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角粽、情人粽、火筒粽……红河这些民族特色粽,你最“粽”意哪一款?
四角粽、情人粽、火筒粽……红河这些民族特色粽,你最“粽”意哪一款?
在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这片多民族聚居的土地上,包粽子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烹饪技艺,更是一种蕴含着深厚民族文化的传统习俗。每逢端午佳节,各少数民族都会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包粽子,展现着不同民族的饮食特色和文化魅力。
傣家妇女齐聚包粽子 红河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粽子里的“最炫民族风”:
哈尼族粽
在蒙自市,哈尼族群众每逢端午便会早早把糯米用天然植物浸染成彩色,洗好粽叶。染制好的糯米一叠、一装、一拼、一勒……不一会儿,一个个酷似蝴蝶状的四角粽,便成形了。
哈尼四角粽
彝族粽
走进石屏县拖竜黑村,彝族花腰姑娘们一大早便聚集在村头的多依树下,一边唱着海菜腔,一边包粽子、绣花,花腰小伙则在旁边弹着四弦为姑娘们伴奏。
大家动作娴熟地拿起粽叶卷成漏斗状
填糯米 封口 捆扎
片片清香的粽叶
一粒粒晶莹剔透的糯米
在一双双巧手下变成了玲珑可爱
别具特色的诱人粽子
彝家粽子 杨成华 普文庆 胡文甜 摄
傣族粽
端午临近,建水县官厅镇团脑村委会玉沟寨村的傣家人开始忙碌起来。他们遵循着古老的习俗,采箬叶、包叠粽共同迎接这一传统节日的到来。
傣家人的粽子,采用独特的叠粽方式,这种叠粽不仅外形美观,更寓意着成双成对、爱情美满。包粽子的糯米则是精心挑选的,每一粒都饱满而洁白。他们还会在其中放置一条秘制腊肉条,这不仅增加了粽子的风味,还赋予了其独特的香气。
傣家人制作的粽子 方瑞 赵庆国 摄
在石屏县异龙镇六家山村委会大寨村,当地傣家人所包的粽子名为“火筒粽”。在当地已有上百年历史。
将竹子做的火筒
用粽叶包裹后缠上粽草
再将糯米放入火筒中
取出火筒将粽子扎紧实
一个形似圆柱形的火筒粽便呈现眼前
村民们会在糯米中放入花生、腊肉、再放入草果面拌均匀,这样做出来的粽子味道更香。
傣族火筒粽 陈杰 陈戎南 高进辉 摄
每逢端午佳节,红河县迤萨镇勐甸村委会的傣家人便会身着节日盛装,欢聚一堂,包粽子、品粽子、唱“蒙面情歌”……据当地村民介绍,傣家人包的粽子叫“情人粽”,即把两个粽子紧紧绑在一起,寓意美好爱情,同时,通过对唱“蒙面情歌”,互诉情谊。
傣族“情人粽” 李娟 苏兰心 毛敬华 摄
壮族粽
口感特色:壮族包制的粽子大,每个重约2公斤,其味道香醇可口。食用时,可用油煎炸或用大火烘烤,油而不腻。
端午前夕的屏边县白河镇三家村,气温升高,知了在树上不停地叫着,村民聚在一起,制作七彩花米粽所需的彩色糯米。
壮族花米粽 图片来自屏边县融媒体中心
壮家七彩花米粽,七种颜色,七种祝福,掀起了粽子的“颜值”风暴!白色糯米,经过天然草本植物汁液的萃取、浸泡、蒸煮等工艺,花草植物的颜色和功效融入其中,成为天然营养的七彩花糯米。
包好的七彩花米粽 图片来自屏边县融媒体中心
生活在河口的壮族人,一般会在端午节前,提前采摘粽叶备用。将浸泡过的糯米净滤出水分后,放入适量的稻草灰,然后用生姜沫拌匀,最后把拌好的糯米均匀倒在粽叶中间,放入事先腌制好的肥瘦不等的猪肉,再用糯米均匀铺盖一层,然后合拢叶子,用竹篾条捆扎好,放入大锅内煮10个小时后,将粽子捞出即可食用。
黑肉粽上色
每个重约2公斤的黑肉粽
壮家粽子是泸西县壮族同胞端午节的特色美食。这款粽子形状独特,形似枕头,其制作方法讲究。
壮家粽 高培锋 江源 摄
首先将糯米与特制的腊肉、腌制的花生等食材精心搭配,然后用刚采摘的粽包裹起来,再用线绳系紧,确保粽子形状完整。接着,放入蒸笼中蒸熟。壮家粽子风味独特,腊肉、糯米和花生的香味交融在一起,吃上一口满口生香,深受广大群众喜爱。
在蒙自市芷村镇石马脚村委会,壮族同胞吃的粽子细长呈柱状,形似马脚,被称为“马脚杆粽”。
马脚杆粽
上面这些特色粽,你吃过几款?
在品尝这些美味的粽子的同时
相信大家也能从中感受到
我州少数民族的独特魅力和深厚文化
未署名图片来自红河州融媒体中心资料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