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肠癌 | 这 3 类人建议做肠镜检查!
预防肠癌 | 这 3 类人建议做肠镜检查!
大肠息肉是大肠壁内黏膜组织的异常增生,虽然大多数在初期为良性,但某些类型存在癌变风险。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肠息肉的分类、表现以及大肠癌筛查的相关知识,帮助您更好地了解这一疾病并采取预防措施。
大肠息肉是指大肠壁内黏膜组织的增生,形成异常隆起。绝大多数在初期为良性,但有些息肉会随着时间长大和/或发生癌变。在肠镜下,它们的形态各异、大小不一,从几毫米到数厘米不等。
无痛胃肠镜检查术中,深圳新风和睦家医院实拍
肠息肉的分类与表现
常见分类
大肠息肉通常无症状在肠镜检查中被发现及切除,最常见的病理类型为腺瘤性息肉和增生性息肉。其中增生性息肉的风险较低,腺瘤性息肉则有不同程度的癌变倾向,应尽早切除。
表现
绝大多数大肠息肉无症状,如果息肉长大、溃烂可能出现的症状包括粪便带有黏液或血、粪便出现红色条纹或呈黑色、无故便秘或腹泻、腹部疼痛、因失血所致缺铁性贫血而感到疲劳和呼吸困难等。
如果出现以上症状,建议及时就医,在医生的指导下进一步检查和治疗,比如完善肠镜检查,镜下切除大肠息肉。
我需要接受大肠癌筛查吗?
过去 30 年,大肠癌对社会和医疗带来沉重负担。若您正在考虑是否接受大肠癌筛查或大肠镜检查,可以先注意自己是否有上述相关危险因素,及可疑症状。
若你已有相关症状,应尽快求医;
若您有肠癌家族史或属于高风险族群,可以在较年轻时开始进行检查,检查次数亦应较一般人频密;
至于没有任何危险因素或症状的人士,亦应在年满 50 岁后至 75 岁,接受大肠癌筛查。
大肠癌筛查内容包括什么?
以大肠内窥镜检查大肠的方法大致有三种,包括:乙状结肠镜(Flexible sigmoidoscopy)、大肠镜(Colonoscopy)及钡剂灌肠检查(Double-contrast barium enema)。若一般市民没有任何大肠息肉或大肠癌征状,而希望定期自发性检查肠道的话,可先向医生了解各种内窥镜检查的详情及风险,再自行决定选择适合自己的大肠内窥镜检查方法。
一般建议的大肠癌筛查内容包括:
01 大便隐血测试
第一步是检验大便内是否有肉眼看不到的微量血液。这种非介入性的筛查方法简便,只需自行收集粪便样本交回收集点。
02 大肠镜检查
若大便隐血测试结果呈阳性,便需要作进一步的大肠内窥镜(大肠镜)检查。大肠镜检查是最有效的大肠息肉诊断方法,医生若检查过程中发现息肉,更可以一并切除。
大肠内窥镜检查有风险吗?
内窥镜检查大致有两种,包括:大肠镜、乙状结肠镜。两种大肠内窥镜风险程度相若,例如内窥镜进入肠道的过程中,有可能会触踫到肠道瘜肉或其黏膜而引致轻微出血。另外,一些本身带有肠病患的人士肠道或会较薄,有约千分之一机会发生刺穿肠壁情况,但此风险程度较低,一般毋须过虑。
01 大肠镜
医生会将一条柔软而可弯曲的内窥镜由肛门进入肠道,并为整条肠道进行检查,以实时影像方式观察肠内的状况或病变。
02 乙状结肠镜
乙状结肠镜的检查方法与大肠镜大致相同,但检查及治疗范围只限大肠末端约 45-60 厘米的乙状结肠位置。
一般建议为每五年进行一次彻底的大肠镜检查; 已接受大肠镜检查后,可每两年接受乙状结肠镜作复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