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青龙汤:中医经典方剂详解
大青龙汤:中医经典方剂详解
大青龙汤是中医经典方剂之一,出自《伤寒杂病论》,由麻黄、桂枝、杏仁、甘草、生姜、大枣、石膏七味药组成。该方剂主要用于治疗外感风寒、内有郁热的病症,具有发汗解表、清热泻火的功效。本文将详细介绍大青龙汤的药物组成、药性分析、方剂功效、主治疾病、服用方法及注意事项等。
大青龙汤
Da Qing Long Tang|更多图表
出处典籍:伤寒杂病论
热性指数
18
寒性指数
12
热/寒比例
偏热(1.50)
药物组成分析
大青龙汤由麻黄、桂枝、杏仁、甘草、生姜、大枣、石膏七味药组成。
- 热性药:
- 麻黄:辛温,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 桂枝:辛温,发汗解肌,温通经脉。
- 生姜:辛温,发汗解表,温中止呕。
- 大枣:甘温,补中益气,养血安神。
综合来看,麻黄、桂枝、生姜皆为辛温之品,具有发散风寒、温里助阳的作用;大枣虽为甘温,但在此方中主要起调和药性、益气养血之效,对整体的温热之性贡献较小。因此,热性药的整体作用偏强。
- 寒性药:
- 石膏:辛甘大寒,清热泻火,除烦止渴。
石膏性味大寒,是方中主要的清热药物,用于清解里热。
- 平性药:
- 杏仁:苦微温,降气止咳平喘。
- 甘草:甘平,调和诸药,益气补中。
杏仁和甘草药性平和,在方中主要起到辅助作用,对整体的寒热属性影响不大。
方剂寒热整体状态
根据“热性指数”18 和“寒性指数”12,以及上述分析,大青龙汤虽然含有石膏这味大寒之药,但方中辛温之品如麻黄、桂枝等用量较重,且具备发散解表之力,故而整体药性偏温热。此方剂主要用于治疗外感风寒,内有郁热之证,通过发汗解表,清里热,达到表里双解的目的。
复方归经比例
- 肺经 29%
- 胃经 20%
- 脾经 17%
- 心经 11%
- 膀胱经 9%
- 肝经 4%
- 肾经 4%
- 大肠经 4%
经络辨证分析
- 肺经 (29.1%):大青龙汤中麻黄、杏仁能宣发肺气,解表散寒,石膏清肺热,适用于外感风寒,郁而化热,导致肺气失宣,出现恶寒发热、咳嗽气喘、痰多黏稠等肺经实证。
- 胃经 (20.3%):生姜、大枣、甘草能调和脾胃,石膏能清胃热,适用于外感风寒影响脾胃功能,导致胃气上逆,出现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胃经实证或寒热错杂证。
- 脾经 (17.1%):生姜、大枣、甘草能益气健脾,适用于外感风寒影响脾胃运化功能,导致脾气虚弱,出现倦怠乏力、食少腹胀等脾经虚证,或兼有湿邪困阻之象。
- 心经 (11.9%):麻黄、桂枝能温通心阳,适用于外感风寒影响心阳,导致心气不足,出现心悸、胸闷等心经虚证。
- 膀胱经 (9.6%):麻黄、桂枝能发汗解表,适用于外感风寒,邪犯膀胱经,导致恶寒发热、头痛身痛、无汗等膀胱经实证。
- 肝经 (4%):桂枝具有温经散寒之效,可能对于肝经的寒凝证候有一定调理作用。
- 肾经 (4%):麻黄、桂枝具有温阳利水之效,可能对于肾阳不足所致的水肿、小便不利等证候有一定调理作用。
- 大肠经 (4%):杏仁具有润肠通便之效,可能对于大肠经的津枯便秘有一定调理作用。
总体而言,大青龙汤适用于外感风寒,郁而化热,表里俱实的证候,以肺经、胃经、脾经的实证或虚实夹杂证为主。
主治功效(症状或疾病)
大青龙汤主要用于治疗外感风寒,内有郁热的病症,具体症状包括:
- 发热恶寒
- 无汗
- 头痛身痛
- 咳嗽气喘
- 烦躁
方剂组成解释
麻黄
大青龙汤中加入麻黄,主要基于以下两点原因:
- 发汗解表:麻黄性温,味辛,入肺经,具有发汗解表之功。大青龙汤主治外感风寒,寒邪束表,症见发热恶寒、无汗、鼻塞、喘咳等。麻黄通过发汗,可将寒邪从体内驱散,达到解表的效果,缓解患者的表寒症状。
- 宣肺止咳:麻黄能宣通肺气,利气道,故可止咳化痰。大青龙汤中常与石膏、甘草等药物配伍,共同发挥宣肺止咳的作用,帮助患者缓解肺气不宣、咳嗽痰多的症候。
