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科学判断宝宝冷暖?这两处最能说明问题
如何科学判断宝宝冷暖?这两处最能说明问题
随着天气转凉,很多家长开始为宝宝添加衣物。但你知道吗?宝宝的体温调节机制与成人不同,过度穿衣反而可能带来健康风险。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如何科学判断宝宝的冷暖,帮助宝宝健康度过秋冬季节。
现在已经是秋天了,天气转凉,很多孩子都开始加衣服。走在路上,总能看到很多宝宝,秋衣秋裤早早都套在身上,稍微活动一下,就热出一脑门的汗。有点心疼这些孩子。其实宝宝的"身体自带有加热外挂",要比成人暖和得多,根本不需要穿那么多。
一位妈妈分享了她的经历:女儿第一天上幼儿园,刚送去,老师就打电话来说觉得孩子小手有点凉,让她送衣服过去。虽然当天天气有些凉意,但宝宝穿了件比较厚的裙子,大人们都还穿着短袖短裤。虽然觉得孩子不会冷,但还是把衣服送了过去。
这位妈妈的小儿子遇到的穿衣"差评"就更多了。最近成都气温在21-22℃左右,最热的时候有24-25℃。有一天背着穿短袖短裤的宝宝出门,一位阿姨很生气地拍着背说:"你咋个当妈的哦!看把娃娃冷到了!穿得太少了!"
夏天的时候,经常看到和儿子差不多大的孩子,在30℃的闷热天气里还穿着袜子,带着一块布遮住囟门。夏天坐出租车,司机也会因为有小朋友主动提出把空调风开小点。
虽然大家都是关心孩子,但这样的关心着实有点尴尬。小宝宝很容易热得出汗,晚上连大人都觉得有些冷的时候,稍微给他盖点薄毯子,他就一脑袋汗。等到宝宝满头大汗的时候,大家又开始担心:这么多汗是不是缺钙啊?是不是肾虚啊?
事实上,家长真不用太担心宝宝会冻着,因为他们出生时就自带一个名叫"褐色脂肪"的外挂。"褐色脂肪"最早在冬眠哺乳动物的身上被发现,当气温下降时,冬眠动物的褐色脂肪开始工作,产生热量,体温才可以保持在免于冻死的水平。
研究已经发现,睡眠环境温度过高会增加婴儿猝死综合症(SIDS)的风险。数据显示,在气候较冷的月份,婴儿发生SIDS的几率会更高,不过却不是因为冷,而是由于孩子睡觉盖得太多。几乎所有的权威医疗机构都建议,不要给宝宝盖过于厚重的被子,也不要让宝宝戴着帽子睡觉,以免妨碍他们身体散热。
美国儿科学会建议,当气温高于24℃时,婴儿(一岁以内)只需要比大人多穿一层,温度低于24℃时,婴儿才需要多一些衣服来保暖。这个方法听起来比较复杂,其实用手摸后背和脚趾就可以判断宝宝的冷热。
如果孩子的后背、胸口或肚子摸上去是温暖的,就说明宝宝穿得很合适。如果脚趾是暖的,身体也是暖的,就说明可能穿得稍微有点多了;即使宝宝的脚趾是凉的,只要后背是暖的,衣服也是刚刚好,不必增减。如果孩子已经脸颊发红、身上出汗、呼吸变急促,这就是明显的发热症状,需要减少衣服。就算孩子是因为感冒发烧出现这些表现,也应当减少衣服。捂汗不仅不能让感冒好转,还非常危险。
不少家长习惯通过宝宝的手和脚来判断冷热,这样不够准确,因为很多时候宝宝就算不冷,有可能手和脚摸上去也是凉的。一岁以后孩子调节体温的能力增强,可以穿与健康成人差不多厚度的衣服,活动量大的孩子甚至可以比大人穿得更少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