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导入方法模板
小学语文导入方法模板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一个精彩的课堂导入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整堂课的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本文总结了多种实用的导入方法,并配以具体案例,旨在帮助教师优化教学效果。
揭示课题导入法
人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文题就是文章的眼睛,可见理解了题目,也就抓住了中心。而小学语文教材内容中所涉及的文章体裁是多种多样的,不同体裁的文章就应采用不同的揭题方法,为此在备课时,教师要从弄清题意、审清文章体裁,理清文章脉络入手,结合本班学生实际设计揭题方法及教学导入环节。
如在教学《将相和》一文时,可以抓住题眼“将”“相”,设置问题:“将、相、”各指什么?和是什么意思?让学生带着问题初读课文。而后让学生认真读课文后,告诉老师“将指谁?相指谁?”他们为什么不团结?后来怎么和好?这样的导入既抓住了题眼,也抓住了中心,使学生对课文产生求知欲及学习兴趣来达到自主、探究的学习效果。
悬念设置导入法
悬念设置能帮助学生点燃思维探索的火种,巧妙的导语如果蕴藏着丰富的问题意境,往往能唤起学生的注意力,我们知道,小学生具有特强的好奇心,总是对不平常的事物感兴趣,只有根据他们的心理去设置一些悬念性的问题,才能引起学生学习新课的浓厚兴趣。如在教学《惊弓之鸟》一文时,开篇就布疑阵:“如果天空中飞着一只鸟,大家想想,用那些方法把它打下来?”学生纷纷说:“枪、弹弓、箭……”至此,话锋一转说:“古时候有个射箭的能手却只拉弓不用箭,就把大雁射下来了,这究竟是为什么呢?”学生带着这个问题阅读课文,立即对课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阅读、思考。
情景创设导入法
人是一种有血有肉的感情动物,人的情绪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因此,在那些富有感情色彩的课文中,可根据课文内容及学生实际用语言,图片、模型、多媒体课件等手段,创设形象、生动、感人的情景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干巴巴的说教变得生动、形象。使学生为之所动,所感,产生共鸣。如在教学《放弃射门》一文时,可以先出示CAT课件,播放一段扣人心弦的世界杯足球比赛给学生们身临其境的感受。
以此为契机问生:“场上的运动员千方百计要把球踢入对方的球门,可是,今天要学的这篇课文中却写了一位运动员在赛场上放弃射门机会。”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这时让生带着问题读课文找答案。这样的导入贴切、生动,在不知不觉中把学生带入课文情境中,让学生主动去思考、探索,也培养了学生的学习技能。
背景导入法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不少的课文是节选自古典名著的精彩片段,故事情节的连贯性很强,内容与形式相去甚远,学生感到生疏,难于理解。对这些课文可以通过介绍时代背景,交代故事的来龙去脉。如在教学《赤壁之战》时,开始就介绍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的局面,接着讲曹操一统黄河流域以后,率军南下,企图消灭孙权和刘备两股势力的事情,最后讲刘、孙抵抗曹操赤壁之战的历史意义,即赤壁之战后三国鼎立的局面真正形成,最后三国归于晋。像这样的背景介绍、导入意图,具有很大的吸引力,使学生对节选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学起来也得心应手。
以旧引新导入法
孔子曰:“温故而知新”。学习是循序渐进的,复习已学过的知识,特别是对那些与新知识联系密切的旧知识加以概括,从中找到新旧知识的衔接点和突破口,可使学生学起新知识并不陌生,从而降低新知识的学习难度,使学生容易进入角色。例如在教学《林海》一文时,导入是这样设计的:“同学们还记得以前学过的《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吗?
