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与环境的关系与影响
建筑与环境的关系与影响
建筑与环境的关系与影响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议题。建筑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设计、施工和使用都会对环境产生影响;同时,环境也会对建筑提出要求。本文从建筑与环境的基本概念出发,详细探讨了建筑设计、施工和使用阶段对环境的影响,以及城市规划中建筑与环境的协调发展策略。
建筑与环境基本概念
建筑定义
建筑是一种人工构造物,用于满足人类生活、生产或进行其他活动的需要,提供必要的空间和环境条件。功能分类建筑按其使用功能可分为民用建筑、工业建筑和农业建筑等。民用建筑包括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如住宅、学校、医院、商场等;工业建筑包括各类厂房和仓库等;农业建筑如温室、畜舍等。
环境概念
环境是指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外部条件的总和,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是指未经人类加工改造过的天然界,如大气、水、土壤、生物等;社会环境是指人类在自然环境基础上创造的人工环境,如城市、乡村、文化等。组成要素环境的组成要素包括自然要素和人工要素。自然要素如阳光、空气、水、土壤等;人工要素如建筑、道路、设施等。这些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环境条件。
相互影响
建筑与环境之间存在密切的相互影响关系。一方面,建筑作为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设计、施工和使用都会对环境产生影响;另一方面,环境也会对建筑产生影响,如气候条件、地形地貌、地质条件等都会对建筑的设计和施工提出要求。
相互依存
建筑与环境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建筑需要依赖环境提供必要的条件和支持,如自然资源、气候条件等;同时,环境也需要依赖建筑来实现其功能和价值,如保护生态环境、改善人类生活等。
协调发展
为了实现建筑与环境的协调发展,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如合理规划、科学设计、绿色施工等。这些措施旨在减少建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提高建筑与环境的适应性,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建筑设计中的环境考虑
节能减排理念融入设计
建筑设计初期即考虑节能减排要求,从源头上减少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采用被动式设计手法,如合理布局、自然采光、通风等,降低建筑对机械系统的依赖。积极利用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等,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
绿色建筑材料选择与应用
注重材料的环保性能,如甲醛含量、放射性等,保障室内环境质量。推广新型绿色建筑材料,如绿色混凝土、生态砖等,促进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优先选用环保、可再生、可循环利用的建筑材料,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优化空间布局和朝向设计
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和地形地貌,合理确定建筑朝向和布局,充分利用自然能源。采用紧凑型的空间布局,减少建筑表面积,降低能耗。考虑功能分区和流线设计,提高空间使用效率和舒适度。
自然采光和通风设施设置
通过合理设计窗户位置、大小和遮阳设施,充分利用自然光,减少人工照明能耗。设置有效的自然通风设施,如天井、风塔等,改善室内空气质量,降低空调能耗。考虑建筑遮阳和隔热措施,减少太阳辐射得热,提高建筑热工性能。
建筑施工过程中的环境影响
扬尘污染治理措施
建立扬尘污染控制责任制度,明确扬尘污染控制的具体责任人和工作职责。对施工现场进行封闭管理,设置围挡、洒水等防尘设施,减少扬尘扩散。采用湿法作业,对易产生扬尘的物料进行遮盖、喷洒水雾等处理。定期对施工现场进行清扫、洒水等降尘措施,保持现场清洁。
噪音污染控制方法
合理安排施工时间,避免在居民休息时段进行高噪音作业。选用低噪音施工设备和工艺,减少噪音源的产生。对施工现场进行隔音处理,如设置声屏障、使用隔音材料等。定期对施工设备进行维护和保养,确保设备正常运转,减少噪音污染。
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途径
对建筑废弃物进行分类处理,将可回收物料进行回收利用。利用废弃物生产建筑材料,如废砖、废混凝土等可加工制成再生骨料。采用生物处理技术,将有机废弃物转化为肥料、饲料等有益物质。建立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产业链,推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产业化发展。
节能减排技术应用
采用高效节能的施工设备和照明设施,减少能源消耗。对施工现场进行能源监测和管理,实施能源消耗定额管理。推广使用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降低碳排放。应用绿色建筑材料和节能技术,提高建筑物的节能性能。
建筑使用阶段对环境的影响
能源消耗情况分析
建筑使用阶段的能源消耗主要包括供暖、空调、照明、电梯等设备能耗。建筑围护结构性能、设备系统效率、运行管理水平、人员行为等都会影响建筑能耗。提高建筑围护结构保温隔热性能、采用高效节能设备、优化运行管理策略等可有效降低建筑能耗。
温室气体排放问题
建筑使用阶段的温室气体排放主要来源于能源消耗和废弃物处理。能源结构、能源利用效率、废弃物处理方式等都会影响温室气体排放。采用清洁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推广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可有效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室内外环境质量监测与改善
室内外环境质量监测与改善室内外环境质量问题包括室内空气品质、热湿环境、声光环境等,直接影响人员舒适度和健康。环境质量监测通过布置传感器和监测系统,实时监测室内外环境质量参数。环境质量改善措施根据监测结果,采取相应措施如通风换气、调节温湿度、降低噪音等,以改善环境质量。
绿色建筑运营管理策略
绿色建筑强调在全寿命周期内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高效的使用空间。绿色建筑特点包括制定绿色建筑运行管理制度、建立能耗统计和审计制度、推广节能技术和产品等。运营管理策略通过定期评估绿色建筑运行效果,总结经验教训,持续改进运营管理策略,提高绿色建筑运行水平。
城市规划中建筑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城市规划原则和目标设定
城市规划应遵循生态优先、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等原则,确保建筑与环境协调发展。城市规划应设定明确的目标,如提高城市绿化率、优化公共空间布局、推广绿色建筑等,以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
政府政策支持
国家和地方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绿色建筑评价标准,鼓励采用环保材料、节能技术和可再生能源等。政府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激励政策,引导开发商和建筑业主积极推广绿色建筑。
城市绿化和公共空间布局优化
城市规划应注重城市绿化建设,包括公园绿地、街道绿化、屋顶绿化等,提高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城市规划应优化公共空间布局,打造宜人的城市环境,为市民提供便捷、舒适的休闲场所。
未来城市发展趋势预测
未来城市将更加注重绿色低碳发展,推动清洁能源利用、节能减排等,降低城市碳排放强度。智能化发展未来城市将更加注重智能化发展,包括智能交通、智能电网、智能家居等,提高城市运行效率。人文关怀未来城市将更加注重人文关怀,关注市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打造宜居城市。
总结:提高建筑与环境协调发展水平
当前存在问题和挑战
目前针对建筑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政策法规尚不完善,缺乏有效的监管和约束机制。当前建筑行业能耗高,对环境造成较大压力,如碳排放量大、资源消耗多等。一些建筑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缺乏环保意识,导致建筑与周围环境不协调,影响生态平衡。
改进措施及政策建议
在建筑规划和设计过程中加强环保意识,充分考虑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协调性,制定合理的施工方案和管理措施。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法规,明确责任主体,加强监管和处罚力度,促进建筑与环境协调发展。大力推广绿色建筑和节能技术,降低建筑能耗,减少环境压力。
各方责任主体共同参与
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制定相关政策法规,加强监管和处罚力度,推动绿色建筑和节能技术的发展。企业应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推广绿色建筑和节能技术,提高环保意识,加强内部管理,降低能耗和排放。社会公众应提高环保意识,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积极参与环保公益活动,共同推动建筑与环境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