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应用」《金匮要略临证挈要》——甘草附子汤
「经方应用」《金匮要略临证挈要》——甘草附子汤
方剂是《金匮要略》的核心,以方引证阐病,自方明理识法,方为载体,将数千年的哲思智慧传承于今。下面介绍《金匮要略》名方之甘草附子汤。
仲景方论
《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
经典配方
甘草二两(炙),附子二枚(炮,去皮),白术二两,桂枝四两(去皮)。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得微汗则解,能食,汗出复烦者,服五合。恐一升多者,服六七合为妙。
推荐处方
桂枝30g,炙附子30g,炒白术30g,炙甘草30g。3剂,水煎煮1小时,取汁300mL,分2次温服。
方机概述
风湿表里阳虚。风湿伤于营卫,流于关节经络之间,风湿相搏,两邪均盛而阳气虚衰。邪正相搏,骨节疼烦掣痛,阳虚卫外不固,温煦失职,故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也。表阳虚卫外不固而汗出、恶风不欲去衣;里阳虚,不能化湿,故小便不利;阳虚不能纳气故短气。阳气伤滞,形为风气所鼓故见微肿。甘草附子汤施用的核心病机为风湿表里阳虚。
适用人群
常用于风湿表里阳虚的人群,症见骨节烦痛,掣痛不能屈伸,痛处拒按,汗出恶风,短气,小便不利,或身微肿,苔白,脉沉细或弦细无力。
适用病症
以下病症符合上述人群特征者,可以考虑使用本方。
- 以关节疼痛为表现的疾病,如风湿病、类风湿性脊柱炎、寒湿痹阻型急性痛风性关节炎、膝骨关节炎、淋病性关节炎、结核性关节炎、痛风、腰痛。
- 以放射性疼痛为表现的疾病,如神经痛。
- 以活动受限为表现的疾病,如骨髓炎、骨膜炎、肌痛、反应性网状细胞增多症、轻度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
- 以皮肤瘙痒为表现的疾病,如寒湿脚气、慢性寒湿型荨麻疹。
- 以感觉异常为表现的疾病,如手麻木、久热不退、汗出多、脱疽。
- 以水肿为表现的疾病,如脾肾阳虚的慢性肾炎、心肾阳虚的风湿性心脏病。
- 以鼻塞流涕为表现的疾病,如流行性感冒。
医案分析
名医谢映庐用甘草附子汤案
高某,得风湿病,遍身骨节疼痛,手不可触,近之则痛甚,微汗自出,小便不利。时当初夏,自武汉返舟求治,见其身面手足俱有微肿,且天气颇热,尚重裘不脱,脉象颇大,而气不相续。其戚友满座,问是何症?予曰:此风湿为病。渠曰:凡祛风利湿之药,服之多矣,不惟无益,而反增重。答曰:夫风本外邪,当从表治,但尊体表虚,何敢发汗!又湿本内邪,须从里治,而尊体里虚,岂敢利水乎!当遵仲景法处甘草附子汤。一剂如神,服至三剂,诸款悉愈。可见古人之法,用之得当,灵应若此,学者可不求诸古哉?(《谢映庐医案·卷一》)
按语:谢映庐为清代江西名医,私淑喻嘉言,主张“先议病,后用药”。此案风湿病也,症见遍身骨节疼痛、手不可触、近之则痛甚、微汗自出、小便不利。谢氏先详议病之机括,言:“夫风本外邪,当从表治,但尊体表虚,何敢发汗!又湿本内邪,须从里治,而尊体里虚,岂敢利水乎!”风自表入,然表虚忌发汗;湿自内生,然内虚讳渗利。故以仲景甘草附子汤温阳补虚、祛风散湿。
名医黄道富用甘草附子汤案
庞某,男,55岁。1988年3月12日初诊。患者素有上腹部阵发性隐痛,反复发作5年,近3日感受风寒、饮食不节,引起发热汗出、恶风、全身酸痛、脘腹隐痛喜按、得热则舒、小便清长、大便色黑而溏。症见神疲乏力,少气懒言,面色不华,四肢不温。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无力。大便隐血试验(++++)。证属中焦虚寒、气血亏耗。治以温阳散寒、养血止血。
处方:白术、炙甘草各10g,炮附子6g(先煎),阿胶15g(烊化),田三七5g(磨兑服),桂枝3g。水煎温服。
服药2剂后,腹痛减轻,便色由黑转黄,面色好转,精神渐增,大便隐血试验(+)。守方继服3剂而愈。随访1年未复发。(《100首经方方证要点》)
按语:患者素有上腹部阵发性隐痛,反复发作5年,近日外感邪气、饮食不节而致病情加重,刻下诸症皆见。辨证属中焦虚寒、气血亏耗,确立温阳散寒、养血止血治法,以甘草附子汤化裁,加阿胶、田三七滋阴养血。方证相应,效如桴鼓,服药后症状好转,守方继服3剂而愈。此案之妙在于纷纭繁复之见症中,直中病机,原方稍加化裁,故见神效。
图书推荐
本书以方为纲,采仲景之说,汇前贤之论,从【仲景方论】【注家方论】【经典配方】【经典方证】四个角度融现代观点,合临证所需,解读方剂现代应用的理法方药体系,规范方剂的使用。欲求方剂之用,必于案中参悟。【医案分析】选录了历代名医有关医案,或编者个人临床治验共计3则,并加按语,诠释方剂临证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