课文概括的写了小兴安岭树木成林,几百公里连成一片的美景,然后分述春、夏、秋、冬四季小兴安岭不同的特点,做了具体的描写,而今天要学习的《林海》一文中基本也是这样写的,但它比《美丽的小兴安岭》写得更具体、细致、生动形象。那同学们在读课文时加以比较,找出两篇课文有什么不同地方?”这样的导入既对旧知识进行了复习,也对新的教学目标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也培养了学生的学习方法。
直观导入法
直观导入是教师通过一些辅助的手段,如插图、挂图、投影等,具体的实物感观,让学生目睹耳闻,从感性认识上到理性认识,给学生初步留下深刻的印象,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如在教学《两个铅球同时落地》一文时,手执大小不一的两个铁球,直接问学生:“这两个铁球同时从一高度掉下来哪个会先落地呢?”生仔细观察,师操作演示。这样的导入有说服力和真实感,学生就会带着好奇的心理主动进行探究式阅读学习,从中愉快得出答案。
旧知导入法
孔子云:“温故而知新。”在教学中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因此在教学中不管采用哪一种导语设计,都要为全课的教学目的和教学重点服务,与讲课的内容紧密相连,自然衔接。因此复习旧知是导入新课常用的方法。
设问质疑法
孔子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亚里斯多德说:“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思”离不开“疑”,疑是学习的起点,有疑才有问、有思、有究,才有所得。如如《九寨沟》的导入。你听说过九寨沟,知道九寨沟在哪里吗?课文是哪几方面描写九寨沟的迷人?读了课文你一定被九寨沟的自然风光迷住。
文题导入法
文题是文章的眼睛,它往往与文章的立意有密切联系,教师如果能从解题入手,自然导入,一定能帮助学生对课文的重点与难点理解。如《公仪休拒收礼物》中的导入,公仪休是谁?拒收什么礼物?怎样拒收礼物?为什么拒收礼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
激情引趣法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使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因此,教师要用激情引趣的方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从而愉快、热情地汲取知识,发展能力和形成人格。如吴建英校长在借班上《蚁国英雄》时,由于时间仓促,不可能进行从容的课前谈话,而学生的紧张情绪却明显可见,严肃的气氛笼罩着整个教室。如果立即进入新课的学习,准会一上课就“闷”。
上课前跟学生说:“你们崇拜英雄吗?你知道吴老师崇拜哪个英雄吗?”学生非常感兴趣,然后老师讲了好几个大英雄的故事,又让学生讲了英雄故事。最后老师说:“我们讲了这么多的英雄故事都是惊天动地的,可今天的英雄却与蚂蚁联系起来了,怎么回事?快来学习课文。
情感熏陶导入法
这种情感熏陶的导入处理,要求语文老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在导语的口头表达上要采用与本节教学内容相适应匹配的表情和语调。表情或庄重严肃,或笑容满面,或沉郁悲伤,或轻松愉悦;语调或诙谐幽默,或抑扬顿挫,或徐缓低沉,或慷慨激昂。使之感染学生的情感,让学生达到与老师和教学内容在情感上的和谐共振。如学习《老师,您好!》,老师用歌曲《长大后我就成了你》导入,轻轻地描述:“听着这首歌,我想起了我的启蒙老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赞颂老师的课文。”老师激动的神情、深情的话语,配以熟悉的动人旋律,学生的心海漾起了波纹,为领会作者对老师的热爱之情奠定了感情基础。
多媒体导入法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一篇文章叫《冀中的地道战》,并配有著名画家罗工柳的作品。由于小学生偏向感性认识,直观形象的图画往往是他们注意的焦点,为应和这一特点,教师提前准备了电影《地道战》的影碟,在实施教学前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播放了其中部分画面,然后再引导学生观察课文中的图画,趁机提出画上画的是什么、色调怎么样、有些什么人、在干什么等问题,让学生各抒己“见”,由看电影到观察图画,由观察图画到读课文识生字,这种图文迁移的过渡,极大地调动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故事背景导入法
小学教材中,有一篇歌颂马克思和恩格斯为创建共产主义理论事业所表现的艰辛和执着的文章叫《伟大的友谊》,由于时空久远,又是两位长着胡子的洋人,加上学生知识积累所限,较难进入预期的教学状态,有必要对相关背景进行拓展式的介绍,查阅了有关书籍,以讲故事的形式为学生学习新课进行修渠铺路,同时边讲边板书马克思的流亡路线,以增强学生对伟大革命导师的崇敬和战斗一生的了解。
主线串联导入法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一篇文章叫《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在教学课文前,紧紧抓住教材存在着文章内容相似、主题相关这一主线,对教学导语进行设计和组织。可以这样导入:“同学们,还记得叶圣陶先生有篇文章叫《爬山虎的脚》吗?叶老对爬山虎进行了这样的描写:‘那些叶子绿得那样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朝下,在墙上铺的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空隙,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漾起波纹,好看的很。’这美妙的景象同学们一定留有深刻的印象。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新课《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写的就是叶圣陶爷爷院墙上的爬山虎。作者不仅写叶老家的爬山虎,还说‘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这是为什么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解开这个迷吧。”
课题设疑导入法
为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实施新课教学时,要依据课题,刻意地挖掘蕴藏在课题中的疑问因子,在导课中巧妙地设置悬念。如教学《鱼游到了纸上》时,可以设问:鱼总是在水中游着的,离开了水,鱼就无法生存,而这里鱼怎么会游到了纸上呢?教学《马踏飞燕》时,可以设问:燕子飞在天上,马跑在地面,应该说飞燕踏马才有可能,怎么会说马踏飞燕呢?教学《“绿色的办公室”》时,可以设问:为什么课题还要加上引号呢?
