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发动“七七事变”的日本驻军从哪里来的?这还要从义和团说起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发动“七七事变”的日本驻军从哪里来的?这还要从义和团说起

引用
网易
1.
https://m.163.com/dy/article/JFRDT5N605563IC0.html

“七七事变”是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这场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本文将从历史的角度,深入分析这场战争的背景、过程及其影响。

日本关东军擅自出兵占领东三省后,虽然前面没有请示军部,日本政府和军部却默认了这一胜利果实,这就像自家的孩子出去干了坏事,做父母的看到儿子偷回来一大堆金银财宝,不怒反喜。
其国际后果也是显而易见的,遭到了国际社会一致谴责,国联以42:1通过《李顿报告书》,敦促日本吐出东三省,引起了日本从国联“退群”。


李顿调查团

经济方面,日本也遭受英美贸易战的围堵,日本的商业势力被从印度和东南亚等英美殖民地赶了出来,加上世界性经济危机影响,国内经济形势苦不堪言。
在这种情况下日本,唯有大力发展“满洲”,建立新的原材料产地、工业基地和消费市场。日本也确实对“满洲”下了血本,于1937年成立企划厅,制定了国内1938-1941年的扩大生产能力的“四年计划”,还制定了伪“满洲国”产业开发“五年计划”,从1937年4月开始实施。日本经济方针是搞“日满集团经济”,以此来摆脱英美的贸易绞杀。
当时,世界上的主要列强对于经济贸易的思路都不统一。美国主张“协调的区域主义经济”,既保护国内,又在国际扩张;德国则主张“广域经济”,利用其更新的技术、更高的生产力,期望从老牌列强掌握的世界贸易中分到一杯羹。
与之相比,日本的“日满集团经济”显然格局规模太小,它很想把中国也拉进来,搞一个“日满华经济圈”。但是,由于日本数十年来的不断鲸吞蚕食,国民政府根本不可能亲日,蒋介石在日记中常以“倭寇”称呼日本,选择跟英美越走越近,还在英国帮助下进行了成功的币制改革,国内的抵制日货运动也是经久不息,中日实际处于对立的状态。
1936年12月,中国还发生了一件大事——“西安事变”。促成了国共第二次合作,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一致对外的态势。

由于军国主义思想洗脑,日本少壮派军人普遍对战争狂热,一小撮军人发动了“二·二六”政变,叛乱虽被天皇亲自平息,但日本政坛一批主张和平的元老被杀。事变过后,日本军部更是如脱缰野马,其发言权陡然变得更加强硬起来。
按照常理来说,日本正在努力发展“日满集团经济”,以此摆脱经济发展的窘境,日本政府也确实准备踏踏实实地先搞好经济建设,慢慢消化面积为日本两倍多的东三省,在这个当口,却发生了震惊世界的“华北事变”(七·七事变)。
这当然又是一起典型的日本下级军人擦枪走火事件。
日史对事变引发的原因依然冠冕堂皇:“(事变是)北京郊区卢沟桥北面演习的日本军队的一支小部队,遭到当地中国军队的非法射击后应战而引起的。”摆出一副“受害人被动还击”的姿态。

