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小惜说鄱湖】拿什么拯救你-我们的鄱阳湖
【江小惜说鄱湖】拿什么拯救你-我们的鄱阳湖
鄱阳湖,作为中国最大的淡水湖,近年来面临着严重的生态危机。2022年的超历史旱情,使得鄱阳湖水位持续告急,不仅影响了候鸟栖息地,还威胁到了江豚等珍稀物种的生存环境。为应对这一挑战,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应运而生。这个被誉为"内个闸"的水利工程,究竟有何独特之处?它将如何改变鄱阳湖的未来?
从何而来?
你以为它是新世纪的产物?不,没那么简单!在漫漫时光长河中,专家们对鄱阳湖进行了长达几十年的全面科学考察和方案研究。从1954年大洪水到1998年大洪水,再到2003年以来的"枯水三件套",鄱阳湖的生态问题日益严峻。
1954年大洪水
1998年大洪水
研究表明,长江中上游水文情势变化将长期存在并呈趋势性发展,这意味着鄱阳湖的枯水情势将进一步加剧。为此,江西省于2008年提出"调枯不控洪、实现江湖两利"的全新理念,开启了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的建设之路。
来者何物?
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具体在鄱阳湖入江水道(长岭-屏峰山之间),距离鄱阳湖入长江口约27公里。与传统大型水利工程不同,它有着独特的"闸生态态度"和基本原则:
- 建闸不建坝
- 调枯不控洪
- 拦水不发电
- 江湖两利、动态调控
从外形上看,它像一座横跨江面的桥梁。枢纽的主要建筑物包括泄水闸、船闸、过江豚大孔闸、鱼道和连接挡水建筑物等。其中,河床设有54孔泄水闸和6孔大孔闸,左岸、中间和右岸三线共4条鱼道,左岸布置1条,右岸布置2条。枢纽左岸还布置了三线一级船闸,闸顶高程23.63米(黄海高程),闸顶总长度2994米。
"内个闸"到底有什么用?
维护生物多样性
近年来的低枯水位直接导致了水生生物生活空间变小、湿地生态退化显现、水质变差等问题。鄱阳湖水利枢纽建成后,可以按湿地生态适宜水位进行调控,缓解湿地生态缺水情况,遏制湿地植被退化形势,改善越冬候鸟栖息生境。
改善湖区民生
鄱阳湖不仅是湖区人民的饮用水源,还是我国最大的淡水生产养殖水域。鄱阳湖航道网更是江西内河航运的重要组成部分。鄱阳湖水利枢纽建成后,可立即改善灌溉水源面积,将环湖224万亩农田的灌溉保证率从65%-75%提高至85%以上,新增灌溉面积约26.3万亩。
通过调节湖区枯期水位,使沿湖46座水厂在多年供水中提高其符合供水量标准的时间比重,即提高了水厂的供水保证率。同时,抬升沿湖地区地下水位,对那些以湖区(包括江西五河的"尾巴"-尾闾区河道)的地表水或浅层地下水为供水水源的城镇和乡村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缓解极端气候的影响
近年来气候的变化使极端气候在江西已呈多发趋势,洪涝、干旱发生概率增加。鄱阳湖水利枢纽建成后,再次遭遇类似2022年气候条件时,可以按生态环境保护要求实施应急调度,如减缓湖区水位下降速度,将部分水量留存在湖区中,或在下游急需时逐步或集中放水等,可缓解极端枯水时生态、生产和生活用水的影响。
为长江干流补水
鄱阳湖建闸后具有枯季为长江干流下游补水的潜力。在长江因为各种因素而"大枯特枯"的时候,枢纽可迅速开闸,利用提前蓄好的"一湖清水"为长江进行应急补水,可比调度三峡水库提前5天发挥作用。
支撑长江流域生态保护
未来江、湖关系还将持续变化,建设鄱阳湖水利枢纽是在主动保护并修复水生态系统。只有我们保护修复好鄱阳湖湿地生态系统,才能通过"小建设"实现"大保护",使万里长江永葆生机活力。
除此之外,枢纽工程的建设还将从渔业、航运、城市景观、旅游、血防等多个方面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
何时能开工?
这样一个民生工程,到底什么时候能开工?此情此景,一首歌再适合不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