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分钟了解中行国际原油期货事件
三分钟了解中行国际原油期货事件
2020年4月,一场罕见的金融事件震惊了全球金融市场——中行“原油宝”事件。这场由国际油价暴跌引发的危机,不仅让众多投资者损失惨重,也让中国银行面临巨大的法律和声誉风险。本文将为您详细解析这一事件的来龙去脉及其深远影响。
事件背景
2020年,全球遭受新冠肺炎疫情、地缘政治紧张局势等多重因素影响,国际商品市场剧烈波动。美国时间2020年4月20日,WTI原油5月期货合约在CME官方结算时出现史上首次负数结算价,为-37.63美元/桶。
产品情况
“原油宝”是中国银行于2018年1月推出的投资产品,为中国内地个人客户提供投资境外原油期货的交易机会,投资对象挂钩芝加哥商品交易所的德州轻质原油期货首行合约。
事件经过
2020年4月20日22时,“原油宝”所挂钩的“人民币美国原油2005合约”停止交易。4月21日,WTI原油5月期货合约结算价为负数,导致“原油宝”多头持仓客户全部穿仓,投资者不仅损失全部本金,还欠银行资金。据报道,有投资者投资12万元本金,平仓损益为-41万元,还欠银行几十万;有投资200多万元的投资者,亏损600多万元,欠银行近400万元债务。
事件发生后,中行相继发布了4份说明回应市场关切。称对于原油宝产品,市场价格不为负值时多头头寸不会触发强制平仓;会积极与市场相关机构沟通、交涉,全面审视产品设计、风险管控等环节和流程,并委托律师向CME发函,敦促其调查原油期货市场价格异常波动的原因。
责任争议
投资者观点:部分投资者认为中行产品设计存在缺陷,没有及时平仓止损、风险提示不足等。其他银行的类似产品已提前移仓,而中行把移仓交易放到最后,且在期货交易所改规则允许原油期货跌到负值的情况下,中行没有充分提示投资者负油价风险。
中行观点:中行表示按规办事,产品规则已明示,投资者风险自负。
处理结果
法律判决:经过一系列的诉讼和审理,法院认为中行在产品设计上未考虑原油期货产品会出现负价极端情况,交易过程中未向投资者提示负油价带来的风险,且未执行协议中关于保证金充足率降至20%(含)以下时强制平仓的约定,因此中行应承担一定责任。最终判决中行承担投资者“原油宝”全部穿仓损失和20%本金损失,返还被扣保证金并支付资金占用费。
监管处罚:银保监会对中国银行及其分支机构合计罚款5050万元;对中国银行全球市场部的两位总经理给予警告并处罚款50万元,对相关副总经理和资深交易员等两人给予警告并处罚款40万元。
这起事件给投资者敲响了警钟,也促使金融机构加强对产品的风险管控和投资者适当性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