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钱、权:追星女的价值逻辑
情、钱、权:追星女的价值逻辑
在饭圈文化人人喊打的当下,追星女总是与“疯狂”、“幼稚”、“肤浅”等负面印象挂钩。通过采访小J、萱萱、PP、汤圆、氧化铜这五位女大学生,以及UM这位子女成人的成熟女性,我们却得以正视这一新世纪的另类关系:因何喜爱、因何消费、因何控制?跟随六位采访对象,我们穿透熠熠星光,止住不休纷争,捧出一颗颗赤诚的心,结识一个个澄澈的她。
星光亦有情
我对追星的印象曾止步于尖叫、争吵与一票难求。假如以一字概括粉丝对偶像的情感,我本会借用那个不再流行的代称:“迷”。迷恋、痴迷、迷狂——汹涌的非理性,倾泻于情感的落水洞。这一字,接受采访的她们全然没有提起,反之不约而同地达成另一种共识:“快乐”。
小J“喜欢自己在追星的时候很开心的状态”,PP得到了“短暂的幸福”,汤圆也凭借追星暂时逃离现实生活,“无论心情多不好,看见爱豆就会开心。”并非“迷”一般毁坏性的倾覆,她们心中流出的快乐深厚而饱满,绵绵不绝,润物无声。
有时,它表现为纯粹的感官享受。萱萱表示,长得帅的男明星能够给予她充分的视觉快感。“现实中见不到帅哥,我去网上看看帅哥。”小J如此调侃。当朋友批判她的偶像长相堪忧时,她也一笑而过,甚至表达认同:“他是养成系,就是越长越丑了。”她后来补充:“我喜欢他,也不只是喜欢他的脸。”她说,自己知道这是公司给偶像包装出来的一种样子,虽然大概率是假的,但至少包装得很好。UM则由衷被偶像所展现的实力、勤勉与真诚所打动,只要对方一如既往地热爱舞台、努力打造作品,她就会继续喜欢。
偶像令人向往的外貌、品质或是作风,甚至对方的存在本身,都可能化作粉丝前进的能量源泉。专业上繁复的计算和强烈的竞争让小J喘不过气,加上个人生活在最近一年所遭遇的变故,种种压力在四月份的期中季冲到崩溃点。“特别容易焦虑,经常地哭,”她回忆当时的状态,语气平和。“很多时候完全坚持不下去了,为什么每天都活得这么痛苦?”
三月底,小J和好朋友买了演唱会的门票,准备五一前往韩国。在距离绝望只有一线之遥的四月,支撑她走下去的就是这张门票。“每次觉得真的死了算了的时候,我都觉得我还不能死。”谈到这里,她透过麦克风的声音变得轻快,像一只振翅的蝴蝶。“我还不能死,”她重复。“我还没有去看演唱会。”
亲身坐上塑料椅子的那一夜,小J直面心灵的支柱,沐浴于闪烁的星光。身旁的朋友潸然泪下,她迎来的却不是澎湃的召唤。回望当时,她没有因为见到偶像而感到多大的情绪波动,更多是现场参与的可贵。经过几秒的犹豫,小J试探性地总结:她对偶像的感情可能少过她从追星过程中获取的归属感。她眼中的演唱会是一个难得且有趣的活动,但也只是一个活动。朋友的陪伴所赐予她的能量,并不亚于偶像的在场。
“这是我们之间的一个共同话题。”小J说。最好的朋友,也是初中的同学,与她第一次搭讪就是以追星为契机。更紧密的关系需要时间的打磨,“变成朋友肯定不是因为追星,是因为很多共同的经历,”但是最初的结识不会因此而无足轻重。
PP通过追星认识了不少网友:“偶尔大家会倾诉一些现实生活中无法向朋友诉说的家庭隐私,或者父母无法共情的问题。”在她眼中,互联网是一个与现实相对分离的另类空间,可以跨越偏见或世俗的限制,抒发某种更真诚的自我。主要在网上讨论偶像,不过PP依然偏爱线下的活动,“因为可以看见更真实的人。”如果有一种物质或感官上的痕迹赋予这段情缘以实感,她会更加舒适自在。身体的在场是每一位受访者都渴求的。
追星也扩大了UM的社交范围。她加入了一个以妈粉为主的追星群体,除了分享偶像相关的信息,也会交流生命体验。她们来自天南海北,彼此无利益冲突,共同穿梭于演唱会和音乐节,相聚的时候为同一个人欢呼。对许多人而言,小社群的陪伴可能封存于学生时代的旧照片;因为追星,纯粹而直率的情感共鸣却成为UM的持续享受。“在人生过半容易变得沉寂的年纪,我反而比之前更容易快乐了。”
