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贫寒之家 长成一代宗师 有一种人生态度叫“郑玄”
出自贫寒之家 长成一代宗师 有一种人生态度叫“郑玄”
郑玄,这位来自贫寒之家的经学大师,以其卓越的学术成就和独特的人生态度,成为了后世敬仰的“经神”。他的一生,展现了求学不辍、不慕权贵、勇于创新的精神,为后人树立了榜样。
如果你收到这样一份简历,会如何评价他?
是“少年神算子”,十几岁时就精通算术;
一身“反骨”,不屑在客人面前炫耀才华;在父亲眼中是个不务正业、屡教不改的儿子;
是“读书破万卷”的源头,“三国鼎立的总设计”;
入二十二“先师”之列,配享孔庙,是“百世之师”;
深刻诠释“强者从不抱怨环境”,被禁锢14年,潜心经教并著书立说,成就一门新学。
这份简历的主人,正是被尊称为“经神”的郑玄。郑玄,北海高密人(现潍坊市峡山区郑公街道),出自贫寒之家,祖辈父辈均以务农为生。他一生求学之志不衰,遍访名儒,转益多师,终成经学大师,他创立的学说被称为“郑学”。
8月13日至15日,“东亚文化之都”潍坊活动年郑玄文化宣传推介活动在潍坊举办。数千名海内外专家、学者、郑玄文化爱好者齐聚峡山潍水,一同仰望“郑玄”这座学术高山的壮阔盛景,感受追寻文明进步的力量,并从中汲取坚定前行的智慧。
务实好学,不尚虚荣。提到郑玄,一直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说明他年少时便志向高远、天性务实。在十一二岁时,他曾随母亲到外祖母家做客。当时客人很多,在座的十几位客人个个衣着华美、夸夸其谈,显得既有权位、又有气派。唯有郑玄默默坐在一旁,似乎身份和才学都不如人。母亲看到,感到面上无光,于是就暗暗督促他要出头露面,显示一点才华和神气。但郑玄却不以为然,说这些庸俗的场面“非我所志,不在所愿也”。
功成名就、桃李满园之后,郑玄追求学术的脚步,也没有因贪恋权势和富贵而停留,而是一直怀着“述先圣之玄意,思整百家之不齐”的情怀,向经学研究的高峰不断攀登。
壮年离家,游学十几年,人到中年,带着一身本领回家的郑玄,在当时成为闻名全国的经学大师,有成百上千的求学者前来拜师学习。后来因党锢之争,他被禁锢14年。这14年间,郑玄没有消极“躺平”,而是专注于经学研究,而他的成就也是在这一时期达到了巅峰。
重获自由后,各方势力都想利用郑玄,以达到争取士人和百姓支持的目的。据资料统计,郑玄“辞征辟”前后有十四次之多,皆不就,专心注经。
现在还流传着“一听说让当官,连夜逃跑”的故事。说的是当时的大将军何进慕名派人到高密,请郑玄出山当官,郑玄深知大将军的威严,他不敢反抗,“不得已而诣之”。何进非常尊敬郑玄,“为设几杖礼”。几杖,即坐几和手杖,这两样皆老者所用,用在此处意为敬大儒,而且还给他优厚的待遇。谁知郑玄并不买账,不但穿着普通书生的衣服见何进,还只见了一面,便连夜逃去。
不拘陈说,敢于立言。经学是指阐释中国儒家经典之学,古文经学和今文经学,是研究“五经”的两个派别,几乎就是多半部中国学术史。
在郑玄之前的先秦时期,文字是古文字。经过秦始皇的焚书坑儒之后,历史典籍到了汉代就比较散乱。“对历史的看法、记载、典章制度、名物制度等,就非常的乖误,需要整理,需要一个正确的典籍库。郑玄就担负起这个历史重任,对中国传统文献进行整理。”山东博物馆特聘首席专家、潍坊市博物馆特聘研究员、中国先秦史学会周公思想文化研究会副理事长孙敬明介绍,郑玄对历史的贡献是括囊大典、网罗众家、删裁繁芜、刊改漏失。“他对历史的贡献是空前的,我觉得也应该是绝后的。如果没有郑玄,不足以传孔孟。”