问题是,日本虽然占领了东三省,为何在北平附近也有驻军呢?
这要从义和团运动说起了。1900年义和团被八国联军镇压后,根据《辛丑条约》,日本陆军在华北平津地区驻有部分兵力,称为“中国驻屯军”。
要不怎么叫当时的中国是半殖民地呢,日本军队在北平附近已经驻屯37年之久了。本来北京是满清首都,日本在附近驻军,相当于掐住了中国的咽喉。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北京改名北平,日本驻屯军就有些边缘化了,在狂热的战争情绪下,底层军官们总想干一票大的。
日本官方以及史书说该事变因中国军队引发,情理和逻辑上都说不通,好比编造说班上“老好人”痛打了“班霸”,可能吗?
不管怎么说,由擦枪走火引起连锁反应的“华北事变”就这样发生了。
其实,当时无论是国民政府、日本政府还是陆军统帅部,一开始都不愿意事态扩大化。毕竟当时日本的大政方针是先建设满洲,全力开展国内四年、满洲五年计划的实施。
在这样背景下,日本陆军中央部总参谋长于7月8日电令“中国驻屯军”:“应防止事态扩大,避免进一步使用武力”。
驻防的二十九军与日本“中国驻屯军”于是开始坐下来谈判,军长宋哲元认为事态可控,还电告蒋介石:暂不需要军队增援。
一开始双方的政府都以为事态可以很快平息。
但日本驻屯军的那些少壮军人哪肯放过这么好的扩大战争机会?很快,在7月25日、26日连续发生了廊坊事件广安门事件,无疑又都是日本军队主动挑起,进攻驻有中国军队的廊坊车站,强行通过北京广安门,造成了更大的流血冲突事件。
7月27日,中国驻屯军宣称“为了自卫决定诉诸武力”,摆出“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的姿态。而日本陆军中央部和政府此时都不约而同放下了控制事态的态度,并派遣国内3个师团进行增援,摆出了支持和纵容的态度。
对于熊孩子(底层军人)在外惹事,大人们(政府、军部高层)继续纵容,屡屡得到意想不到的好处,这已经是日本开国以来的惯用态度了,反正当时日本朝野上下就是这德性。
此时,宋哲元才知道上了日本人的老当,请求蒋介石派军队火速北上增援,这么一来,零星的擦枪走火事件已演变为一场战争,规模开始急剧升级。
日本此时作出了进攻上海-南京的军事部署,参谋们早已研究透当年丰臣秀吉进攻明朝的历史教训,只要凡是以后中日有事,必然直指中国经济最为繁华的长三角,通过占据远东第一大城市上海,再直逼首都南京,从而把中国的政治、经济中心一举摧垮。
日本的战略意图是通过迅速占领中国首都,迫使国民政府跪地求饶,以达到既获得巨大利益,又迅速结束战争的目的。
我们的历史教科书上说淞沪会战打破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
事实上,从日本的历史资料来看,当时日本不存在三个月灭掉中国的计划,甚至都不存在进行对华全面战争的计划和准备。
日本制定战争总动员法,要到1938年的3月31日。
进攻中国上海的部队有些还是临时组建的,日军投入8个师团、2个旅团共20万余人;蒋介石为了保护国家的命脉地区,也下了血本,投入148个师、62个旅共80余万人。在这场兵力悬殊的战役中,由于日本的海空实力具有压倒性,加上蒋介石的僵硬部署和胡乱指挥,淞沪会战从8月13日开始打了近三个月后,日本方面以损失4万余人的代价占领了上海。中国方面则损失29万余人,全线崩溃,苏州、无锡、常州等长三角名城相继陷落,随后很快12月13日首都南京陷落。

这样一来,“华北事变”已经正式变为“中国事变”。此时中日全面战争是板上钉钉的了。奇怪的是,此时的日本一边占领了南京,搞起了屠杀,一边还在喊着要结成“日华满”睦邻关系。
原来,日本政府和陆军部的目的是想通过占领南京,迫使国民政府迅速屈服,签订卖国条约,成为日本的附庸。日本高层还通过德国驻华公使陶德曼进行斡旋。
日本的这一意图,从1938年1月15日的政府声明就能看出。当时,日本政府不顾陆军统帅部的强烈反对,竟发表了“不以国民政府为对手”的奇怪声明。
不过,蒋介石对此不予理会。蒋介石和毛泽东一样,早已形成了对日持久战的总体思路,并提出了“以空间换时间”的战略,认为只要依托抵抗的意志和广阔的纵深,可以拖到美英出手。
不出所料,英美与日本关系迅速恶化。
1937年8月,英国驻华大使许格生被日机扫射受伤;10月5日,美国总统罗斯福发表演说,谴责日本的侵略。罗斯福的演说被称为“隔离宣言”,是对日本采取更加政策的标志。1938年7月,美国宣布对日实施“道义禁运”,日本对此称为英美的“经济压迫”。到了1941年8月,美国宣布对日实施“全面禁运”,此时离太平洋战争爆发只剩3个月。
日本就这样在战争的泥潭里越陷越深。而中华民族的抗战意志更加团结和坚定了。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