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推进配电网高质量发展?行动实施方案来了
如何推进配电网高质量发展?行动实施方案来了
配电网是电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覆盖城乡区域,连接千家万户,是电力供应的“最后一公里”。随着风电、光伏发电等新能源装机规模持续扩大,新能源出力波动性日益增强,这对电力系统的调节能力也提出了更高要求。按照现有数据,电力系统调节能力已经难以完全适应新能源发展需要,导致电力运行高峰时段顶峰能力不足与低谷时段消纳问题并存,成为影响电力供需平衡、制约新能源高效利用的突出问题。
近日,国家能源局印发《配电网高质量发展行动实施方案(2024-2027年)》,从国家层面部署推动配电网的建设改造与高质量发展。其中提出,围绕供电能力、抗灾能力和承载能力提升,结合各地实际,重点推进“四个一批”建设改造任务。
一是加快推动一批供电薄弱区域配电网升级改造项目。 加大老旧小区、城中村配电网投资力度,着力提升非电网直供电小区的供电保障水平,结合市政改造工作同步落实配电网改造项目。系统摸排单方向、单通道、单线路县域电网,加快完成供电可靠性提升改造。
二是针对性实施一批防灾抗灾能力提升项目。 详细排查灾害易发、多发地区及微地形、微气象等重点区域的电力设施,差异化提高局部规划设计和灾害防范标准。
三是建设一批满足新型主体接入的项目。 结合分布式新能源的资源条件、开发布局和投产时序,有针对性加强配电网建设,提高配电网对分布式新能源的接纳、配置和调控能力。满足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的用电需求,助力构建城市面状、公路线状、乡村点状的充电基础设施布局。
四是创新探索一批分布式智能电网项目。 面向大电网末端、新能源富集乡村、高比例新能源供电园区等,探索建设一批分布式智能电网项目。
随着国家“双碳”目标的提出以及新型电力系统的加快建设,我国配电网高质量发展持续推进。在规模化分布式能源及尖峰负荷对电网冲击的倒逼作用下,我国配电网正加速向源网荷储融合互动、与上级电网灵活耦合的坚实电力网络进行转变,而数智化技术正是支撑配电网转型发展的关键。配网数字化已成为重要发展趋势,其建设亦处于持续加速阶段。
进入“十四五”以来,分布式新能源等新要素呈现快速、规模化发展态势。今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关于新形势下配电网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明确配电网高质量发展目标——到2025年,供电能力合理充裕,具备5亿千瓦左右分布式新能源、1200万台左右充电桩接入能力。《指导意见》还提出,推动微电网建设,明确物理边界,合理配比源荷储容量,强化自主调峰、自我平衡能力。
新形势下,为实现电力安全可靠供应和清洁低碳转型,需要配电网进一步提质升级。一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要求配电网更加坚强可靠,必须持续加强配电网建设,提升抗灾防灾能力,不断增强供电的可靠性和充裕性,增进民生福祉。二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要求配电网具备更强的承载力,必须适应大规模分布式新能源、电动汽车充电设施、新型储能、虚拟电厂等新主体、新业态接入需要,提升绿色电力消费比重。三是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和新型电力系统要求配电网更加智慧灵活,在形态上需要从传统的“无源”单向辐射网络向“有源”双向交互系统转变,在功能上需要从单一供配电服务主体向源网荷储资源高效配置平台转变。
如今分布式新能源、电动汽车充电设施、新型储能、虚拟电厂等新主体、新业态均有接入配电网的需要。为了促进各类新主体更好发挥作用,配电网亟须提升承载能力,推动新型储能多元发展和电力系统新业态健康发展。
针对分布式新能源的接网需求,《意见》提出,结合分布式新能源发展目标,有针对性加强配电网建设,配套完善电网稳定运行手段,保障电能质量。统筹配电网容量、负荷增长及调节资源,系统开展新能源接网影响分析,评估配电网承载能力,建立可承载新能源规模的发布和预警机制,引导分布式新能源科学布局、有序开发、就近接入、就地消纳。
针对大规模电动汽车等新型负荷用电需求,《意见》明确,开展不同场景下电动汽车充电负荷密度分析,建立配电网可接入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容量的信息发布机制,引导充电设施合理分层接入中低压配电网。加强双向互动和条件匹配分析,科学衔接充电设施点位布局和配电网建设改造工程,助力构建城市面状、公路线状、乡村点状布局的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网络。结合负荷特性分析,有序安排配电网升级改造,满足电采暖、电锅炉、港口岸电等电能替代设施用电需求。
此外,《意见》还对推动新型储能多元化发展和推动电力系统新业态健康发展作出了部署,同时,提出了“统筹制定电网规划”“优化项目投资管理”“持续推进科技创新”等多个方面的重点任务,旨在强化全程管理,保障发展质量,同时依靠改革创新,破解发展中的难题。
近年来,分布式新能源、新型储能、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微电网、虚拟电厂等新主体、新业态的不断涌现,需要配电网在结构形态上加以改变,以便更好利用这些主体自身的调控能力;同时配电网运行模式也需要不断创新发展,为大量新主体参与电网运行创造条件,在满足新主体自身价值追求的同时,为电网安全与经济运行提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