峡山区郑公街道文化站学者谢美龙研究郑学多年,他介绍,郑玄担任的远远突破了如今的“翻译”一职。“他的注释,不仅是注释单个的词,他会把来龙去脉背后的整个世界揭示出来,比如说婚礼怎么行礼,为什么要行礼,行礼的制度来源于哪里等一些详细内容来做标注。”注释后的作品比原著更为丰富,有的要丰富几倍不止。
郑玄治学讲求遍注群经、旁征博引、取长补短、融通古今,做到既有不同又有定见,使以后的经学进入了一个“统一时代”,世称“郑学”,成为“天下所宗”的儒学。
学可广博,业贵专精。郑玄的一生都是在学习知识和传授知识中度过的。
他幼时聪慧好学,八九岁的时候就已经精通算数之学了,一般的人都超不过他,再长大一些就能够熟练地去诵读一些儒家经典文学作品,此外,他对于天文学方面的知识也有所涉猎,再加上写得一手好文章而被当时的人们称之为“神童”。
步入青年时代,他潜心钻研经学,并踏上离家求学的征程。先到京城太学受业。后又师从东郡张恭祖,攻读《周官》《左氏春秋》《古文尚书》《韩诗》《礼记》等。之后“游学于周秦之都(今洛阳、西安一带),往来于幽、并、兖、豫之域”,遍访贤者,学业渐成。
34岁这年,郑玄感到“山东无足问者”,便西出函谷关,经涿郡卢植介绍,拜关中大儒马融为师,学习古文经。郑玄在马融门下学了三年,却一直没听到马融当面授课,只能跟着马融门下高徒学习。尽管如此,郑玄也不曾懈怠,每日苦学。
在马融门下学习了七年,郑玄回家尽孝。望着弟子东去的背影,马融感叹说:“郑生今去,吾道东矣。”
郑玄曾说:“学贵专精,无专精则不能成。”这不仅是他对学术研究的要求,也体现了他对教育教学的态度。他鼓励学生深入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专注力和钻研精神,认为只有真正专注于某一领域,才能取得真正的成就。
郑玄还被后世尊为训诂学家、文学家、政治学家、历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天文学家等,足见其学识之渊博。而最耀眼的当属经学家,郑玄曾在《戒子益恩书》中说自己致力于经学,是为了“述先圣之玄意,思整百家之不齐”。尤其他注释的“三礼”(《周礼》《仪礼》《礼记》三书合称)能称得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唐代孔颖达云:“礼是郑学。”即研治中国的礼仪必须要读郑玄之书,欲登中国礼仪之堂奥,必由郑公之门户,因为他是自古以来注释“三礼”第一人。“三礼”文本亦是郑玄所定。没有郑注,礼仪之邦便无从谈起。
历经坎坷,终成汉代经学的集大成者,郑玄的一生波澜壮阔。他专注于经学文化的精神令无数后人所折服,但更让人敬佩还有用行动践行初心的执着、遭遇禁锢苦中作乐的乐观、不断学习不断创新的自信等等。
“东亚文化之都”潍坊活动年郑玄文化宣传推介活动开幕式上,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院长、教授,第十三、十四届全国政协常委,第六届国际儒学联合会副会长王学典在致辞中说:“郑玄一生遍注群经,匡救百家谬误,不拘陈说,独辟郑学,是开拓创新精神的垂范者;郑玄敢于直面实事,以维护天下一统,反对军阀割据为治学使命,是经世致用理想的坚守者;郑玄不专守一时之说,打破学派藩篱,兼采各家之长,推动经学进入了今古文一统的时代,是开创包容理念的践行者。”
跌宕浮沉,坚守初心,郑玄用一生成就不朽之名。博学而不穷,笃行而不倦,愿奋斗中的你我,不管从事什么职业,都全力以赴,成就自我。
本文原文来自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