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人需要打“降脂针”?
哪些人需要打“降脂针”?
近来,“降脂针”因其长效降脂效果而备受关注。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降脂针”的种类、优势以及适用人群,帮助您更好地了解这一新型降脂方式。
“降脂针”有哪些?
目前的“降脂针”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每月注射两次的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杆菌蛋白酶/kexin9型(PCSK9)抑制剂,另一种是每年注射两次的PSCK9小干扰核糖核酸(siRNA)药物。
肝脏是清除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主要场所,LDL-C通过与细胞表面的低密度脂蛋白(LDL)受体结合进入肝脏细胞。PCSK9与LDL受体结合后会破坏其结构,阻碍肝脏对LDL-C的清除。因此,抑制PCSK9的功能可以减少LDL受体的破坏,增强LDL-C的转运和清除能力。基于这一原理,科学家研发出了PCSK9抑制剂。
至于一年只需注射两次的siRNA降脂针,它通过分子生物学技术生产的小干扰核糖核酸,能够精确“打击”控制合成PCSK9的信使核糖核酸(mRNA),从而抑制PCSK9蛋白的产生。相比PCSK9抑制剂,siRNA在源头上抑制了PCSK9的生成,降脂效果更为显著且持久。
“降脂针”有什么优势?
1. 作用时间长
他汀类药物可以抑制24小时的胆固醇合成,因此需要每天服用。而短效降脂针PCSK9抑制剂注射一次即可维持两周的降脂效果,长效降脂针PSCK9小干扰RNA注射一次可维持半年的降脂效果。
2. 降脂强度大
中等剂量的他汀类药物大约能够使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降低30%50%。然而,对于一些动脉粥样硬化疾病(如冠心病、脑梗死)患者来说,仅靠他汀类药物可能难以达到理想的LDL-C水平。而PCSK9抑制剂在常规剂量下可降低LDL-C达50%70%,PSCK9小干扰RNA则可降低60%。
3. 副作用少
目前尚未发现注射“降脂针”的人群出现转氨酶升高、肌肉疼痛等他汀类药物常见的不良反应。
“降脂针”能取代他汀吗?
尽管“降脂针”具有诸多优势,但它们并不能完全取代他汀类药物。他汀类药物除了降脂作用外,还具有降低血管炎症反应、抑制和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作用。对于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及高危人群来说,他汀类药物有助于稳定甚至逆转心脑血管中的斑块,从而预防心肌梗死和脑梗死。而“降脂针”虽然降脂效果显著,却无法替代他汀类药物的抗炎和稳定斑块作用。
哪些人适合打“降脂针”?
对于服用他汀类药物后出现不耐受或副作用(如肌肉疼痛、转氨酶升高)的患者,可以考虑使用“降脂针”来控制血脂。
对于即使使用他汀类药物或他汀联合依折麦布后血脂仍无法达标的患者,可以尝试通过注射“降脂针”并继续服用他汀类药物,以达到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