桂枝
大青龙汤中加入桂枝,主要基于以下两点原因:
- 温阳散寒:桂枝性温,味辛,具有温阳散寒、发表透邪的作用,能够温通经脉,促进血液循环,缓解风寒束表所致的寒邪入侵。
- 调和营卫:桂枝可以调和营卫之气,使阳气得以宣发,阴气得以收敛,从而使机体抵抗力增强,更好地抵御外邪入侵。
杏仁
大青龙汤中加入杏仁,主要基于以下两个原因:
- 宣肺止咳:杏仁性味苦甘,入肺经,具有宣肺止咳、降气平喘之功效。大青龙汤用于治疗外感风寒,肺气闭塞,症见发热恶寒、咳嗽气喘等。杏仁可宣通肺气,使邪气得以宣泄,从而达到止咳平喘之效。
- 润肺化痰:杏仁具有润肺化痰的作用,可帮助缓解风寒所致的痰多粘稠症候。大青龙汤中加入杏仁,可增强其清热化痰的功效,使治疗效果更加全面。
甘草
大青龙汤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两点原因:
- 调和药性,缓解药物毒性:大青龙汤药性偏寒凉,甘草味甘性平,能调和诸药,缓解药物对脾胃的刺激,避免寒凉伤脾胃。
- 增强药效,协同作用:甘草具有解毒、抗炎、缓解疼痛的作用,与其它药物配合,能更有效地发挥驱寒解表、宣肺止咳的功效,达到治疗外感风寒的疗效。
生姜
大青龙汤中包含生姜,主要基于以下两点:
- 解表散寒,助阳化气:生姜辛温,能发散风寒,温肺止咳,并可助药力透达肌肤,促进气血运行,以达解表散寒之效。
- 调和药性,增强疗效:大青龙汤中药物多寒凉,如麻黄、石膏等,而生姜的温性可调和药性,避免寒凉之性伤及脾胃,同时也能增强药物的疗效,使之更有效地发挥解表散寒的功效。
大枣
大青龙汤中加入大枣,主要原因如下:
- 甘温解表:大枣味甘性温,具有补中益气、和脾胃、缓和药性之效。与麻黄、桂枝等辛温解表药配伍,可缓解其燥烈之性,防止药性过于猛烈,避免伤津耗气,有利于温解寒邪,使药力温和且更易发挥。
- 调和营卫:大枣可补益气血,与其它药物配合,可使营卫气血调和,促进人体正气恢复,进一步加强解表功效,促进疾病康复。
石膏
大青龙汤中加入石膏,主要是因为石膏具有以下功效:
- 清热解表:大青龙汤主治风寒束表,兼有里热证。石膏性寒,能清热解表,使外感风寒之邪得以疏散,解除表证。
- 清热泻火:石膏能清肺热,泻心火,并能降肺气,对于风寒束表,兼有里热的症候,石膏能够起到清热泻火,调节肺气的作用,帮助患者恢复健康。
中药方证辨证推理
病因辨证六经辨证脏腑辨证
方剂介绍
大青龙汤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中药方剂,但是翻遍现代中药方剂学教科书,却几乎不看到详细介绍。此方总在瘟疫、肺炎流行的时候,就会有专家再度提出。
大青龙汤源自于汉朝的《伤寒杂病论》,原方的内容如下:
- 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此为逆也。 (38)
- 傷寒,脈浮緩,身不疼,但重,乍有輕時,無少陰證者,大青龍湯發之。(39)
- 治溢飲:「飲水流行,歸於四肢,當汗出而不汗出,身體疼重,謂之溢飲」「病溢飲者,大青龍湯主之,小青龍湯亦主之。」
这些条文指出,大青龙汤的主要症状是:发热恶寒、全身疼痛、没有出汗、脉浮紧。这是风寒在表,卫气被束,典型的“太阳病”症状。
当伤寒入侵体内,外寒将阳气紧闭起来,阳气郁在体内为发热,汗流不出来全身痛,而出现“烦躁”。内热被外寒抑制,形成外寒里热证,俗称为“寒包火”。所以一定要赶快发汗,以解除这种紧闭的状态,因此也被称作“太阳表寒里热证”。
由于“烦躁”不属于太阳病的范畴,因此运用“石膏”来清除体内郁热。这种郁热之成因,是由风寒外束,阳气无法宣泄所造成,因此转变成为火气。所以“不汗出而烦躁”是大青龙汤证的关键。
这种“寒包火”的现象,会造成烦躁,因此通常容易失眠。有些人长期失眠,透过服用一次“大青龙汤”之后竟然可以快速改善,就是体内蕴热所致。
有些人胸部发热、疼痛而久久不去,也是服用一次“大青龙汤”之后快速缓解。尤其运用此方缓解“发烧”与“严重咳嗽、气喘”可谓神效!
