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凯在朝鲜的出色表现,延迟了日本吞并朝鲜和侵华的进程
袁世凯在朝鲜的出色表现,延迟了日本吞并朝鲜和侵华的进程
袁世凯在朝鲜的十二年经历,不仅为他个人带来了声名和机遇,更为中国争取了宝贵的时间。他的外交才能和军事才能,在处理朝鲜事务中展现得淋漓尽致,为后人提供了新的历史视角。
“袁世凯虽说是治世的能员,但运气也是极好的。清朝末期几乎所有的大事件都有他的影子,比如朝鲜事变、甲午战争、戊戌变法、庚子事变、辛亥革命。并且每一次事件,他都是那个最终受益者。”
俗话说,小贵靠拚,大贵靠命。
袁世凯虽说是治世的能员,但运气也是极好的。
清朝末期几乎所有的大事件都有他的影子,比如朝鲜事变、甲午战争、戊戌变法、庚子事变、辛亥革命。
并且每一次事件,他都是那个最终受益者。
对朝鲜壬午事变的处理及后来对朝鲜事务的出色经营,让袁世凯声名鹊起,崭露头角,为各方所看重;甲午战后,朝廷上下,痛定思痛,促成袁世凯小站编练新建陆军,成就他北洋系的班底;戊戌变法中袁世凯向荣禄、慈禧递上“投名状”,从此扶摇直上;庚子事变中,武卫五军折了四军,唯有袁世凯的武卫右军随其调往山东而幸免,成为袁世凯升任直隶总督的重要原因;武昌起义后,袁世凯养寇自重,内逼清廷,外迫南方革命军,造成了当时“非袁不可”的局面。
袁世凯一生事业的起点,不是在小站,而是朝鲜。
袁世凯自1882年随吴长庆去朝鲜平乱,到1894年撤出,他在朝鲜达十二年之久(期间曾有两次短暂回国)。
陶菊隐评价袁世凯说他在朝鲜做了些好大喜功的事,“对国家无利而反有害”,这个评价是有欠公允的。
袁世凯在朝鲜不仅无过,反而有功。
1895年,在选择接替胡燏棻在小站督练新建陆军的人选时,袁世凯获得了包括恭亲王奕訢、
庆亲王奕劻、荣禄、翁同龢、刘坤一、张之洞、李鸿章等人的一致推荐(这里面很多人之间互相不对付或矛盾极深,唯在这件事上取得了惊人的一致)。
为什么?就是因为袁世凯在朝鲜的出色表现,刚到朝鲜,袁世凯不仅是吴长庆在军事方面的重要依恃,并应朝鲜国王要求指挥和训练朝方的新军。
从1885年开始,袁世凯成为清朝在朝鲜的最高负责人,当时他才26岁。
当时朝鲜的情况非常复杂,内部有亲中派、亲日派,还有亲俄派,外部则是列强环伺,虎视眈眈。
袁世凯显示出了非凡的处事能力和过人才干,稳定住了朝鲜的局势,延迟了日本吞并朝鲜和侵华的进程。
在此期间他曾上书北洋大臣李鸿章,提出趁日本还不敢吞并朝鲜,西方列强对朝介入也不深,应该当机立断,彻底解决朝鲜问题,建为一个行省。
但当时中法因为越南问题已经打了好几年,朝廷的主要精力放在南边,日本虽说有吞并朝鲜的野心,毕竟还处于引而未发的状态,这个问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被搁置无人过问。
如果此建议被朝廷采纳,以后中日之间的历史走向,还真不好说。
袁世凯因为在朝鲜大出风头而遭人嫉妒(这其中就有他的状元老师张謇),朝廷派吴大澂前去朝鲜实地调查,吴的调查结论是:袁世凯为“不世奇才”。
袁世凯从此有了知兵和治事的能名,所以才能在选拔小站练兵人选时,能被各方大员交口称赞,一致接受。
在此期间,袁世凯的重要“朋友圈”又有两人加入,在山东登州吴长庆军营初识张謇,在朝鲜与唐绍仪订交。
1884年10月,朝鲜的亲日派搞事情,当袁世凯带兵前往税司穆麟德家时,时为税务帮办的唐绍仪正持枪守门,戴着眼镜,威风凛凛。
袁世凯与唐绍仪互道姓名,大有相见恨晚之意。
袁世凯虽由吴长庆引入宦途,吴氏家族后人对袁世凯的评价却基本全是负面的。
据历史学家唐德刚回忆,吴氏族人认为袁世凯忘恩负义,吴长庆在平定壬午之乱时,曾光着膀子,拿着大刀,翻越朝鲜皇宫的墙头,这是多么大的功劳,却因为袁世凯在李鸿章面前进谗言,为李鸿章所不喜。
其实吴长庆与李鸿章不和,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了,与袁世凯关系不大。
至于这位50多岁还“光膀子拿大刀”的淮军老将,与精明强干、颇通时务的袁世凯,在很多问题的看法或处理上不能一致,倒是有很大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