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有三种境界:见山是山;见山不是山;见山又是山,这表达的是什么意思呢?
人生有三种境界:见山是山;见山不是山;见山又是山,这表达的是什么意思呢?
“人生有三种境界:见山是山;见山不是山;见山又是山。”这是一句充满禅意的哲学命题,它以简洁的语言,道出了人生从纯真到复杂再到返璞归真的三个阶段。
最佳答案
一鹤冲天(2020.05.03)
第一层:见山是山。
当我们感觉总是对某件事情很容易做出判断的时候;或者别人太傻,为什么这么简单的优化都不做的时候,要怀疑一下,是不是自己知道的太少了,所以也没什么可分析琢磨的?
好比问你有多少资产的时候,能回答得快而确定,并不是什么好事。
这就是说一个人的人生之初纯洁无瑕,初识世界,一切都是新鲜的,眼睛看见什么就是什么,人家告诉他这是山,他就认识了山;告诉他这是水,他就认识了水。
( 这一阶段是表象世界,通过身体感官了解客观存在。)
第二层:见山不是山。
当我们渐渐的视野开阔了一点,知道得多了一点,对任何一件事情,都一下子可以看到其好的一面、不好的一面,于是,陷入了另一种纠结,做判断反而不容易了,开始患得患失,摇摆不定。
随着年龄渐长,经历的世事渐多,就发现这个世界的问题了。这个世界问题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经常是黑白颠倒,是非混淆,无理走遍天下,有理寸步难 行,好人无好报,恶人活千年。
进入这个阶段,人是激愤的,不平的,忧虑的,疑问的,警惕的,复杂的。人不愿意再轻易地相信什么。人到了这个时候看山也感 慨,看水也叹息,借古讽今,指桑骂槐。山自然不再是单纯的山,水自然不再是单纯的水。
一切的一切都是人的主观意志的载体,所谓“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 云”。一个人倘若停留在人生的这一阶段,那就苦了这条性命了。人就会这山望了那山高,不停地攀登,争强好胜,与人比较,怎么做人,如何处世,绞尽脑汁,机 关算尽,永无休止和满足的一天。
因为这个世界原本就是一个圆的,人外还有人,天外还有天,循环往复,绿水长流。而人的生命是短暂的有限的,哪里能够去与永 恒和无限计较呢?
( 这一阶段是意识世界,更多是主观的投射。补充南师的说法,这一阶段的本质并不是虚幻而是怀疑,怀疑以往的认知,是极为重要的探索过程,是为了获得真正的 “知”。)
第三层:见山还是山。
个人继续发展,总有几个会变成巨牛无比,一眼看穿世事的。有这样的能人,对公司、对产品,是狗屎运,也是纠结。好比诸葛亮。
许多人到了人生的第二重境界就到了人生的终点。追求一生.劳碌一生,心高气傲一生,最后发现自己并没有达到自己的理想,于是抱恨终生。但是有些人通过自己 的修练,终于把自己提升到了第三重人生境界。茅塞顿开,回归自然。
人这个时候便会专心致志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不与旁人有任何计较。任你红尘滚滚,我自清 风朗月。面对芜杂世俗之事,一笑了之,了了有何不了,这个时候的人看山又是山,看水又是水了。正是:人本是人,不必刻意去做人;世本是世,无须精心去处世;便也就是真正的做人与处世了。
(这一阶段是自由世界,完成对自我的认识。至此,身体和灵魂已拥有了独立、清澈和宁静,一切无可无不可,山水可以是山 水,只管远观近赏走进去,与我无妨,透过山水我还是我,山水也可以不是山水,是或不是之间来去自由。 )
扩展资料
《见山是山 》是一首来自音阙诗听的歌曲,由假寐作词,楚然作曲,黛米以及昆玉演唱的一首歌。收录于音阙诗听专辑《等你来见》(中国名画七部曲)中。
原唱:黛米,昆玉
填词:假寐
谱曲:楚然
编曲:王柏鸿
歌词:
谁拂弦,轻捻,半入松间半入眠。
此曲一别经年,再回首 天上人间。
履袍加身,一朝朱门。
困住的是这命运,还有谁的心神。
本是心在风尘外,天生从风流中来。
却置身颠沛中,宫闱重重太繁冗。
握笔的手握一张弓,文武自古不相通。
断肠词句怎能写尽,人生长恨水长东。
文丞辞冕挂冠,临别赠言。
这江山与你有份无缘,见山是山,尘世人间。
一如梦,一如电,一如露,一如幻。
看透世事难尽如人愿。
谁拂弦,轻捻,半入松间半入眠。
此曲一别经年,再回首,天上人间。
手不释卷,曾以七弦记流年。
拨琴松下,沧海桑田不曾言。
见山非山,尘世人间都变。
写于笔下,困于心中锁链。
多情抚琴,无情聆听。
是否作画谈经,寻常成罪名。
被烽烟燃尽,来生能换一身轻。
见山是山,胸有豪情沦落空有才名。
回首几番风雨,飘零玉京。
待因果袭来,梦方醒。
怎不思量,醉里惆怅,须发皆白。
人间数载,王侯浮名,抛于江淮。
若能葬我,高山之巅,毗邻太白。
来世,做棵听琴松柏,足矣。
谁拂弦,轻捻,半入松间半入眠。
此曲一别经年,再回首,天上人间。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见山是山
其他回答
匿名用户(2017.11.06)
人生有三重境界,这三重境界可以用一段充满禅机的语言来说明,这段语言便是: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这就是说一个人的人生之初纯洁无瑕,初识世界,一切都是新鲜的,眼睛看见什么就是什么,人家告诉他这是山,他就认识了山;告诉他这是水,他就认识了水.
