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我国五家飞机制造厂:从组装到自主研发的艰难历程
抗战时期我国五家飞机制造厂:从组装到自主研发的艰难历程
中国航空工业的发展历程是一部充满艰辛与辉煌的史诗。从民国时期的飞机制造厂到如今跻身世界航空强国之列,中国航空工业走过了漫长而曲折的道路。本文将带您回顾抗战时期中国建立的五家飞机制造厂及其重要成就,特别是中国第一架直升机的诞生历程。
中国航空工业发展至现在,已经成为世界上一支不可小嘘的力量。我国的航空工业起源于民国,由于民国大部分时间处于战乱状态,一直都没有建立起完整的飞机制造业。那么,民国能造飞机吗?答案是肯定的。
民国的飞机是当时的时髦货,尤其是战斗机轰炸机,能够学习并驾驶飞机的空军飞行员大多出生于经济不错的家庭。史料记载张作霖的奉军有飞机300多架,是1920年代中国最强的一支空军部队,不过奉系的飞机大多数都是花钱从列强手里买来的,是用了就没得万国货。1920年代末,张作霖把飞机编成五个大队,张学良兼任其中一个大队的队长。有了飞机,那就应该配备相应的后勤保障,于是关于飞机制造的下游工厂就被张大帅给搞了起来。
东北奉系从法国购回的Potez-25战斗机
东北奉系航空工厂
在军阀混战的民国,在“造不如买”的年代,军工产业赖以生存的中国重工业体系始终是没有建立起来的。没有完整的重工业体系支撑,单靠“以战养战”很难维持一个真正的飞机制造业,不过奉系修飞机的技术确实很高超。张作霖比较尊重知识分子,也乐于把国外的先进技术搬到东北。1924年张作霖首先在沈阳组建东北第一家航空工厂,这工厂主要用于修理飞机,后来逐渐升级到可以组装飞机,再后来张学良组建二厂。“九一八事变”之后两所工厂被日军接收,日本人改组整合一系列奉系中下游工厂,组建臭名昭著的满洲飞行机制造株式会社。解放后我军接管该厂,这家工厂成为新中国歼击机的摇篮,也是现在著名中航沈飞的前身。
话说回来,东北易帜后东北局势趋于稳定,原奉系的兵工厂由于缺乏资金支持,张学良还把一些工厂改造成民用机器制造厂。航空工厂的原料被二次利用起来,生产类似水泵、锅炉和五金材料等民用产品。值得一提的是,张学良还派人到外国邀请专家改造东北的兵工厂,准备大干一番制造民用汽车和农用拖拉机。后来张学良还真造出来了我国第一辆国产汽车,名叫“民生”牌汽车。
可以这么说,中国开拓创新的实力并不差于列强。张作霖父子经营东北多年,重工业发展已有一定的基础,国内统一并趋于和平,假以时日当时的中国肯定是可以把飞机工业建立起来的。令人痛心的是,“九一八事变”之后日军侵占东北,除了一些技术人员把图纸等资料带入关内,大部分设备等物资全数落入日军囊中,奉系多年强军强国的努力也因此化为泡影。
苏联援助的伊-16战斗机,曾一度是中国抗战前期的主力战斗机之一
南京国民政府的飞机制造厂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之后,国府有识之士清楚认识到飞机对未来战争的重要性,蒋介石也尝试过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进行飞机生产。1933年,蒋介石引进美国资本技术,在杭州投资建立中央飞机制造厂杭州公司,这就是民国时赫赫有名的中央(杭州)飞机制造厂。如果大家对这家工厂还不是很熟悉,大家应该会知道民国空军的摇篮“笕桥中央航校”,它就坐落在这家飞机制造厂的隔壁。
中央(杭州)飞机制造厂才是当时最现代最先进、规模最大的飞机制造厂,飞机厂的员工配备和设施在当时国内都是一流的。中央(杭州)飞机制造厂人才辈出,其中包括近代航空工业的主要奠基人王助、新中国第一架喷气飞机总设计师徐舜寿等,钱学森考取麻省理工学院航空系之后还在这家厂子实习了一年多。由于中国当时的航空工业体系还没真正建立起来,中央(杭州)飞机制造厂的技术人员只能亦步亦趋地学习欧美飞机制造技术,抗战爆发前他们共组装制造了200多架飞机。确切地说,中央(杭州)飞机制造厂也不是一家真正的飞机制造厂,它实际上是一家维护修理来料加工厂。不过,这家工厂确实为我国培养了大批飞机制造领域的人才,给中国的航空业做出了贡献。
淞沪会战中日本海军装备的舰载战斗机
抗战时的中国飞机制造工业
全面抗战爆发,由于抗战的需要,中国主管航空业的航空管理委员会整合了国内数家飞机修理厂和飞机组装厂,除了中美合办的中央(杭州)飞机制造厂外,在大后方重建或组建了四家飞机制造厂,分别为第一、第二、第三、第四飞机制造厂。
- 原中央(杭州)飞机制造厂
