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瓦台,一个仿古建筑能有什么“魔咒”?
青瓦台,一个仿古建筑能有什么“魔咒”?
随着韩国总统尹锡悦被捕的新闻传遍全网,关于“青瓦台魔咒”的说法再次引发热议。这个位于韩国首尔的建筑,不仅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更因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风水布局而备受关注。本文将从建筑师的角度,为您揭秘青瓦台的前世今生,以及所谓的“魔咒”之谜。
青瓦台:一个地名,一个象征
青瓦台位于韩国首尔市钟路区,背靠北岳山,是韩国历任总统的办公生活空间。它不仅是一个地名,更是“韩国行政中心”的代名词。
青瓦台由位于中央的主楼、迎宾馆、绿地园、花园、七宫等组成。其英文名称为Blue house,因此又有“蓝宫”的别称。无论是“青”还是“蓝”,都指的是其屋顶瓦片的颜色。
仿古建筑的真相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我们现在看到的青瓦台,其实是一个仿古建筑。它是第6任总统卢泰愚于1991年新建的,为2层“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建筑,而非传统的木构建筑。
从近照可以看出,不管是斗拱还是柱式,都是混凝土的,看上去比较“生硬”,没有木构建筑的细腻质感。
根据当时负责设计的正林(junglim)建筑代表金正湜,在2011年出版的回忆录中说到:“青瓦台主楼为二层楼建筑,是总统办公的空间,总面积为8476平米(2564坪)。一层的面积超过3300平米(约1000坪),若采用木质结构,在技术上会有诸多限制,因此采用了‘混凝土韩屋’的建筑结构”。
而履露斋代表兼建筑师承孝相则批评称,“我们的古代建筑原本必须使用木材建设,因为总面积较大,所以使用混凝土,却在形状上模仿木制建筑,这真是闻所未闻的假货”。
青瓦台的变迁史
青瓦台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104年,当时高丽王朝在今天的青瓦台一带修建了离宫。1426年,朝鲜君主李成桂修建了景福宫,景福宫的面积非常大,占地57.75 公顷,现在的青瓦台只是景福宫后园的一部分。
1927年,日本殖民者入侵韩国,在景福宫后苑盖了一座总督官邸。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1948年大韩民国建立。初期,韩国的政府办公还是沿用的日本总督府,但名字改成了中央厅。
1960年,尹潽善推翻了李承晚政权,入主景武台,忌讳“武”字的他改名为青瓦台。1991年,卢泰愚担任总统期间,对青瓦台进行了改造。2022年3月20日,韩国候任总统尹锡悦宣布,将韩国总统府由青瓦台迁往位于首尔市龙山区的国防部大楼;5月10日,青瓦台向公众全面开放参观。
从最初的“离宫”、“景福宫”,到殖民时期的总督官邸,到独立之后的“中央厅”、“景武台”、再到现在的“青瓦台”,其实所谓“青瓦台”的建筑和建筑的位置是有变化的。严格来说,根本就不是同一个“东东”。
项目选址与风水
青瓦台的选址符合中国古代传统风水学说。首尔的地形符合风水宝地格局:古城位于汉江北岸、周围环山,中央是低凹的盆地,汉江好像一条玉带环绕东边和南隅,向西流入黄海。
景福宫的选址,就在这条中轴线上,正可谓是”重中之重“的地位。而现在的青瓦台,只是整个景福宫的一部分。只要大的原则不出问题,小到单个建筑能有多大影响呢?
青瓦台的瓦
青瓦台的瓦是一种琉璃瓦。朝鲜作为藩属国,宫殿的形制当然也受到明朝的约束。屋顶是较次等级的“歇山顶”,屋顶瓦的颜色选用的是蓝绿色(而非皇帝御用的黄色)。
原因分析
韩国总统“难有善终”的现象,原因当然不能归咎于一个建筑物,而深层次的原因是制度问题和清算文化。韩国既受到中国儒家文化的熏陶,也吸收了西方的“三权分立”制度,但两者的平衡点一直没能找到。这种既追求政治自由,又过度集权和缺乏制衡的体制设计,为总统执政埋下了高风险的制度隐患。
结束语
青瓦台,一个1991年新建的、混凝土仿古建筑,却要为韩国的“总统魔咒”背负骂名,这多少有些可笑。动不动就把责任归结为青瓦台的风水不好,但事实证明:李氏的朝鲜王朝存续了500多年;韩国只用了短短20多年,就从贫穷落后的国家一跃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
建筑师总是自嘲“自己是背锅的”,没想到青瓦台一个建筑也能成为“背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