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电影中的跨文化语境 ——导演李安风格研究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电影中的跨文化语境 ——导演李安风格研究

引用
豆瓣
1.
https://www.douban.com/note/691878628/

李安是华语电影在国际上的一个奇迹,他通过多元价值的共现、本我与他我的思考为观众呈现出中西之间跨文化语境。本文运用电影作者批评的方法对李安电影的风格进行分析,创新地将李安电影中多元的中西价值观与审美生存中本我的思考结合分析,然后进一步探究李安电影风格形成的原因,以及电影作者批评对于李安电影研究的意义。

李安电影的个人风格

他的电影艺术的浓厚个人风格和叙事手法在带给人们电影艺术的体验的同时,留下了许多惹人思索的问题。首先他绝对不是一个类型片的导演,李安所有的影片想传达的主题一贯有着他个人对于社会现象,对于文化交流,对于各式问题的思考,就如你无法说《喜宴》是一个纯粹的喜剧片,尽管它包含各种幽默语言机制和戏剧性情节,你也无法说它是一个同性电影片,因为片中并没有留存大量篇幅为同志证明,深刻描写他们之间的感情,实际上李安所想要表达的是它的一种思考,对于东西文化的在越境交流的时表现出的冲突和差异,我们应当如何去正常的看待。他总是试图在大文化语境中为个人的命运去寻找出路。亦或者说是在强势的主流文化前,以一种巧妙而狡猾的方式为人性的本我找到一条合理的逃逸之路。同样的,李安的《色·戒》中所讲的也不是一个单纯的历史片,一个完整的谍战片。片中没有间谍和特务门正面直交的斗智斗勇,没有红旗之下的歌颂,有的只是从一个抽离的角度对内战的一声隐晦轻问,他想表达的不是一个女英雄的成长,而是用一个女性挣扎的心理去轻柔而玄妙的碰撞了那种爱国主义的群体意识。多元价值的共现、自我与他我的思考这些都是李安电影中一贯独特而又极具价值的内涵。

多元价值的共现

中国传统文化中孝道一直在主流文化中占据核心,“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句谚语是千百年来父母对于儿女的教诲。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的对外开放,中国人不断的走出国门面向世界,年轻一带的价值观逐渐发生了迁移,《喜宴》中的男主角伟从小接受父亲儒家思想的教诲,是一个父母眼中的孝子,但是他同样面对着自身同志身份的尴尬处境。李安在《喜宴》在叙事上也可以说是一波三折,充满了戏剧效果。片子的结尾走过安检处的高父慢慢举起双手的镜头既是一个行为动作,也暗含着导演想表达的父亲代表的传统孝道文化向年轻一代追求自我生活,自我解放的妥协。而本来打算堕胎的威威在传统文化中血脉亲情的感召下留下了这个特殊的孩子,并让伟同的同性恋人担当孩子的另一个父亲的做法,这种血脉亲情的描绘也是西方个人主义文化中最匮乏的。东西各自代表文化之间的妥协与迁就是的本部影片中的东西文化既呈现出了多元体,又在跨文化的语境中走向汇合。

本我与他我的思考

李安一贯的电影中都包含着对于人性深处本我的呐喊。存在先于本质,一个人的成长,人生发展,个人的形象形成只有经过自身的选择之后才会逐步成型,但是人同时是社会上的生物,时代下的个体,这也就无法脱离社会对个人形象塑造的影响和个人行为的评价,它不是无理的,甚至可以说在这样的道德约束下我们会成为众所期待更好的人,那就是他我,他人眼中所构建的我们,但这样他我和本真的我一直存在着难以化解的冲突。《喜宴》中的伟同、《色·戒》中的王佳芝都面对着同样的挣扎。伟同面对的是孝道中的他我——以孝为天,完成父母传宗接代的世俗愿望和本身为同志者的自我之间的挣扎,王佳芝面对的是信仰中的他我与女性身体本我的撕裂。《喜宴》中伟同在父亲轻微中风时与母亲在医院走廊的那一场戏是整个影片真正的高潮,伟同在内心的自责和痛苦中向母亲袒露了自己的性取向,以及同威威假结婚的真相,镜头里走廊上暗沉冰冷的灯光下,伟同袒露自我时焦灼的不停走动,母亲坐在走廊座位下无可奈何地接受这一切,整个画面在空间里充斥着压迫和挣扎。《色·戒》中王佳芝站在日本店内包厢中为易默成唱着那一首《天涯歌女》,外面的背景声却是一群日本人醉酒寻欢作乐,前路险恶,身不由己,这两个人一个已经成了人人喊打的特务头子,却被日本特务分子全天监视;另一个为了潜伏献出了自己的身心。李安要表达的是:这两个都撕裂了本我的人,长时间的外在表现都脱离了内心的自我,却在沦陷区里的倡伶馆内的交流中隐晦地表现出了最真实的想法。“你要我做你的妓女”(王佳芝),“我比你更懂怎么做娼妓”(易默成)[1],李安含蓄的台词艺术,让电影在这一个段落中道尽了两个人命运最终的悲剧。

