进一步刺激黏膜并导致更多的炎症反应,长期如此,咳嗽和咽喉不适的问题也会持续存在。
研究表明:打呼噜会造成颈动脉内皮细胞损伤
重度打呼噜可能会直接影响到颈动脉的健康,并导致内皮功能障碍,这是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征兆。动脉粥样硬化会导致动脉内壁形成斑块,进而引发心血管疾病或中风。为了更深入探讨打呼噜与颈动脉之间的关联,研究人使用了兔子进行实验,模拟了打呼噜时的振动对颈动脉的影响,在实验中,27只麻醉兔子被分成两组,一组成暴露于模拟打呼噜的振动,另一组成作为对照组,研究人对右颈动脉(RCA)施加了6小时的振动,结果显示,暴露于振动的右颈动脉其内皮功能明显受到影。
另一项研究专门探讨了打呼噜导致的振动如何影响呼吸道细胞的炎症反应。研究使用了人体支气管上皮细胞模拟打呼噜的振动,发现长时间的振动(12小时和24小时)显著增加了白介素-8(IL-8)的释放。
注:白介素-8是炎症细胞因子,与神经损伤和慢性炎症密切关,这表明打呼噜的机械振动可能通过炎症反应,对呼吸道组织产生长期的损伤。
打呼噜声的频率和能量还会导致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CA-IMT)增加,CCA-IMT是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标志,当动脉壁变厚时,动脉硬化的风险也会上升。研究发现,特定频率的打呼噜声(如0-20 Hz和652-1500 Hz)与颈动脉壁增厚有关,这意味长期打呼噜可能会对血管健康产生负面影响。在这项研究中,研究者对30名睡眠呼吸暂停症患者进行了打呼噜声分析,结果显示打呼噜声的频率特别是在652-1500 Hz范围内的打呼噜声,与颈动脉壁增厚有最强的正相关,这表示来自喉部或舌根部的打呼噜声可能会对位于颈部的动脉造成直接损伤。
加重咳嗽的恶性循环因子
打呼噜的持续振动不仅会对上呼吸道造成损伤,还可能成为咳嗽的恶性循环因子,慢性鼻炎与鼻窦炎会加重胃食道逆流,鼻塞的患者因改用口呼吸,导致口腔和黏膜损伤,咳嗽受体及感觉神经变得异常敏感,一旦说话或鼻涕倒流便容易引起咳嗽。
胃食道逆流也会恶化慢性鼻炎及鼻窦炎,虽然胃酸未必直接逆流至鼻腔,但胃食道反射会引起鼻腔充血肿胀,增加呼吸道分泌物。这样的恶性循环最终会导致咽喉发炎浮肿,加上睡眠期间的肌肉张力不足,呼吸道狭窄,引睡眠呼吸暂停症。打呼噜的振动进一步损伤上呼吸道的肌肉和黏膜,削弱正常功能,加剧咳嗽反应,形成咳嗽难以痊愈的恶性循环。
结论
总结来说,打呼噜不仅仅仅是睡眠中的一种声音现象,它可能对健康造成深远的影响。长期打呼噜引发的振动会损伤上呼吸道的神经和组织,导致慢性炎症和其他潜在的健康问题。这种情况不仅会加重呼吸障碍,还可能进一步影响心血管健康。由于打呼噜与许多疾病相关联,因此对于有打呼噜习惯的人,早期治疗睡眠呼吸暂停症也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