她或许感受到了一种充盈——随着心脏的颤动而一次次溢出,漫延到头顶和脚尖,乃至一切身体所及之处。这超越自我的连结,似乎有那么一瞬,足以抵御人类最根本的孤独。
不过,追星的基础,即粉丝对偶像的情感,仍是一对一的。除了UM以外的受访者都是大学本科在读,或多或少通过追星来满足自己对亲密关系的需求或想象。小J说,她理想的恋爱就像偶像剧里面的男男女女,彼此全心全意地接纳与付出,但是现实中不可能有人那样的无私,“我感觉大家都是先考虑自己。”
对于现实生活中的感情,无法不保留一部分的自私,而她们依然期待两人的相互理解、欣赏、尊重、支持。一方面是理想中较高标准的灵魂共振,另一方面流露出面向现实的谨慎甚至恐惧。氧化铜认为,自己对偶像单向的情感投入比现实中双向的亲密关系更安全、更不容易破裂,不计较回报地付出爱的过程足以令她感到幸福。留有安全的私人空间,似乎反映出一种风险意识:一旦情感投资失败,则可能倾家荡产。单向的情感,反而停留在自我的舒适区,减少了不可控的因素。
萱萱说,偶像能带给她情绪价值的满足。“我是不太相信爱豆能做什么人生导师的,不塌房就不错了。如果ta说了什么让我觉得非常认同,那不是ta带来的,而是因为我本身就认同,看到ta说出来也是满足了我的看法被更多人接受和认同的需求。”
“本质还是情绪价值。”她重申。
看似由主观偏好决定的情绪价值,仍有“价值”之名。这是粉丝们绕不过的一面:为无价的快乐定价。
快乐本无价
在现实亲密关系中,金钱关系从来都是重要话题,关系着家庭地位和权力。
传统观念里,由于男女家庭分工不同,通常认为男生应当更多付出金钱,而女生应当更多提供情绪价值、生育价值等。因此,男性也事实上获得了更高的家庭、社会地位和更大的话语权。
随着男女分工平等和观念改变,年轻人往往追求双方对于金钱平等的付出。一部分人认为,愿意给对方花钱是一种爱的展现,谁花钱多谁就更爱对方;另一部分则认为,谁花钱多谁就能在亲密关系中占据主导地位。不论持哪种观点,大部分女性都希望双方能够在关系中平等。小J表示,在恋爱中没有什么是不能aa的;pp也表示希望双方在礼物上可以等价交换。
而在追星这种特殊的亲密关系形式上,金钱关系也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亲密关系的开展。
我们几乎所有的访问对象都认为白嫖也没什么,要视自己的经济状况和心情决定。萱萱对我们说,不用相信“如果每个人都觉得少自己一个没关系,我们爱豆就要完蛋了”的洗脑说辞,因为少自己一个真的没关系。但也是几乎所有访问对象都为偶像花了不少钱,尽管花钱的理由并不相同。小J坦诚承认,自己会对越爱的人花的钱越多,花的钱多也会导致自己的爱变多;萱萱也表示,对自己的最爱成员花的钱一定是最多的。由于双方在感情上不对等,粉丝很难通过金钱以外的方式感受到自己与偶像之间的爱,这导致许多粉丝认为花的钱越多可以证明自己越爱偶像。
不过,更多人不愿意将自己花钱与对偶像的爱联系起来,她们更愿意认为这是在为自己的情绪买单。
我们经常能听到“情绪价值”这个词,不论是在现实的亲密关系中还是追星时。或许很多人会感到疑惑,情绪价值是一种什么样虚无缥缈的东西?用商品逻辑可以更好理解它,与它并列的是使用价值,在你的意愿支付价格和商品本身的使用价值之间的差值就是所谓的情绪价值。
在过往,社会往往希望女性来提供更多情绪价值,通过规训一个优秀的女性应当拥有温柔、贤惠等特质,来达到情绪价值的实现,以抵消男性通过金钱付出的价格。然而,现在更多女性也希望男性在亲密关系中可以提供同等的情绪价值,为此女性也可以付出同等的金钱。
