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月薪3万和月薪3千,都在被同一种内耗毁掉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月薪3万和月薪3千,都在被同一种内耗毁掉

引用
腾讯
1.
https://new.qq.com/rain/a/20250217A09GMW00

“月薪3千的张三,在焦虑下个月的房租,月薪3万的李四,在焦虑明年的升职——看似活在平行宇宙的两人,每晚却在同一片失眠的星空下相遇。”

鲁迅先生说: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我只觉得他们吵闹。
但在“收入与精神内耗”“焦虑与压力”这件事上,人与人是公平的。
年入百万的中产,在焦虑如何向上跃迁;
年入3万的普通人,在焦虑如何用2k熬过一个月;
你以为有钱人没烦恼,以为穷人烦恼多,其实大家都陷入了思维误区。
无论一个人处于什么位置,有什么身份,在做什么,收入多少,大家都有不同程度的焦虑。
不如说,当代人的“群体精神困境”,都逃不出“精神内耗”。
工资单上的数字差异再大,也掩盖不了的扎心真相:
有人困于琐碎任务,有人困于职场博弈,有人困于自我否定与怀疑,有人困在情场泥淖……

内耗的正反两面:月薪3千VS月薪3万

月薪3千的“牛马困境”:

被生存焦虑榨干“诗和远方”。
你有没有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
“诗和远方”,好像在互联网中销声匿迹了,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就悄悄地离开了大众的视线;似乎,没有人再去追求诗和远方,普通人在过着牛马的生活,你我都活得小心翼翼,身心疲惫,诗和远方早已变成了奢侈。
小美,公司行政,月薪3500元。
她每天的工作日常都是重复,枯燥,无聊,千篇一律:
“打印文件,做表格——订咖啡,订酒店——贴发票”。
领导随口一句“这份表格不够美观”,她就要熬夜重做;
临近下班前的5分钟,领导让她出一份表格,她早已约好的饭局,也不得不推掉。
她说:“工资只够温饱,但比可怜的数字更难熬的,是疲惫不堪的内心;就像一台生锈的机器,转不动又不敢停。”
低收入人群的焦虑与精神内耗,源于什么?
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当一个人陷入“低收入困境”时,也会陷入“自我价值感缺失”的心理困局;
重复性工作难以提供成就感,而经济压力又剥夺了自我提升的精力,形成“越穷越忙,越忙越穷”的恶性循环;
看似很努力,其实对收入和职场规划,并没有起到什么有效的推动作用。
于是,情绪,心力和脑力,在这种困境下愈发内耗,疲惫。

月薪3万的“仓鼠困境”:

被精英人设绑架的高级机器人。
小王,互联网大厂总监,月薪3.5万。
凌晨2点在工作群里回复完消息,他瘫在沙发上刷短视频,明明累到虚脱却无法入睡;
抱着手机,打算再刷半个小时睡觉。
“所有人都说我混得好,大城市,大厂,收入高,可我只觉得自己是24小时待机的服务器。”
只有夜深人静,忙碌完一切的那片刻,才是独属于自己的。
一边为工作焦虑,一边为熬夜对身体不好焦虑,一边又为前途和中年失业危机焦虑。
事实上,这些高收入群体常常会陷入“冒充者综合征”的困境。
冒充者综合征(Imposter syndrome)是指个体尽管在客观上(世俗意义)取得了成功,但内心却持续感到自己是一个“冒充者”,担心自己的成功只是偶然的,害怕被揭穿并不如别人想象的那样有能力或有价值。
在这种心理困境的影响下,TA就会陷入这个死循环:
“拼命证明自己→身心透支→更需证明”。
久而久之,身心俱疲,越来越焦虑,越来越内耗,身体也逐渐垮掉;
在年轻时,用命换钱;在中老年之后,却无福消受自己年轻时所打拼的一切。

精神内耗的本质,是一场心与灵魂的较劲

月薪3000还是月薪3万,都在承受着不同程度的精神内耗。
第一: 认知失调(越比较,越痛苦)
工资涨了,快乐却不断减少;
拥有多了,幸福度却逐渐降低。
月薪3千时想着“月入过万就幸福”,月薪3万后却盯着年薪百万的同事。
这种源于比较的痛苦,就称之为“社会比较理论”。
人的幸福感不取决于绝对收入,取决于相对位置;
如果你总是盯着在你头顶,在你前面,在山顶的人,你很难感受到幸福;
如果你看看山脚之下,看看在你后面的人,你才能明白知足常乐。
内耗的源头,就是比较,陷入世俗的评价体系之中。