1937年抗战爆发后,中央(杭州)飞机制造厂频频被日本轰炸,不得不转移到后方。中央(杭州)飞机制造厂先是迁往武汉,1939年最后在云南瑞丽的雷允重新安家,是为中央(雷允)飞机制造厂。中央(雷允)飞机制造厂继续给中国抗日武装提供飞机组装和飞机维护修理支持,该厂共组装生产各种型号飞机100多架。中央(雷允)飞机制造厂除了完成上峰下达的任务,就是承担着盟军飞机检修任务,抗战期间该厂为美国陈纳德的“飞虎队”检修飞机数十架次。当时第一批“飞虎队”成员就是以中央(雷允)飞机制造厂雇员的名义来华的,按照当时的说法,“飞虎队”成员是拿着该厂特殊薪水的公司员工。
这家汇聚民国航空英才的飞机制造厂最鼎盛时拥有员工约3000人,不过由于日军侵略缅甸威胁云南,飞机制造厂暴露在日军的航空炮火范围之内,很快它就遭受到日本飞机的猛烈轰炸,最后飞机制造厂员工被迫撤离、工厂解散。一开始的时候,中央(雷允)飞机制造厂打算在云南保山重组新厂。不过由于在转移途中遭日军破坏,人员走散机器丢弃,1942年上峰决定裁撤该厂。这家为中国航空事业做出贡献的飞机制造厂就这样消失在历史长河当中,此段历史至今读来仍倍感唏嘘。
美授权中央(杭州)飞机制造厂生产的霍克75式战斗机,为美P-36战斗机的出口型号
除了原中央(杭州)飞机制造厂,全面抗战的时候,中国还重新建立起四家中国直属的飞机制造厂。
- 第一飞机制造厂
第一飞机制造厂的雏形是孙中山在广州建立的飞机修理厂,后来主政广东的陈济棠试图组建空军,他又认为中山先生建立的广州飞机修理厂已经落后于时代了,于是1935年的时候陈济棠在韶关建立起韶关飞机工厂。陈济棠失势后国民政府接管该厂,广州修理厂和韶关厂等一系列工厂被重新整合,组建“第一飞机制造厂”。全面抗战爆发后第一飞机制造厂转移到昆明,该厂的主要任务是维修和组装飞机,还可以制造教练机。昆明第一飞机制造厂还仿制组装生产过苏联的伊-16战斗机,为抗战做出过卓越贡献。1941年,在第一飞机制造厂的基础下,一部分该厂人员在贵州大定成立发动机厂,这是近代中国第一家航空发动机厂。
- 第二飞机制造厂
第二飞机制造厂前身为中国和意大利合办的南昌飞机制造厂,全面抗战爆发意大利的技术人员回国,苏联专家到该厂指导仿造苏联战斗机。由于抗战局势趋于恶化,南昌飞机制造厂迁往重庆重改建重组为第二飞机制造厂。第二飞机制造厂建立在重庆的简陋山洞之中,位置比较隐蔽,日本多次来袭并未找到目标。该厂主要负责仿造苏联战斗机,后来增加了仿造德国滑翔机的任务。陈纳德率“飞虎队”援华时,第二飞机制造厂和中央(雷允)飞机制造厂部分员工奔赴缅甸,在那里建立飞机装配车间,组装美式战斗机,为保卫大后方做出巨大贡献。
陈纳德“飞虎队”装备的美P-40战斗机
- 第三飞机制造厂
第三飞机制造厂的前身是1918年成立的福建马尾海军飞机制造处,1931年该厂迁往上海,全面抗战爆发后,转移至大后方,在成都建立起第三飞机制造厂。成都第三飞机制造厂也是以组装修理飞机为主,还造出数十架初级教练机和高级滑翔机。不过,成都第三飞机制造厂有个比较特殊的地方,他们先行尝试“产学研”结合,开课教授飞机研发制造技术。抗日战争胜利之后,成都第三飞机制造厂的一部分职员赴台接收日军的殖民工厂。在台中,上峰以三厂员工和原殖民工厂员工为基础建立起一个有一千多人的大型飞机制造厂,后来在台的军用飞机制造就是从该厂开枝散叶的。
- 第四飞机制造厂
第四飞机制造厂建立在太平洋战争爆发的节点之上,美在亚太对日作战急需中国一地作为对日空战的总基地。由于当时桂林政治地理位置相当重要,并且当时桂系也对航空业有相当地重视,于是在此诞生了抗战时中国的第四家飞机制造厂。四厂主要造滑翔机,并负责组装修理盟军飞机,不过好景不长,1944年国军在豫湘桂会战中惨败,桂林等地相继陷落,这家苦心经营起来的飞机制造厂也毁于战火之中。豫湘桂会战使得中国损失了很多盟军经营已久的空军基地,豫湘桂惨败使得罗斯福总统对国民政府产生了不信任态度,也是战后美苏瓜分中国权益的一个诱因之一。
抗战后期成都第一飞机制造厂研制出来的“蜂鸟号”直升机
最后我们不再受制于人
由于战争不断国内局势不稳,加上民国工业基础薄弱,航空业赖以生存的重工业、机械制造业始终没有建立起来,完整的飞机制造业也没法真正哺育出来。民国相继出现的这些飞机制造厂,大多数情况下只是作为飞机修理厂和组装厂存在。不过,这些飞机制造厂给我国培养了诸多航空技术人才,当时的技术人员历尽万难成果丰硕。比如,抗战时第二飞机制造厂研制出我国第一架中型运输机“中运一号”,抗战后期成都第一飞机制造厂还研制出我国第一架直升机“蜂鸟号”,赴台的三厂也搞出来一架双螺旋桨直升机,名叫“飞行香蕉号”,技术水平可圈可点,可以看出我们的技术人员的创新水平绝不比欧美列强差。
我国自主研制的新一代大型运输机
解放后,民国幸存下来的飞机制造基础被接收,后来在苏联的援助指导下重建。新中国数十年来,我国飞机制造业在中国人自力更生努力之下,现在已经能制造出各种飞机,虽然其中一些地方有些不足,但是真正的航空业体系已经建立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