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肾除不掉「亲蛋白尿毒素」,恐加速肾功能恶化!慢性肾病检测精準化,稳控病情
洗肾除不掉「亲蛋白尿毒素」,恐加速肾功能恶化!慢性肾病检测精準化,稳控病情
慢性肾病已成为新的国病,全台患者突破200万人,每8人就有1人患有肾病。为了强化照护策略与精准检测,肾病权威专家分享了最新研究趋势。专家们依据实证医学,深入分析肾病改善对策与现状,并提出更快速便利的检测方式,以辅助评估后续照护策略。
根据《2023肾病年鉴》统计,全台透析总人数逼近9万人,其中超过67%的患者同时患有高血压,心血管疾病的共病比例也高达43%。如何减缓肾功能恶化,成为照护的重要关键。
东港安泰医院肾内科医师刘文治指出,目前洗肾无法有效清除亲蛋白肾(尿)毒素,患者因肾功能不佳持续堆积,久而久之会造成全身发炎反应,不仅加速肾功能恶化,还会增加心血管风险与死亡率,其毒性不亚于磷,需要被正视和注意。
因此,需要从产生源头下手。“先顾好肠道环境、改善微菌丛生态,增加好菌与减少坏菌滋生,才能避免饮食中的蛋白质在肠道分解为氨基酸后,被坏菌和肝脏进一步代谢,形成亲蛋白肾(尿)毒素(protein-bound uremic toxins, PBUTs)。”另外,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蔬食,搭配低蛋白摄取,也能降低肾(尿)毒素产生。
肠道健康与肾病照护息息相关,“肠肾轴”(gut-kidney axis)概念渐获医界重视,其中肠道微菌丛失衡,是致病机转中的恶化条件之一。虽然益生菌可作为肠道保健,但台北医学大学肾内科教授方德昭强调,并非每种益生菌都有助于肾病照护,“就連同一菌種的不同菌株,效果也不尽相同。”
台北医学大学肾内科教授方德昭强调,并非每种益生菌都有助于肾病照护,"就連同一菌種的不同菌株,效果也不尽相同。"
慢性肾病初期症状并不明显,如果未能及时诊断,将错失治疗时机。传统的肾功能检测,以血中的肌酸酐(Creatinine)和尿素氮(BUN)为指标,但两者影响数值的状况较多,仍有其局限性。因此临床研究还会以亲蛋白类别的“硫酸吲哚酚”(indoxyl sulfate, IS)浓度来判断,协助预测慢性肾病的病情发展程度。
只是相关检测工具非常少,过去得靠精密仪器,现在开发出更快速便利的体外诊断试剂,不仅敏感度和特异性高,还能依照数值判读肾损伤风险,同时可作为长期监控,追踪患者治疗的改善状况。
随着亲蛋白肾(尿)毒素的相关研究越来越多,伟乔生医董事长庄咏钧认为,搭配新的检测模式介入,能对慢性肾病更全面评估,协助患者监控管理治疗过程,解决临床遇到的困境。童综合医院肾内科主任林柏松也分享,尤其肾友大多都有三高等慢性疾病,共病情况相对复杂,随着慢性肾病检测朝向精准化迈进,透过结合传统指标,加上新型肾(尿)毒素生物标记,能帮助医师迅速掌握治疗成效,更稳定控制病情。未来可望再搭配肠道菌丛检测等方法多管齐下,利用高通量筛检、免疫分析平台,甚至是AI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慢性肾病早期诊断、区分高低风险和预后评估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