哆啦A梦,你变了!
哆啦A梦,你变了!
自1996年藤子·F·不二雄去世后,哆啦A梦这一经典动漫角色经历了怎样的变迁?从漫画到动画,从文化符号到商业代言,哆啦A梦的变化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思考。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这一现象,揭示经典动漫角色在商业化浪潮中的挑战与困境。
自1996年9月23日,藤子·F·不二雄(下称:藤子)离开广大读者之后,哆啦A梦(叮当)这个家传户晓、受欢迎程度超越不少元首级人马的卡通机械猫,经己慢慢失去原有神采,在不少场合都不介意放低个性,去配合产品速消或宣传。
藤子时期(1969-1996)的哆啦A梦漫画、动画片集迷人之处,在于原作够空想而不写实,有不变的立场。阅读时,可以带领读者暂时抽离现实,去到一个好玩的叮叮当当幻想世界,有一种安全感觉之余,亦可放心地逃离压力。哆啦A梦会启发读者去思考人生,陪伴小孩子成长,2008年日本外务省藉着任命他为日本首位「卡通大使」去宣扬日本动漫文化,同时透过这家传户晓的人物让外界进一步了解日本社会,加强对外的友好关系,亦即现在各国常挂在口边的「外交软实力」。可见日本人对哆啦A梦寄予厚望,信赖程度非一般的高!
失去藤子后,究竟哆啦A梦漫画如何继续出版?就是让一众弟子补上,成继衣钵。要画出”藤子风格”其实不难,可是哪来”藤子氏的想像力”?那年藤子走后,读者们都非常难过,怀缅了好一阵子,出版社见市场需求,指示制作团队创作以爆笑题材为主的新哆啦A梦漫画,藉此改变其型态与作风,希望令缅怀旧作的读者们尝试接受新口味,改变阅读习惯,而同时又能吸纳一批新的青少年读者。如意算盘不易打响,增加销路,刺激商品消费全沦为空想。新作出版后不久,即受到日本各界,包括学校、教师、家长、漫画同业的猛烈批评。原因很简单:这不是他们一直认识的哆啦A梦!而且完全违背了他们的期望。他们的期望是什麼?就是哆啦A梦什麼也不要变!
可能有人会说:「卡通人物而已,用不着太认真。」但哆啦A梦性质上跟其他日本动漫人物不同,自1969年开始连载,至今43年,横跨两个世纪,一代传一代,已影响着三代人。自少有阅读,成长后愿意掏腰包买给儿女看的父母们,相信哆啦A梦是一本「常规易读的漫画」,内容与形式不会变,一切都在预料之中,是大家信赖的,健康的教育类作品。而他的地位,在亚洲地区鲜可媲美,甚至超越了米奇老鼠和圣诞老人等外国虚构人物。哆啦A梦是虚构的,但他曾为儿童带来如梦如幻的希冀,展望自已美好的将来,尽管成年后要面对残酷的现实生活。
去年在日本推出了一系列「哆啦A梦真人版」汽车广告短片(日本卡通人物加好莱坞影星加日本品牌汽车,究竟谁主谁次?),使我看得非常乏味:既未能生起消费意欲,真人造型又为哆啦A梦fans抛下一大堆问号,将「神奇」「可爱」「有趣」「梦幻」的肥皂泡泡,卜卜卜,一一戳破。此时此刻,这个”哆啦A梦商品代言人”在我心目中开始倒扣分数。
喂,现实己足够残酷,我不忍看见叮当大雄静儿乘坐时光机,山长水远来到真实世界,跟我们一同过着压力爆煲的生活;更加不希望他们变成陌生成年人在萤光幕上令小孩幻想破灭。
叮当呀叮当!只要你做回自己,人人期望就可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