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斗拱新生,古建筑智慧在现代设计中的华丽变身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斗拱新生,古建筑智慧在现代设计中的华丽变身

引用
1
来源
1.
https://m.xianjichina.com/special/detail_568518.html

斗拱,作为中国古建筑的独特符号,承载着千年的建筑智慧与文化底蕴。从古老的宫殿庙宇到传统民居,斗拱以其精巧复杂的结构,不仅支撑起建筑的巍峨屋顶,更在美学层面赋予建筑独特的韵律。在现代建筑语境下,斗拱结构如何突破传统的束缚,实现与现代设计理念、技术的融合,成为建筑领域探索传统与创新平衡的重要课题。

斗拱结构的历史溯源与传统价值

斗拱的起源可追溯至战国时期,从彼时采桑猎壶上的建筑花纹图案,以及汉代墓阙、壁画中,已能窥见早期斗拱的雏形。随着时间的推移,斗拱在不同历史时期不断发展演变。唐代时,斗拱样式趋于统一,其尺度甚至成为梁、枋比例的基本参照;宋代,斗拱的结构与权衡发展成熟,各部位尺寸高度标准化;明代以后,斗拱虽逐渐从主要结构构件向装饰性构件转变,但在宫殿、庙宇等重要建筑中,它依然是彰显建筑等级与艺术风格的关键元素 。

在传统建筑中,斗拱的作用多元且关键。结构上,它宛如一座精巧的力学桥梁,承接屋面和上层构架传来的荷载,并将其有序传递至柱子,再由柱传至基础,确保建筑稳固坚实;美学上,斗拱纵横交错、层层叠加的造型,如盛开的繁花绽放在建筑屋檐之下,赋予建筑灵动飘逸的美感,其复杂程度更是成为区分建筑等级的标志,越华丽高贵的建筑,斗拱的构造越繁复精美;文化层面,斗拱是中国传统建筑精神的具象化体现,蕴含着古人对建筑艺术、力学原理和哲学思想的深刻理解 。

现代建筑中斗拱结构转译面临的挑战

现代建筑材料如钢材、混凝土、玻璃等,与传统斗拱使用的木材在物理特性、加工工艺上大相径庭。如何在保留斗拱结构精髓的同时,实现与现代材料的有效结合,是转译面临的首要挑战。例如,钢材的高强度与刚性,虽能满足现代建筑大跨度、高承载的需求,但难以复刻木材榫卯连接的柔韧性与亲和感 。

现代建筑的功能需求日益复杂多样,对空间的开放性、灵活性要求更高。传统斗拱结构多应用于较为规整、封闭的古建筑空间,在现代大空间、多功能建筑中,如何在不影响空间使用效率的前提下融入斗拱元素,协调结构与功能的关系,是转译过程中的一大难点 。

当代审美观念深受全球化、多元化思潮影响,传统斗拱的古朴典雅风格如何与现代简约、时尚等审美取向相融合,避免陷入复古泥沼,在传承文化基因的同时,创造出符合当代审美的建筑形式,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

斗拱结构现代转译的实践案例分析

日本梼原木桥博物馆

日本隈研吾建筑事务所设计的梼原木桥博物馆,是对中国斗拱现代化转译的一次大胆尝试。该建筑采用本地红衫木,以 180×300 体量的梁托堆叠构建出极具雕塑感的三角体量,整个结构由底部中心支柱支撑,从形式上看,这是对斗拱 “小构件组成大体量” 特性的创新性诠释。

它突破了传统斗拱在垂直方向上层层叠加的固有模式,将斗拱元素以一种更为简洁、抽象的方式融入建筑整体结构,在满足现代建筑空间需求的同时,保留了斗拱结构的精巧神韵 。

池黄高铁九华山站

在池黄高铁九华山站的设计中,斗拱元素的运用则更多体现在装饰与文化表达层面。候车大厅运用转译中式藻井和抽象斗拱骨架的现代设计手法,营造出宁静内敛的中式殿堂氛围;站台雨棚采用双柱钢筋混凝土结构,斗拱为雀替造型,与站房前金柱斗拱造型遥相呼应。

这种设计既巧妙地将斗拱的文化符号融入现代交通建筑,又通过材料和形式的简化,使其与现代建筑的简洁风格相契合,实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功能的和谐共生 。

斗拱结构的现代转译不仅是对传统建筑智慧的传承,更是对未来建筑发展方向的探索。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如数字化设计、智能制造等技术的应用,将为斗拱结构的创新转译提供更多可能。未来,我们有望看到更多融合传统与现代、文化与科技的建筑作品,让斗拱这一古老的建筑元素在现代建筑舞台上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 。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