细读李安的电影,无论是讲述伦理道德、情感压抑、追逐自由、民族信仰,都为人们展现了一个个真实饱满的个体,温情之中的反抗与挣扎,悲剧命运下的束缚与压抑,都通过了李安的艺术处理展现在了荧幕之上。他所展现的不是一种单一的精神,不是设迷与解密,李安镜头之下展现的是超越文化语境的束缚,对人心灵的一种本我关怀。

作者思想艺术风格形成的原因

是什么造就了李安电影风格中奇特的东西方文化的交融形象?以及一次又一次对角色本我的细腻刻画?我想这离不开李安的成长环境。李安的少年时期是在台湾这一个特殊的历史地域度过的。在这块土地独特的政治背景和历史因素影响下,一方面同时吸纳东西方两种文化的营养,“左右逢源”;另一方面在文化归属上又处于一种格外尴尬的境地,似乎缺乏了某种依托。[2]因而就应运而生了“无根一代”对命运漂泊感的深切追问和思索。表现于李安身上的就是对中西跨文化交流中矛盾的展现和融合的处理,以及对本我与他我焦灼中的不断追寻。一如《喜宴》中伟同面对孝道伦理和本我之间的挣扎;也如《色·戒》中的王佳芝在大动乱的时代的漂泊孤苦。

揭示文章写作的意义

在最近几十年里,华人导演在好莱坞奋斗的不再少数,却绝少成功。李安以他独特的电影风格艺术在好莱坞这个电影造梦中心织起了中西文化的彩布,让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能不断的被讨论、被提及,他将敏感的社会现实与人性心理以温柔、细腻的方式表现出来,让各种冲突在多元的视角下被人们理解,走向融合。对李安电影作者批评的研究有利于当下中国的新一代导演借鉴和学习,创造出更多的优秀影片,在跨文化的语境中将中国文化面向世界。同时让东方文化中所缺少的对个人本我的关怀得到足够的关注。

参考文献:

[1]《色·戒》,李安,2007,美国.

[2] 李晨. 李安电影的东西方文化观--解析"父亲三部曲"[J]. 华文文学, 2004(2):24-30.

[i]参考文献:

[1] 墨娃, 付会敏. 阅读李安 : Reading Ang Lee[M].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第35-37页

[2] 陈犀禾, 吴小丽. 影视批评[M]. 上海大学出版社, 2003.121-171.

[3] 李道新. 影视批评学[M].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214-230.

[4] 吴小丽. 关于电影的作者批评[J].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 10(1):90-93.

[5] 张琳. 中西文化碰撞下的李安电影[J]. 电影评介, 2010(13):15-17.

[6] 莫小青.论李安电影的中西文化认同[D].暨南:暨南大学.2004:

[7] 吴小丽. 关于电影的作者批评[J].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 10(1):90-93.

[8] 曹文慧. 李安电影东西方观众的接受研究[D]. 山东师范大学, 2009.

[9] 李晨. 李安电影的东西方文化观--解析"父亲三部曲"[J]. 华文文学, 2004(2):24-30.

[10]郭慧婷. “自我”的构建和超越——李安电影的审美生存[D]. 天津师范大学, 2010.13-20.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