瘦西湖与《红楼梦》原来有这样的关联
瘦西湖与《红楼梦》原来有这样的关联
瘦西湖与《红楼梦》之间究竟有何关联?近日,瘦西湖风景区邀请中国红楼梦学会理事方晓伟为导游们开设讲座,主讲《瘦西湖映〈红楼梦〉:扬州文化的诗意栖居》,为我们揭示了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渊源。
曹雪芹的祖父曹寅(1658—1712)是康熙朝的重臣,曾任江宁织造,兼巡视两淮盐漕监察御史,常驻扬州八年,并在扬州病逝。两淮盐政和漕运是清代财政的重要来源,扬州作为盐商聚集地与漕运要冲,曹寅在此督办盐务、协调官商关系,开展文人雅集,刊刻《全唐诗》和《佩文韵府》,曹家的显赫地位与扬州的繁荣密不可分。
“曹家接待康熙南巡耗资巨大,其中曹寅四次在扬州迎驾,后期又因政治斗争、经济亏空等诸多因素被抄家。” 方晓伟说,“这一兴衰历程对《红楼梦》中贾府的命运有直接影响,曹雪芹幼年可能通过家族见闻,接触家族故事和扬州文化。而扬州作为曹家权力网络的枢纽,其繁华与危机或成为小说中‘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与‘树倒猢狲散’的灵感来源。”
方晓伟介绍,扬州还存留了不少散落在民间的与《红楼梦》有关的历史遗迹,如高旻寺、皇宫广场、天宁寺、运司公廨、仪征沙漫洲、仪征天池、醉云石等,特别是2017年扬州还发现了曹雪芹祖父曹寅题写的石碑,为曹雪芹家族与扬州的渊源增添了实物佐证。
《红楼梦》中多次提到了扬州,如林黛玉父亲林如海被任命为“巡盐御史”,驻扬州,黛玉幼年也在此生活。此外,还有贾雨村游扬州“智通寺”、贾夫人仙逝扬州城、贾宝玉讲述扬州黛山林子洞里的耗子精、薛宝琴的广陵怀古等。
方晓伟表示,书中部分人物语言描写带有江南特色,可能也是受到扬州风俗影响。他举例道:在《红楼梦》中,元妃说“当日既送我到那不得见人的去处”,这种用“不得”表示不可能的动作,是古汉语的语法习惯,扬州方言中仍保留了这种用法;林黛玉曾用“嚼蛆”来形容别人说话不靠谱,这也是典型的扬州方言。
方晓伟认为,大观园可能受到了扬州园林的启发,在设计上充分运用了“借景”“理水”的手法,其布局曲折、错落有致,体现了中国传统园林“诗情画意”的主旨,与扬州园林有着显著的相似性。
“小说中贾府奢靡与盐商文化相似,曹雪芹可能是借此影射世家大族的浮华。”方晓伟说,清代扬州盐商以豪奢著称,竞相建造园林、蓄养戏班,实际生活中,曹寅也是如此,他在仪征沙漫洲建造园林,蓄养家班、收藏字画,曹寅的所作所为与《红楼梦》中贾府的宴饮、戏曲、古董陈设等场景高度契合。
瘦西湖对《红楼梦》传播的贡献
众所周知,电视剧《红楼梦》剧组曾在瘦西湖多次取景拍摄,一些重要的拍摄场景,如“元春省亲”是在熙春台拍摄的,“黛玉葬花”是在桃花坞取景的,“探春理家”的场景拍摄于“白塔晴云”(剪纸艺术馆),“尤三姐自刎”的场景拍摄于瘦西湖长堤春柳,“刘姥姥进大观园”的部分场景在瘦西湖“石壁流淙”取景。
方晓伟认为,瘦西湖的自然美景与古典园林风格为《红楼梦》的拍摄提供了绝佳的背景,也让这部经典作品更具艺术感染力。
“《红楼梦》与扬州及瘦西湖的关联,既是曹雪芹家族史的投影,也是江南文化精髓的凝练。”方晓伟表示,扬州作为盐漕中心、园林胜地和文人渊薮,为小说提供了物质与精神的双重养分,瘦西湖的景致与文化积淀,通过家族的文化传承和曹雪芹的虚构,升华为对中国传统美学的永恒诠释,不仅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多元性与包容性,还以文学的形式将这种文化传承与美学表达推向了更高的层次。
本文原文来自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