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房地产基本止跌回稳,但仍有一大堵点
中国房地产基本止跌回稳,但仍有一大堵点
中国房地产市场在经历剧烈调整后,是否已经具备止跌回稳的客观基础?本文从购房能力、购房成本、市场现状等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揭示了当前房地产市场的主要堵点,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中国房地产调整的现状
2021年以来,中国房地产市场经历了剧烈调整。截至2024年9月,主要指标变化如下:
- 住宅年化销售面积较2021年减半至7.7亿平方米,回到2009年之前水平。
- 70个大中城市二手住宅价格下跌15%,部分大城市局部出现30%甚至更大跌幅,新房和一线城市价格相对坚挺。
- 房地产开发投资较2021年下降约三成至年化10.1万亿人民币,回到略低于2016年的水平。其中,土地购置费占比提升,土地市场呈现“量跌价涨”态势,反映出地方出让地块质量提升。
- 住宅已在绝对意义上处于去库存状态,但广义库存去化周期持续拉长,房地产销售疲软导致库存压力累积。
房地产止跌回稳的基础
房地产止跌回稳的起点是房地产销售增速企稳回升,通过量的回升带动房价和投资的企稳,大约存在4个月的领先滞后关系。2024年6月以来住宅销售面积同比跌幅收窄,将带动10月以后房价和房地产投资的同比跌幅收窄。
理论测算显示,中国房地产的潜在需求空间可分为三个部分:城镇人口增加带来的增量需求、人均居住面积增加带动的改善性需求、存量房屋房龄变老带来的折旧需求。数据显示,房地产销售已经连续三年低于潜在需求水平。
房地产止跌回稳具有客观基础。从购房能力来看,经过三年减少购房,城镇居民的储蓄得以积累,此前购买力透支的状况已明显缓解;从购房成本来看,房价跌约15%、首付比例平均降约10-30%、贷款利率较2021年末下降2.23个百分点,购房的近期与远期成本均有明显降低。
当前中国房地产止跌回稳的主要堵点在于,居民对房价和对收入的走向预期发生变化。本次房价调整的时长和深度超过以往,改变了居民对于中国房地产大周期的预期。房价可能进一步下跌的考量,导致购房能力无法转化为购房意愿。从房价收入比来看,居民购房需以稳定的收入预期为前提,否则也会导致购房需求延迟。
房地产止跌回稳再思考
当前房地产调整有没有到位?从国际经验来看,2000年以来不少国家都曾出现大于20%的房价调整,中国大陆目前的平均降幅仍属温和。若能采取有效措施扭转预期,有利于促进居民重新“入场”,更好支撑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
如何实现房地产止跌回稳?10月以来,新房和二手房销售面积都出现了更为明显好转,要稳固房地产销售向好势头,将已经存在的购房能力转化为购房意愿,还需要进一步夯实稳经济、稳就业、从而稳预期的基础,同时打通“保障房收储”政策的堵点。
如何平衡严控增量与地方财政收入?需要看到,“土地财政”模式不可持续,开发地方财政新主体来源是大势所趋;短期内通过激活房地产销售,可在市场力量的作用下使地方政府土地出让自然回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