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债“跷跷板”效应再现,如何应对?
股债“跷跷板”效应再现,如何应对?
近期金融市场出现明显的股债“跷跷板”效应:权益市场持续反弹,债券市场却遭遇震荡。这种现象背后有何深层原因?投资者又该如何应对?本文将为您详细解析。
什么是股债“跷跷板”效应?
“跷跷板”,从字面上可以很好理解,就是你升我降或者你降我升。股债“跷跷板”效应是指股市和债市在一段时间内,此起彼伏、此消彼长的现象。我们常用股债性价比ERP进行衡量,ERP=1/市盈率-10年期国债收益率。我们通过复盘过去20年股债表现可以发现,10年期国债收益率和万得全A市盈率的倒数存在一定程度的反向关系,这说明股债“跷跷板”效应在历史上是客观存在的。
为什么会形成股债“跷跷板”效应?
股债“跷跷板”效应的存在,受到基本面、资金面、政策面、投资者风险偏好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一般来讲,影响股债表现的核心因素在于基本面和资金面。
- 基本面
当经济基本面较好时,企业的业绩和盈利能力向好,往往驱动股价上涨。此时,权益资产受到投资者青睐,融资需求旺盛,债券的吸引力会在一定程度上被削弱。
而当经济基本面较弱时,一方面,企业盈利往往受到影响,导致股价缺乏盈利支撑,投资者信心不足,参与股市的意愿较低;另一方面,如果央行放松货币政策,利率下行,债市受关注程度可能增强。
- 资金面
股债的收益和风险差异导致资金可能会在两个市场之间流动。当股市展现出较好表现时,资金可能从相对保守的债市撤出,流向股市。而当股市表现低迷时,资金可能会涌入低风险的债市,以获取相对稳定的回报。
股债“跷跷板”效应下如何投资?
- 坚持多元化投资,不押注单一资产
其实就是做好资产配置,构建包含权益、债券、商品等多类资产的投资组合,或是应对股债“跷跷板”效应的有效方式。利用大类资产之间的低相关性,通过分散投资,可以有效降低单一资产波动对整体组合的影响,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收益的大起大落。
在近1个月的股债“跷跷板”效应下,债券资产的收益受到了一定的冲击。但债券资产拥有相对稳定的票息收入,收益及风险略高于现金类产品,从长期看依然可以考虑作为整个资产配置的压舱石。
(10年国债到期收益率2024.9.23为2.04%,2024.10.25为2.15%;上证指数收盘价2024.9.23为2748.92,2024.10.25为3299.7)
- 明确收益目标,切忌跟风和贪婪
A股市场从国庆节前的2700点到现在的3300点,只经历了一个月的时间,这让许多踏空权益市场的投资者蠢蠢欲动。尤其是在看到别人赚钱时,更是着急跑步入场。其实,很多人认为,上行市场是赚钱效应最好的时候,而现实却与之相反,大多数投资者亏钱的主要原因不是因为漫长的下行市场,而是上行市场。
归其原因来看,主要在于以下三点:
(1) 频繁操作,追涨杀跌。在市场普涨的行情中,获取收益相对容易。这会给投资者带来自己能够掌控市场的错觉,于是在上涨的大趋势中进进出出。最终反而不断抬升自己的投资成本,使得收益被大大压缩,甚至导致亏损。
(2) 倒金字塔式投资方式。很多投资者在市场上涨初期时保持谨慎态度,不参与投资或者投资资金较少。当市场短期持续上涨,投资者信心逐渐增强后,开始加大投资。而此时,市场情绪可能已经相当高涨,未来上升空间有限。如果市场出现回调,而又没有及时应对,则容易遭受损失。
(3) 没有及时止盈。许多投资者在市场见顶回落时,往往没有意识到市场可能已经出现反转,因此不愿及时止盈,最终导致收益全部回吐,甚至出现大幅亏损。其实在投资中止盈是十分重要的,我们要在投资初期就确定每类资产的收益目标,当收益达到预期时就应止盈,不要抱着“赚最后一个铜板”的心态来投资。
- 灵活调整组合,适应市场环境
在制定组合的资产配置方案后,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根据市场情况和自身风险偏好灵活调整各类资产的配置比例。例如,在权益资产价格较低、性价比高时,可考虑适当关注;而当权益市场处于估值较高的赶顶上涨阶段时,可考虑关注债券等低风险资产,以应对可能的下跌风险。
从长期投资的视角来看,我们还是应该专注于各类资产本身在组合配置中的作用,避免被短期波动所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