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波面法干涉实验原理与装置详解
分波面法干涉实验原理与装置详解
分波面法干涉是光学中一个重要的实验方法,通过研究光的干涉现象,可以深入了解光的波动性质。本文将详细介绍几种常见的干涉实验装置及其原理,包括杨氏双缝实验、菲涅耳双镜干涉和洛埃镜干涉等。
杨氏双缝实验
杨氏双缝实验是研究光的干涉现象的经典实验之一。实验装置如图13-7所示,单色平行光照射到一个窄缝S上,S相当于一个线光源。在S后放置两个与S平行且对称的狭缝S1和S2,两缝之间的距离很小(约0.1mm)。两窄缝处在S发出光波的同一波阵面上,构成一对初相相同的等强度相干光源。它们发出的相干光在屏后面的空间叠加相干。在双缝的后面放一个观察屏,可以在屏幕上观察到明暗相间的对称干涉条纹。这些条纹都与狭缝平行,条纹间的距离相等。
光程差的计算
如图13-8所示,设双缝S1与S2之间的距离为d,双缝到屏的距离为D,在屏上以屏中心为原点,垂直于条纹方向建立x轴,用以表示干涉点的位置。设屏上坐标为x处的干涉点P到两缝的距离分别为r1和r2,从S1和S2发出的两列相干光到达P点的光程差应为δ=r2-r1。当装置放在空气中时,n=1。在通常的情况下,距离D的大小是米的数量级,条纹分布范围x的大小为毫米数量级,即D》d,D》x,故干涉点P的角位置θ很小,所以有tanθ≈sinθ。在图13-8中,三角形S1S2A可近似为直角三角形,所以
δ=r2-r1=dsinθ
干涉明条纹中心位置
光程差满足明条纹条件时相长干涉,是明条纹中心。式(13-6)中的整数k称为干涉级数,用以区别不同的条纹,在图13-8中,k为正整数,代表上半平面;k为负整数,代表下半平面。
干涉暗条纹中心位置
双缝干涉条纹的分布特征
由式(13-6)和式(13-7)可得到干涉条纹的分布特征。屏上的光强分布曲线如图13-9所示。
(1)条纹排列顺序。在屏中心,即x=0或θ=0处,出现明条纹,称为零级明条纹或中央明条纹。其他各级明条纹和暗条纹相间排列在中央明条纹的两侧,依次为零级明条纹、一级暗条纹、一级明条纹、二级暗条纹……
(2)条纹的宽度(或间距)。任意两条相邻明条纹(或暗条纹)中心之间的距离,即条纹间距为上式表明条纹等距分布。若实验所用的光为复色光,如白光,屏上将出现彩色光谱。由干涉明条纹公式可知,同级次的明条纹,波长小的光(如紫光)的位置更靠近屏中心,故同级次的明条纹将按波长的大小在屏上展开形成光谱。白光将形成紫、蓝、青、绿、黄、橙、红有序排列的彩色条纹,成为彩色光谱。白色双缝干涉条纹如图13-10所示。
菲涅耳双镜干涉
在杨氏双缝干涉中,狭缝S、S1和S2都很小,它们的边缘效应往往会对实验产生影响而使问题复杂化。1818年,菲涅耳提出一种可使问题简化的获得相干光的方法。如图13-11所示。从狭缝S发出的光波,经过两个紧靠在一起夹角很小的平面镜M1和M2反射后成为两束相干光,在两束光重叠区域内的屏幕E上,可观察到与杨氏干涉相同的干涉图样。S1和S2分别为平面镜M1和M2反射所成的虚像,由于两束反射光好像来自虚光源S1和S2,因而菲涅耳双镜干涉与杨氏双缝干涉相似。因此,可利用杨氏双缝的结果计算这里的明暗条纹位置及条纹间距。
洛埃镜干涉
如图13-12所示,洛埃做了一种实验装置很简单的双波干涉实验。S1是一狭缝光源,一部分光线直接射到屏幕上,另一部分光线几乎与镜面平行地(入射角接近于垂直)掠射到平面镜ML上,然后反射到屏幕E上,反射光就好像从S1的虚像S2发出的一样,S1和S2形成一对相干光源,在屏幕上出现了明暗相间的条纹。
当把屏幕E移到紧靠L点时,在接触点处实际形成了暗条纹。但是该处光程差为零,似乎是零级亮条纹。对于这个现象可以做出唯一合理的解释是:光在镜面上反射时,振动相位突然变化了π,相当于光波多走(或少走)了半个波长的距离,这种现象称为半波损失,即假设光从光疏介质射向光密介质再反射时,反射光损失了半个波长的光程。
在双缝实验中,以单色光照射到相距为0.2mm的双缝上,在距离双缝0.8m处的屏幕上观察干涉条纹。①从第一级明条纹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