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保利美高梅博物馆:一场穿越千年的海上丝绸之路之旅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保利美高梅博物馆:一场穿越千年的海上丝绸之路之旅

引用
澎湃
1.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9334720

近期,在澳门,一家科技属性拉满的博物馆面向公众开放,将东西方文化交融的故事娓娓道来。虚实结合的精妙艺术,文化科技融合的新式体验,千百年来文物的创意性展示……究竟是怎样的博物馆引来众多游客打卡观光呢?


图源:澎湃新闻

文化新地标惊艳亮相

11月2日,由保利文化与美高梅联合打造的保利美高梅博物馆在澳门正式开馆运营,首展“蓝色飘带——探索神秘海域 邂逅丝路遗珍”同步向公众开放。展览以“海上丝绸之路”为主题,以海洋考古为线索,展出文物及艺术品184组、228件,带领观众一起探索海上丝绸之路的过去、当下和未来。

该博物馆以时间为脉络,共分为季风、文脉、交织、联结四个主题空间,分别展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源、发展、影响和展望。

其中,第一空间“季风”展区,以宏观视角,讲述人类从敬畏海洋、了解海洋到利用海洋并开启航海探索世界的过程。第二空间“文脉”展区,以水下考古为线索、以文物为展示重点,从考古视角勾勒出海上丝绸之路的面貌。第三空间“交织”展区,从商品贸易、开拓使者、文化遗产、移民浪潮等方面,展现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成果,全方位展示海上丝绸之路对全球文明多元汇聚的深远影响。第四空间“联结”展区,聚焦现在,展望未来,通过摄影作品、艺术家创作、装置艺术品等多种方式,探寻新时代下人类对海洋的保护与探索。

作为多元文化传播与交流的平台,保利美高梅博物馆邀请了来自国际知名的艺术家参与展馆创作,选取海丝沿线国家元素,汲取中西文化之精华,使整个展览达到“中西合璧、古今交融、虚实结合、现代科技”的艺术呈现。保利文化按照国家一级文物收藏及展览标准配备基础设施,引入尖端技术,灵活调整空间,以满足不同规格的展览需求,更好展现该博物馆的交流互鉴。

科技创新让文物展示“活起来”

保利美高梅博物馆的首展,实现了文物遗产的创意性展示。该博物馆的设计通过现代建筑语言赋能中国传统非遗工艺。展厅廊柱匠心呈现景泰蓝掐丝珐琅工艺与中式斗拱智慧,并结合围绕“一带一路”沿线主要国家的文物与艺术元素,重构文物及空间叙事,彰显历史价值,衬托文化底蕴。同时通过藻井轨道顶结构、可移动LED屏和活动展板,成就模块化、高度灵活性的可变展览布局,创新传统展览策展手法。

值得一提的是,保利集团拥有专利的OLED屏互动文物展柜与定向音响系统等配置,赋予空间无限可能,能够满足不同展览的需求,通过虚实结合让观众直接对话千年文物,为受众带来全感官的沉浸体验,以新质生产力焕新文化瑰宝,展示中西和谐共融的宏大格局。

现场可以看到,圆明园十二兽首中的牛首、虎首、猴首、猪首4件铜像,分立于玻璃展柜中。展柜背后及两侧是巨型LED屏幕,点点星光从四周汇聚而来,逐渐幻化成圆明园海晏堂以及其余兽首。于是,圆明园十二兽首在光影科技的加持下跨越时空阻隔,一齐“回家”。

如此震撼景象,仅是保利美高梅博物馆的一隅。跟着小新步入序厅,映入眼帘的是穹顶巨型LED屏幕,变幻成各种藻井样式,将中式文化符号呈现得淋漓尽致。深入展厅后,真正能感受到文物“可触碰”“能说话”。元青花凤穿花卉纹玉壶春瓶正是透明OLED屏互动展示柜中的一件精品文物,通过在屏幕上呈现3D高清形态,观众能够手动控制文物的移动、缩放和翻转,以便更细致观察文物。作为一件“海捞瓷”,它的瓶身多处为珊瑚覆盖,观众还能触摸屏幕,用手“擦除”瓶身上的珊瑚,重现靓丽釉色与纹饰。

在另外一角,清广彩开光波斯文人物花卉纹盘则更为直白地讲述了东西方文化往来。作为19世纪中晚期广彩外销瓷的代表,我们可以放大观察这件清代出口瓷器上的波斯风格纹饰。

在文物保护领域,中央企业发挥产业优势、强化科技支撑,加快推进国宝回流和系统保护,使漂泊海外的文物重回祖国怀抱,年久失修的瑰宝焕发新的光彩。不惜代价抢救兽首

本次保利美高梅博物馆展示的圆明园十二兽首之一的猴首,其百年回归背后有着一段惊心动魄的故事。2000年4月30日,香港佳士得“春季圆明园宫廷艺术精品专场拍卖会”即将开幕。早在一个月前,香港便传来这场拍卖中有圆明园兽首即将公开拍卖的消息。

下午4:30分,消失了140年的圆明园猴首铜像重磅登场。会场内一片喧哗,会场外渐渐聚集了大批抗议的香港市民。“不惜代价抢救兽首!”当价格涨到一倍之后,许多人已经退出竞拍,就在这时,保利集团的代表们出手了。短短两分钟,25次举牌为了从气势上压住对手保利集团每一次加价又急又快直到对方摇头表示放弃价格停留在740万港元。在拍卖师最后一次落锤的一刻,全场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就这样,海外漂泊140年的猴首重回祖国的怀抱。

科技让文物复活

兵器工业集团利用数字近景摄影测量技术、后期三维加工技术、三维虚拟修复技术,获得了故宫博物院万寿灯模型高精度、高还原度的三维纹理模型数据,再配合修复设计,为万寿灯成功复原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撑和技术支持。中国中铁文保团队采用先进的锚索技术,使得敦煌榆林窟岩体加固工程很好地保持了遗址原有的自然风貌和人文景观,并将我国石窟岩体加固技术提高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

航天科技四院41所研制生产的珍贵文物减隔震装置,能够在地震时保护文物不受损坏,隔震效率达90%以上。在三星堆遗址出土现场,中国电科的加速器质谱仪能够精准测定文物“年龄”。3D打印为青铜器“穿”上贴身“防护服”,集成发掘平台助力“无接触悬空”作业,X射线荧光仪为文物精微“探伤”。

潮湿环境下文物更容易损坏,在水中的文物抢修难度极高。中国远洋海运承接的牛庄灯船抢救性修复复原项目中,团队成员寻访早年做过钢制船铆接工程的老人,听其讲解从铆钉的选材、铆钉孔的镗孔、铆钉的加热、钳取、敲击等流程和技术要点,并邀请老人到现场进行指导,重现了铆接工艺。历经10个月的努力,牛庄灯船修葺一新。

保护国家和人民的历史财富,“国家队”责无旁贷。中央企业将持续发挥科技与专业优势做好文物回归、抢修、展示工作,让中华文脉绵延赓续、弦歌不辍。

本文原文来自澎湃新闻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