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他背后的声学原理
吉他背后的声学原理
吉他发出的美妙声音背后,蕴含着复杂的声学原理。从琴弦的振动到空气的共鸣,每一个细节都在影响着最终的音色。本文将带你深入了解吉他的发声机制,探索琴枕如何成为决定音质的关键因素。
当你拨动吉他弦时,弦就会以一种复杂的模式开始振动。但是你听到的声音并不是来自于振动的弦(因为音波太小)。相反,振动是通过琴枕被传送到面板上的。琴枕实际上就像一个过滤器——它允许一些振动通过。一旦他们进入发音面板引起发音面板振动,面板与琴身的共振压缩箱体里的空气,振动加强产生声波,进而传递到我们耳朵里。
振动传递
当吉他琴弦被拨片或者手指拨动时,一个小的弯曲震动波即形成,当拨片或手指离开琴弦时,这段波就开始向琴弦沿着移动并撞击下琴枕。
弯曲震动波将自身部分能量通过下琴枕传递给琴桥,进而带动富有弹性的面板共振。剩余的能量则在撞击下琴枕后保留在弯曲波中返回并继续在上下琴枕之间来回移动。在每一次的来回撞击中,一小部分能量都会被转移到下琴枕上(进而传递给面板,带动面板振动,)。
在所有的能量都被传递给面板后,琴弦最终静止。振动波在琴弦上传递的速度取决于它自身的厚度和张力,并且,这个速度结合了琴弦的长度及振动的频率。
关于琴弦和频率
琴弦振动的方式实际上要比这个复杂一些。当这个震动波每秒钟进行440次往返时(从下琴枕到上琴枕),琴弦就能发出标准的A音(中央C之上的A)。也就是所谓的在440赫兹的A音。但这有另外的问题:当弦在440赫兹振动时,它也是以880赫兹的一半,1320赫兹的三分之一,1760赫兹的四分之一,以此类推。
这些不同的振动模式被称为谐波部分。在理想条件下,弦会尽情地与它们的谐波部分(或其基本频率的整数倍)尽可能地振荡。正因为每根弦都有许多振动的模式,所以下琴枕必须处理这些部分振动的能量,以及它们基本的“全”振动,而只留下我们所需要的。
琴枕的作用
所以琴枕有点像发音面板的守门人一样,它阻隔一部分振动并让有效的振动通过。其独特的特性也会对声音产生影响。同样,一些频率会被抑制,一些会被增强。这种在琴弦和发音面板之间的阻抗匹配影响着琴枕的效率,并帮助创造完美的音调和持续的融合。
完美的阻抗匹配将意味着没有任何阻碍或反射,所有来自琴弦振动的能量将立即转移到发声音板上。结果就是一声嘭的巨响,没有持续的声音,不太让人听着舒服。另一方面,一场糟糕的阻抗匹配要花很长时间才能使弦的能量被传递过来,以至于没有声音被听到。一直持续,这样子也不太好。
琴枕允许适当的频率从弦到发音面板(以制造音调),并阻止其他的频率(维持音调)。正是这两种元素的完美结合,创造了我们寻找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