在追星时也同理,偶像明星本身是可以提供很高情绪价值的,因此与之相关的产品就可以有很高的溢价,产生天价小卡(常见于偶像团体,甚至可以说是粉丝群体中流通的货币)、高价同款等衍生品。粉圈的一些话术其实也在人为创造更高的情绪价值,通过让你感受到自己对于爱豆的重要性,获得价值感和满足感,来抬高价格、刺激消费。
对此,pp和萱萱都觉得这种溢价是不合理的,但也承认有被“为爱豆面子买单”这种观点pua,被“同担绑架”购买的情况出现,一般会出现在年龄比较小、刚刚开始追星的时候,还不太理智。小J也表示,和很多朋友一起追星,更容易冲动消费,“很多时候朋友买,自己就很想陪着一起买”。
但汤圆则认为,需求决定供给,市场调节的逻辑在明星周边上应用是一样的道理,因此一定程度的溢价也是合理的。选择为追星花钱其实和购买其他商品没有本质区别,追星也可以有很强的解压效果,带来快乐。只要自己可以为自己的消费负责,不影响其他人即可。
这样看来,在爱的包裹之下,追星行为背后不可避免地沾染上了商品逻辑。汤圆和萱萱坦白认同爱豆就是商品,自己作为消费者,消费多少就应该获得多少体验。在这种情况下,她们会一定程度上认为自己有权力控制爱豆的行为;如果感受到“不值”,则会果断选择脱粉。但氧化铜则拒绝将爱豆认为是商品,她觉得双方的关系类似于遥远的朋友,是平等的人际关系。
推及现实的亲密关系,如果我们将双方的付出和收获都算得清清楚楚,那么爱情就会变成一场纯粹的商品交易行为。然而,爱在很多时候是没有办法用商品逻辑去解释的,这也是爱之所以伟大和令人向往。在这一层面上,一些追星女孩的爱其实是非常纯粹和伟大的,她们只需要付出就可以认为自己已经收获很多,并不需要什么回报。这种类似于飞蛾扑火的爱,或许是我们能够始终相信爱的原因,也是我们证明爱存在的证据。
不过总体来说,在理性主义盛行的当代,大部分人都会更加关注自己的感受,也关心自己的付出回报比。由于内娱某明星片酬208w的传言,一些人经常把明星称作208,以表示他们收入太高,与付出相差太多。小J曾经在内心对自己的偶像产生过仇富心理,觉得他们德不配位,粉丝给他们送钱太愚蠢了,就好像打工人同情资本家。其他人虽然不至于仇富,但也或多或少会对偶像产生羡慕,对比自己产生不值得、可怜自己的想法。正如小J所说,“给一个根本不需要你这些的人花这么多钱,他也并不会怎么回报你。很没有必要!……我觉得我的人生好像比他们更需要有人来帮。”
幻影之权力
许多时候,明星的光环是粉丝用金钱一砖一瓦构筑起的高墙,当来自粉丝的爱离开,高墙便会轰然倒塌。而财力的安置,偶尔能给粉丝一种获得权力的想象。
“‘我给你花钱不是为了让你给嫂子买包。’是粉圈一种极为常见的论调。虽然我觉得这种说法很厌女,毕竟小有名气还要骗富婆女友钱的男明星并不少见。但这确实和商品交易的逻辑是共通的。”萱萱想到了自己曾经喜欢过的团体里,就有因为恋爱塌房的新闻而退团的成员。她说,就像花钱购买了空调,理应要求它有良好的制冷服务,如果在餐厅消费,也应该有权利在饭菜味道不佳的时候打差评。
在追星的世界里,什么是权利,又有什么越过了边界成了权力?氧化铜说,艺人毕竟是服务粉丝的工作。作为消费者的粉丝天然享有权利,但她期待的是对待朋友的模式,希望自己和艺人之间是相互平等尊重的关系,对喜欢的明星会理解和支持TA的选择,如果和自己的需求或想象不一致,会选择脱粉离开。当面对不符合自己期待的行为,如果控制欲过于旺盛,或许就是权力占据上风的时刻。
PP在键盘上敲下坚定的话语:“如果是指禁止爱豆恋爱,我认为问题不关乎花钱,而是站在粉丝的立场,想要保持在对爱豆欣赏的阶段,而不被外界打破之中的感情枢纽。这算是权力吗?或许吧;但这和金钱挂钩吗?我不认为如此。”