多数中医师不会运用大青龙汤,更可以说法是不敢运用,因为此方是一种“发汗泻热利水峻猛之剂”!也因为这是峻剂,所以效果神速,可力挽狂澜。
此方由麻黄汤倍重麻黄,减杏仁剂量加大量石膏、生姜、大枣而成。本方麻黄六两,与桂枝成3:1之比例,更有生姜为伍,则发汗之力峻猛,超越其他方剂!
当代经方大师郝万山就曾经提到,大青龙汤发汗力量最強,一旦吃了第一次以后,如果已经出了汗了,即使病情有轻度的反復也不要再用。
大青龙汤可以说是“麻黄汤”+“越婢汤”的合方,患者既有麻黄汤的症狀,也有越婢湯的症狀,治療兩方的合併證。
方中麻黄汤重用麻黄加生姜,辛温发汗,以散表实之邪。石膏辛寒,以清里热。甘草以和中。生姜、大枣调和营卫,杏仁平喘。之所以命名為“大青龍”,是因為其服藥後汗出邪去,猶如龍升雨降之象,鬱熱頓除故名。
大青龙汤象徵龙升雨降,鬱熱頓除之象
古人相当注意“汗法”的禁忌,这种“峻汗之法”,必须配合炙甘草、大枣调理中焦,资助汗源,则无后顾之忧。
这种烦躁是太阳烦躁,是一种实证。少阴病寒证也会烦躁,可视为虚证。不汗出烦躁为实,汗出烦躁为虚。实者可服本方,虚者不可服。
太阳病之烦躁用大青龙汤,阳明病之烦躁用白虎汤,少阴病之烦躁用真武汤。
现代常用於发汗退热,抗菌消炎,增強肺的換氣功能。用於流鼻血,汗腺闭塞,感冒、流感、肺炎、支气管炎、麻疹、风疹、荨麻疹、急性肾炎、结膜炎,关节炎、丹毒、皮肤癢、脑膜炎等。
传统服药法
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2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3升,去滓,温服1升。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温粉扑之。服汗者,停後服;若复服,汗多亡阳,遂虚,恶风烦躁不得眠也。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
注意事项及副作用
服后大汗出,则不宜再服!本方发表力道很強,故一服得汗者,应停后服,以防过剂。少陰陽虚、中風表虚证,以及有汗而烦,均应禁用。風寒在表而里饮重者,亦不宜使用。脉弱汗出,脉不浮紧数,无恶风、恶寒身疼者禁用。
相同名称方剂
大青龙汤, 出处:《伤寒论》。 组成:麻黄6两(去节),桂枝2两(去皮),甘草2两(炙),杏仁40枚(去皮尖),生姜3两(切),大枣12枚(擘),石膏如鸡子大(碎)。 功效:风寒两解。发汗定喘,解热除烦,利小便以驱除水气。 主治:风寒两解。发汗定喘,解热除烦,利小便以驱除水气。主治:外感风寒,内有郁热,发热恶寒俱重,头痛身疼,无汗烦躁,脉浮紧;或咳嗽气喘;或溢饮有表证兼里热者。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 病溢饮者。喘及咳嗽,渴欲饮水,上衝,或身疼,恶风寒者。用於急性热病之初起高热者,如上呼吸道感染、流感、急性支气管炎(风寒型)、哮喘性支气管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病。
注意:以上所有信息仅供学术研究使用,任何医疗行为必须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