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绍基书法艺术鉴赏:碑帖交融的晚清书坛巨擘
何绍基书法艺术鉴赏:碑帖交融的晚清书坛巨擘
何绍基(1799—1873),清代著名书法家、诗人,其书法艺术以碑帖交融著称,被誉为晚清书坛的巨擘。本文将从其生平、代表作品、艺术风格及历史影响等方面,全面展现这位书法大师的艺术成就。
一、何绍基其人:从翰林学士到书坛宗师
何绍基,字子贞,号东洲、猿叟,湖南道州(今道县)人,清代诗书双绝的文化大家。他出身书香世家,道光十六年(1836)进士,历任翰林院编修、国史馆总纂、四川学政等职,晚年主讲山东泺源书院、长沙城南书院,提携后学无数。曾国藩曾盛赞其“学养兼到”,断言其书法“必传千古无疑”,更称其“长于五事”,其中“字好”尤为人称道。
何绍基的书法生涯与其深厚的学术积淀密不可分。他精研六经子史,著有《东洲草堂金石跋》《说文段注校正》等学术著作,金石学造诣深厚。这种“以学养书”的路径,使其书法既具文人风骨,又显金石气韵,成为晚清碑学运动的扛鼎人物。
二、代表作品:熔古铸今的笔墨丰碑
何绍基存世作品涵盖楷、行、篆、隶诸体,尤以楷书与行草为世所重:
1.《安得壮哉联》(楷书)
此联以颜真卿楷法为根基,结体宽博雄浑,笔画刚健如铁,横画细劲、竖画粗重,融入北朝碑刻的险峻意趣。通篇气势恢宏,被誉为“颜楷精神的清代重生”。结体:外拓宽博如颜体,内收中宫借鉴北碑,如“同”字外框开阔,内部紧密如铸。用笔:方圆并济,横画露锋切入如刀劈,捺脚重顿似金石崩裂,被称为“颜楷的碑学化演绎”。
2.《太上黄庭内景玉经》(小楷)
小楷作品笔意含蕴,融合晋唐法度与北碑方劲,点画精微如刻,章法疏朗空灵,展现其“溯源篆分,由北朝入楷”的独特路径。
3.《端州石室记》(行书)
行书代表作以篆隶笔法入行,中锋用笔如锥画沙,线条浑厚苍茫,字势奇崛跌宕,墨色枯润相生,尽显“宁拙毋巧”的艺术追求。以中锋篆籀笔法写行草,线条如老藤盘曲,转折处多用绞锋。
三、艺术风格:碑帖交融的革新者
何绍基书法以“熔铸百家,自成机杼”著称,其风格可概括为三大特征:
1.碑帖合流的集大成者:他初学颜真卿,中年遍临汉魏碑刻,晚年以篆隶笔法革新行草。如楷书取颜体宽博骨架,却以碑刻方折笔法破除圆熟,形成“宽而不散,险而能稳”的独特气象。
2.“回腕悬臂”的笔法革命:独创“回腕法”,执笔时手腕回勾如挽弓,以全身之力运笔,线条如屋漏痕般浑厚凝重。此法虽自嘲“猿叟病臂”,却造就了其书法“笔未至而意到”的苍茫意境。
3.金石气与书卷气的交融:篆隶作品中常见“以行草笔势写金石”,如《临樊敏碑》以颤笔表现石刻风化质感,墨色斑驳如拓片,却流动着文人书写的诗意节奏。篆书掺入行草意趣,如《易林》句隶书,横画波磔如浪,竖画如松干苍劲。
四、历史影响:碑学运动的中流砥柱
何绍基的书法实践,深刻影响了晚清至近代书坛:
理论奠基:继承阮元碑学思想,提出“楷法由北朝求篆分入真楷”的理论,为碑学体系化奠定基础。
艺术传承:其“以碑入帖”的创作模式,启发了赵之谦、吴昌硕等大家,甚至远播日本书道。
当代价值:近年“独有千古·何绍基书法作品展”三次在湖南举办,其作品集收录近百件代表作,展现其从“传统巨匠”到“现代艺术灵感源泉”的永恒魅力。
结语
何绍基的书法,是清代文化裂变中的一道强光。他以学者之思重构传统,以革新之笔贯通碑帖,在“回腕悬臂”间书写出跨越时代的艺术史诗。若想感受其笔墨真谛,可循《安得壮哉联》体会颜楷的雄浑新生,或借《端州石室记》触摸碑帖交融的澎湃气韵——正如曾国藩所言:“子贞之学,道艺一也。”其书其人,终成“独有千古”的文化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