第二:注意力残留效应
这是心理学上的一个概念:当一个人不间断完成一个又一个任务,大脑就会持续消耗能量。
而人本身的能量是有限的,你今天的能量消耗光了,如果不停下来休息,就等于在透支你未来的生命力,能量值。
刷手机时担心错过工作消息,休假时焦虑KPI……
要想马儿跑,就得给马儿吃草;
要想牛马好好出力,就得给足物质和休息的补偿。
但当代人的困境在于:一边被当成工具人使用,一边又得不到体面的对待。

当代职场年轻人,如何缓解精神内耗?

第一:不要瞎忙,要有目标感
很多人内耗焦虑的原因之一是:瞎忙。
越努力,越糟糕;
看似努力,其实是在自我感动;
忙了一通,浪费时间,成果一般,就是瞎忙。
高净值人群和低收入人群最大的区别在于:
前者有极强的破冰能力,一眼就能看到事物的本质,制定目标,执行力极强;
而后者总是迷茫,总是消极,情绪先于理智,最后不得不为了完成任务而赶任务。
心态不一样,所以焦虑的程度不一样;
前者的焦虑,是对追求更高目标的焦虑;
后者的焦虑,则是对当下任务的复杂和完成进度焦虑。
就像读书的时候,为什么学霸看上去很轻松?
因为学霸执行力强,分析能力强,抓住重点举一反三,剩下的时间就能去做别的事情。
一把抓,稀里糊涂全都要,往往是糟糕的结果。

第二:设定“内耗分离垃圾桶”
每天下班之前,在小纸条上写下几件烦心事,然后全部撕碎扔到垃圾桶里。
心理学研究表明:
当人在破坏,丢弃某样东西的时候,能够降低三分之一的心理压力。
在男女关系里同样适用。
如果你失恋了,你喜欢的人不回消息,你的暧昧对象消失了……
这些烦恼,你的负面情绪可以全部写下来,然后撕碎。

第三:“只做你该做的事情”
距离下班还有1分钟,领导甩给你一项任务,你如何做?
不伤和气且语气坚定的回应是:
“不好意思领导,我知道这件事很着急,但我下班约了一个正在合作的项目的客户,这个客户很重要,将直接决定我们这个项目的成败。您看看能否先安排给其他同事,等我跟进完这个项目,立刻会去帮忙。”
你想拒绝,但你又不能直接拒绝;
毕竟,你没办法真的舍弃这份工作。
所以你既要维护自己的权利,又要让领导觉得“你是在忙正事,在为公司创造利益和价值”;
不卑不亢,达成你的目的,也不会让对方觉得不舒服。
另一种回应方法,则是“把问题踢回去”。
你跟领导说:
“您好领导,我现在手里面有A项目,B项目,C项目,负责人都要求我在今天晚上给出一个方案,您看我应该调整哪一个?”
这适用于一切复杂的人际关系,两性关系。
当对方提出了一个你不想接受的要求时,你就必须在第一时间设定你的边界;
只有捍卫你的个人边界,对方才不至于变本加厉。
就像有人欺负你,索取你,利用你的时候,如果你接受了,任劳任怨;
那么事后,你肯定情绪低落很久,埋怨自己很久,陷入精神内耗。
但你从一开始就拒绝,才会长舒一口气,真的很解压。

第四:建立真正意义上的“课题分离”
大多数人内耗痛苦的原因是:
太在意外部的评价,要求,将自我的价值感跟外部评价绑定一起。
别人说:你这样做不行,你要那样做,于是你就改变了自己的决定。
别人说:你这样不好看,你就改变了自己的审美。
别人说:你开这个车没面子,你这个收入不能开这个车,于是你拉高杠杆换了豪车。
其实这些都是没必要的。
当你链接了真实的自我,跟内心,跟精神连为一体,你才能跟外部做到课题分离。
你就是你,可以是一朵花,一棵树,一根小草,这些都是你;
但你唯独不能成为别人眼里,别人价值体系下的“产物”。

月薪3万和3千,差的是数字,不差的是内耗;
大家都活在不同程度的精神内耗之下,谁有能力改变内耗,谁就有能力破开僵局。

话题讨论:你的精神内耗和收入有关吗?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