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科生可成为AI“灵魂工程师”?清华女生和她的数字时代人文研究
文科生可成为AI“灵魂工程师”?清华女生和她的数字时代人文研究
在清华大学,一位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康吉赢,正在用她的研究经历,重新定义文科生在AI时代的可能性。从对数字人文一无所知的新生,到在这一领域深耕3年半的学者,她用自己的故事证明了文科生同样可以成为AI时代的"灵魂工程师"。
与数字人文的初次相遇
康吉赢,目前是清华大学日新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大四学生,也是2024年清华大学特等奖学金的候选人。这位投身数字人文研究的未来学者,终于被更多人看到。
2021年11月,清华大学文学创作与研究中心举办了一个世界文学工作坊,邀请了一位北美数字人文领域的知名学者进行讲解。怀着好奇心和一点点质疑,康吉赢在线上旁听了这次工作坊。虽然当时她对数字人文的理解还很有限,但这位教授坦诚的分享激发了她的挑战心。回看这段经历,或许就是一切的起点。
数字人文课程的洗礼
大一下学期,清华大学中文系首次开设数字人文课程。这门课采取专家联合授课模式,由清华中文系的顶尖数字人文学者和国内数字人文学界的邀请专家共同授课,采用讲座式授课加同学课题一对一培养的方式。选课学生需要自主提出选题,根据方向选择指导老师,并在半学期完成一个结合数字量化方法与人文问题意识的大项目。
这门课对于人文学科的学生来说极具挑战性。从零基础的Python编程,到作为低年级学生对专业学术研究的陌生,每一步都充满困难。不少学生因此退课,但康吉赢坚持了下来。她说:“我为什么坚持,是因为当时听完那些讲座,其实完全没听懂老师的介绍。所以,我懵懵懂懂地选了一个自己感兴趣的领域,提交了一个非常稚嫩的开题报告。后来,助教告诉我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的赵薇老师听了我的开题报告,觉得我有比较好的实战量化的基础思维。”
研究之路:从《寂静的春天》到9000多本文学文本
康吉赢的研究题目是“20世纪生态批评话语的研读研究”,以生态文学、生态批评和生态小说之间的关系为例证,发现20世纪文类的一种新变化。目前,她已经构建出了5个语料库,有1235万字的体量,找到了489个词汇作为生态题型话语的代表。
从一本《寂静的春天》开始,到9000多本文学文本,康吉赢找到了自己踏上研究的“最优路径”。
数字时代,人文研究的价值
在数字时代,人文学科到底还有什么样的价值和意义?文科研究是否已经被时代抛弃?康吉赢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一方面,我通过自己的探索发现人文学科和数字的交叉还是可以被研究者实现的;另一方面,在数字生产力越来越频繁的时代,所有知识和所有生产都变得越来越易如反掌,那么这个时候我们如何能够保有独立的思考,能够不被这种喧嚣影响,还是要通过人文学科和人文思考来实现。”
康吉赢认为,数字人文研究是从人文和文学出发的,仍然是人文研究领域中的一个分支。数字人文研究做两方面的事情,一个是通过从更远的角度,扩大到海量的文本去拓宽阅读的视野,去看它变化的趋势、特征;另一个就是深入到更细的维度,比如从词汇、句法、语义等各个细致层面去发现共性的特质,即从更远和更细的角度,为文学研究提供新的视野。
面对质疑,坚定前行
谈起自己的经历,康吉赢总是格外谦逊。她有自己的模式,会屏蔽掉外界的争论和纷扰,在自己热爱的领域一步一个脚印坚持不懈。
对于数字人文研究受到的质疑和争议,她坦然面对。一次答辩中,一位从事文学研究的老师问她,文学研究是主观的,作者、读者也是主观的,怎么能用数字去代表理解度?康吉赢说,当时这个问题她一时之间回答不上来。回去后,她想,数字人文领域只有半个世纪的发展,这样一个很新的交叉学科怎么能一下子解决人类历史上最大的难题之一,即把关乎情感存在和意义的命题与计算定量结合起来?这本身是很难的,而且甚至是一种前无古人的尝试。
但是她说,选择以文学作为分析对象,是因为对文学研究本身有着热爱。因此,她更加坚定对文学研究的兴趣,面对质疑坦然接受,大胆开拓。
跨越国界,放眼世界
2024年,康吉赢投稿了国际数字人文联盟举办的年度学术会议,成功入选,这是目前数字人文领域最有权威度的会议。同时,康吉赢作为优秀志愿者参加了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等国际会议,与来自肯尼亚、巴基斯坦等国的代表团交流。第一次听到国际友人口中讲他们看到的中国,她感觉对方特别真诚,也很感动。
作为比较文学和数字人文的研究者,她认为出去看看外国的研究做到什么程度,再回来为自己的学科建设添砖加瓦,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得知自己成为特奖候选人后,她表示:“我自己平常不太关注网络评论。微信里的朋友知道我当上候选人后,过来和我说‘你好棒’‘加油’,这可能就是我知道的网络评价了。”
“始终保持追梦的力量,无论在哪个平台都能够向前奔跑,向上生长。”这是康吉赢送给所有学弟学妹的一句话,也是她始终坚守的信念。
今后,康吉赢也将持续在数字人文研究的道路上跨山越海,奔向更广阔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