在采访结束之后,萱萱又对这个问题作了额外的解释,“可能对一些人来说,能用钱换来的权力是最简单直白的。”日常中体验不到的权力感,在这里只需要投入不论大小的金额,就能以“金主”傍身,控制另一个人的行为规范,如果内心没有这样的空虚,也许就能像UM一样坦然地说出:“花钱是自愿的,凭啥因此强加给艺人被控制的枷锁。”
“在这个虚拟泡泡里,我感受不到自己作为客体的存在。”萱萱深知女性在现实生活中的客体化地位,男本位思想依然是社会的主流,即便越来越多的女性在意识上已经走在了前方,现实却仍然桎梏着我们的脚步。但在追星女孩的世界里,这样的处境可以短暂地被忽视,以女性为主的粉丝群体是优先需要被满足和取悦的对象,会“媚粉”才会有“死忠”。
一面是仅仅因为性别而认为自己天生高人一等的“普信男”,另一面是照着我描画的幻想模样迎合我的“完美男人”,萱萱像很多狂热的粉丝一样,曾经完全沉溺于这个世界的规则,但偶尔曝出的新闻又犹如当头一棒,表面礼貌友好的男爱豆在视频签售(粉丝购买专辑可以抽签和爱豆面对面对话,并获得一张签名专辑)未来得及挂断的时候就忍不住爆粗口、私下以极其不尊重女性的名词来称呼女粉丝……提醒着她屏幕里的人,魅力更多来源于自己的幻想,就像获得所谓的权力,或许不过也是虚幻的。脱离了两性的视角,回头审视许多追星消费行为,也会受到刻意的商品组合、观念植入的影响,“得到权力”这件事,也可能被操控。
但幻想的权力,同样可以为现实的伤害作靠。“因为他们吃这碗饭挣这份钱,有些人就觉得无论多么过激的攻击、多么苛刻的要求他们都应该接受。”萱萱并不理解这种观点,UM也认为这是将自己的日常生活中无法发泄的暴戾,宣泄在彼此够不着的爱豆身上。这种行为容易让人联想到近些年来在粉圈中有流行趋势的“辱追”,即辱骂式追星,以辱骂作为关注的表现,似乎骂得越狠,越能证明爱。
每个人对“辱追”都有自己的定义,有些人认为辱追是无端谩骂,纯粹为了找优越感的贬低,是完全病态的,而有些人认为粉丝只是不带滤镜地做出了略显负面的评价,也会被定义为辱追,尽管相同的事情放在“路人”身上就不会有类似的争议。
“但不可否认,‘辱追’这个行为和权力感的获得是有所挂钩的。”萱萱和PP都有类似的想法,辱追这件事似乎也带有地域限定的色彩,在外网上并不常见。“能看出一些东亚家庭里打压式教育的影子,骂你是为你好,是因为爱你,将自己放在高位者的角色,抓住渺小的权力要发挥到极致。”萱萱经常旁观辱追的粉丝,其实心里并无太多波动,只当是粉丝抱团开玩笑,但真的谈论起辱追,却忍不住表现出了激进的反对,也许不只是因为辱追本身,而是更加讨厌用权力去压迫处于下位的角色。PP则在其中看到了“东亚家庭”的另一面,因为得到的认可太少,所以也将此投射在了自己和艺人的关系中,似乎通过“辱追”这样的降维打击,来证明爱豆并没有想象中那样遥不可及,就能使双方处于平等的关系,而自己也能从中获得满足;但在辱追变成一种对艺人的控制时,也和无脑追捧一样需要辨别其中真正中肯的信息。
在明星造神叙事逐渐消退的时代,更多人开始平心而论,演员的演技、脱离角色滤镜的情节、艺人的外貌等,正如PP所说:“爱豆已经失去了部分粉丝打造的温室。”小J也表达道:“如果我说他的一些不好,我感觉他好像并没有那么高高在上,好像离我距离更近一些。”粉丝用金钱与爱堆砌出了艺人名与利的大厦,却亲眼目睹自己喜欢的明星离自己越来越远,这种矛盾的心情难以言表:既希望你星光熠熠,又害怕你太过耀眼而离我而去。在亲密关系的拉扯中是如此,对于粉丝,又有单方面情感、金钱支出的缘由加持,似乎给了他们一种本不该存在的权力,去施加讨厌的束缚,去打压那些曾经被自己高高捧起的人。爱到极致,转而生恨,难道这样的痛苦就不深刻吗?
“可如果没有爱,又怎么会恨呢?”萱萱沉思了许久,这样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