随着年龄渐长,经历的世事渐多,就发现这个世界的问题了.这个世界问题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经常是黑白颠倒,是非混淆,无理走遍天下,有理寸步难行,好人无好报,恶人活千年.进人这个阶段,人是激愤的,不平的,忧虑的,疑问的,警惕的,复杂的.人不愿意再轻易地相信什么.人到了这个时候看山也感慨,看水也叹息,借古讽今,指桑骂槐.山自然不再是单纯的山,水自然不再是单纯的水.许多人到了人生的第二重境界就到了人生的终点.
有些人通过自己的修练,终于把自己提升到了第三重人生境界.茅塞顿开,回归自然.人这个时候便会专心致志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不与旁人有任何计较.任你红尘滚滚,我自清风朗月.面对 芜杂世俗之事,一笑了之,了了有何不了,这个时候的人看山又是山,看水又是水了.正是:人本是人,不必刻意去做人;世本是世,无须精心去处世;便也就是真正的做人与处世了.
见山是山,见水是水.是说看到事物的表象.
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是说透过表象看到了本质.
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是从本质又联想到发展出的事物.
匿名用户(2016.11.27)
人生第一重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涉世之初,还怀着对这个世界的好奇与新鲜,对一切事物都用一种童真的眼光来看待,万事万物在我们的眼里都还原成本原,山就是山,水就是水,对许多事情懵懵懂懂,却固执地相信所见到就是最真实的,相信世界是按设定的规则不断运转,并对这些规则有种信徒般的崇拜,最终在现实里处处碰壁,从而对现实与世界产生了怀疑。
人生第二重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是水。红尘之中有太多的诱惑,在虚伪的面具后隐藏着太多的潜规则,看到的并不一定是真实的,一切如雾里看花,似真似幻,似真还假,山不是山,水不是水,很容易地我们在现实里迷失了方向,随之而来的是迷惑、彷徨、痛苦与挣扎,有的人就此沉沦在迷失的世界里,我们开始用心地去体会这个世界,对一切都多了一份理性与现实的思考,山不再是单纯意文上的山,水也不是单纯意义的水了。
人生第三重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这是一种洞察世事后的反璞归真,但不是每个人都能达到这一境界。人生的经历积累到一定程度,不断的反省,对世事、对自己的追求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认识到“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知道自己追求的是什么,要放弃的是什么,这时,看山还是山,水还是水,只是这山这水,看在眼里,已有另一种内涵在内了。
匿名用户(2016.09.14)
此为佛家修炼的三个层次,
一.见山是山,见水是水.
此为修炼伊始,只能见到事物的表象.
二.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
此为达到一定境界后,可由事物的表象看到本质,不为肉眼所迷惑.
三.见山仍是山,见水仍是水.
此是已得超然智慧,进入无我境界,"山山水水"已于我无碍.
欣欣向荣(2016.09.14)
人生有三重境界,这三重境界可以用一段充满禅机的语言来说明,这段语言便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这就是说一个人的人生之初纯洁无暇,初识世界,一切都是新鲜的,眼睛看见什么就是什么,人家告诉他这是山,他就认识了山,告诉他这是水,他就认识了水。
随着年龄渐长,经历的世事渐多,就发现这个世界的问题了。这个世界的问题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经常是黑白颠倒,是非混淆,无理走天下,有理寸步难行,好人无好报,恶人千年。进入这个阶段,热是激情的,不平的,忧虑的,疑问的,警惕的,复杂的。人不愿意再轻易地相信什么。人在这个时候看山也感慨,看水也叹息,借古讽今,指桑骂槐。山自然不再是单纯的山,水自然不再是单纯的水。一切的一切都是人的主观意志的载体,所谓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倘若留在人生的这一阶段,那就苦了这条命了。人就会在山望了那山高,不停地攀登,争强好胜,与人比较,怎么做人,如何处世,绞尽脑汁,机关算尽,永无满足的一天,因为这个世界原本就是一个圆的,人外还有人,天外还有天,循环往复,绿水常流。而人的生命是短暂的有限的,哪里能够去与永恒和无限计较呢?
许多人到了人生的第二重境界就到了人生的终点。追求一生,劳碌一生,心高气傲一生,最后发现自己并没有达到自己的理想,于是抱恨终生。但是有一些人通过自己的修炼,终于把自己提升到了第三重人生境界。茅塞顿开,回归自然。人在这时候便会专心致志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不与旁人有任何计较。任你红尘滚滚,自有清风朗月。面对芜杂世俗之事,一笑了之,了了有何不了。这个时候的人看山又是山,看水又是水了。正是:人本是人,不必刻意去做人;世本是世,无须精心去处世;便也是真正的做人与处世了。
一辈子做人,怎样算是做好了人?
一辈子处世,怎样算是成功的处世?
不如阔达的心态,人生在世,无非是让人笑笑,偶尔也笑笑别人。
曾经沧海之后,再去看世情,无非是云淡风清,不过是日升日落般的泰然了。
^^望采纳^^
匿名用户(2016.09.13)
我的理解:
第一种见山是山,很多人都处于第一种,眼睛所见,普普通通,可以说是外在,外在感知
第二种看山不是山,看的是内在,心灵所看,心灵所感
第三种,见山又是山,难,是返璞归真,语不可言
文章来源
本文原文来自搜狗问答,由多位网友共同探讨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