歌曲导入法
在教学《燕子》之前,可以与学生先合唱那首旋律优美、感情纯洁的《小燕子》: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这种大胆新颖,充满情趣的方法,不仅使学生精神饱满,情绪高亢地进入学习状态,而且使师生感情结合得更加紧密,教学实效更加明显,同时也应了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使学生“带着一种高涨、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
质疑导入法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点燃学生思维探索的火种。如果教师在课前就紧扣教学内容设置悬念,提出疑问,且语调、语势、语音都很讲究,并能紧紧抓住学生的好奇心,这无疑将为下面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巧妙的导语如果蕴藏着丰富的问题情境,往往还能唤起学生的注意力,能让学生处于欲答而难以言表的着急之态。如教学《三个小伙伴》时,可以这样导入:“小朋友们知道种树时需要些什么工具吗?老师看见三个小伙伴去种树,可他们扛着树,手里却没什么工具,但是他们还是把树种好了。你们想不想知道他们是怎样种树的呀?请打开课文——《三个小伙伴》。”这一导语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学生急于弄清问题的心情驱使他们认真学习课文。
音乐激情导入法
讲课文之前播放一段音乐,能唤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创设一种和谐的教学环境,营造一种热烈的课堂气氛,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如教学《题李凝幽居》时的导入(播放音乐):“听着这美妙的旋律,我们想到了古诗的韵律美。古诗可以吟,可以唱,关键是古诗的每一个字都是推敲出来的精华。著名诗人贾岛‘两句三年得,一吟泪双流’说的就是这个理。那我们就来读读贾岛的《题李凝幽居》,体会一下贾岛身上发生的故事。”这种用音乐把学生带入新课的导入,把课文描绘的意境通过图、文、声、乐再现出来的导入,能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与作者产生共鸣,从而顺利地进入课文学习中。
回顾导入法
孔子曰:“温故而知新。”回顾旧知识是导入新课的常用方法。如《孔子游春》第二课时的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孔子游春》,现在仍清晰地留在你脑海中的是哪几幅画?这节课我们将穿越历史时空,跟随两千多年前的孔子来到泗水河边,感受一下泗水的美景。”
谜语导入法
谜语能开发学生的智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数字杂说》可这样导入:“同学们,老师给大家出几个谜语,看谁先猜中?”
1、不止一横(打一字:歪)
2、二三四五,六七八九(打一四字词:无衣无食)
3、一点一横,两眼一瞪(打一数字:六)
4、一加一不是二(打一字:王)
学生经过认真思考猜出谜底后,教师可顺势说:“数字,不仅用于记数、运算,还有很多妙用!我们一起来学习《数字杂说》。”
情感导入法
语言是表达感情的主要手段。教学中,教师可以用优美、生动的语言,通过富有感情的朗诵,把学生带进课文内容的情境中。例如,教学《做一片美的叶子》时,可以先请几位学生到黑板上画树叶,并在一旁独白:一只只嫩生生的小手,在黑板上自由“舞蹈”,一个个“舞蹈造型”——一片片叶子布满黑板,这仅仅是一片片叶子在展现吗?不,这是一扇扇心门在洞开,这是一颗颗心灵在舒展,这是一朵朵心花在怒放!每一片叶子都很美,让我们“做一片美的叶子”吧。这样,学生在生动的语言中很自然地就进入了课文的情境中。
背景介绍导入法
有些课文描绘的人或事,学生可能会感到生疏,这时教师可通过介绍背景来导入新课。如教学《赵州桥》时,可以这样导入:“在我国河北省赵县的河上有一座历史悠久、举世闻名的石拱桥──赵州桥。赵州桥经过1300多年的风吹日晒,仍然保持着当年的雄姿,而与它同时代的建筑几乎都不存在了。这座桥为什么历经千百年依然巍然不动呢?让我们走进课文《赵州桥》寻找答案吧!”
直接导入法
直接导入法是最常见的传统导入法,这种方法不拐弯抹角,可以起到开门见山、直截了当、简洁明快的效果。如教学《歇后语》时的导语:“同学们,上周的拔河比赛中大家的表现那真是哑巴开会——没说的!张跃就像雨后的春笋——拔尖!我们班房育菲的书法更是了不得,就像铁锤敲锣——响当当!刚才我夸大家的时候,使用了什么?(歇后语)歇后语是我们祖国语言的精髓,是我国人民的智慧结晶。它生动形象,极富表现力……”
以上是小学语文导入方法模板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