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庄子的《庖丁解牛》和他讲的养生,到底有什么关系?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庄子的《庖丁解牛》和他讲的养生,到底有什么关系?

引用
网易
1.
https://www.163.com/dy/article/ECL7A36E05418CI8.html

《庖丁解牛》是《庄子·养生主》中的经典寓言,通过庖丁解牛的精湛技艺,展现了庄子独特的养生哲学。本文将深入解读这一寓言,探讨其背后的深刻寓意。

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先来看《庖丁解牛》所在原文《养生主》。
《庄子·养生主》开篇有这样一段话:“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大意是说,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只会让人疲惫不堪。因为用有限的生命追求无限的知识,是不可能的;就因为生命短暂,活着不容易,供养双亲尽享天年也不容易,那保命养身,就要抓住在社会中的生存规律和保养身体的规律。这应当是本文的主旨。具体怎么理解,这必须结合《养生主》全文来理解。

“为善不近名”,庄子强调,做任何事,不以追求名声功利为目的。“为恶不近刑”,“刑”不管是指受到惩罚、受到伤害,还是指身处于逆境,都在强调保持自己不受伤害。这两句话,是庄子人立身处世之道(“主”)。在庄子看来,上不居名,下不触刑(或是受到伤害),是立身处世的方法,是在社会中保全生命的基本规律。
没有名声,就不会有人来找麻烦;做事也不以追求名声为务,否则就会招来祸患。他在《人间世》里举了关龙逢、比干被暴君所杀,丛枝、胥敖、有扈遭刑戮,原因是他们“好名”“求实”。他还用山中有大树被砍为喻,形象地指出自己不想做那种大材,否则下场会很悲惨。居功不弃,历代很多,“狡兔死,走狗烹”,就是这个意思。一个人当然要建功立业,但不能以功名自居,想长久享受功名所带来的好处,是很难的。与之同时的田穰苴为齐国击退入侵的晋、燕,被听信谗言的齐景公罢官,抑郁而死;苏秦合纵六国而配相印,到齐国任为客卿,遭齐贵族刺杀;张仪为秦王出使游说各国,用“连横”之术破“纵横”之策,促使各国分裂,亲善秦国,后来却被逐出秦国。伍子胥辅佐吴国打败楚国,后来因力谏吴王杀死越王,却被迫自杀;至于商鞅、管仲等人的结局,也都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

其实,春秋战国时期,凡有学者,都希望能为世用,庄子当时也周游了列国,他其实还是想以己之学说以用于天下,可惜当时各国崇尚武力,庄子的学说近于迂腐,并且他也看清了世相,所以,楚威王聘任他时,他以愿做一只“生而曳尾涂中”(《秋水》)的龟,予以拒绝了。“树大招风”“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枪打出头鸟”就是这个道理(由此也可以理解,国人难出天才,也是有它的文化痼疾的)。
所以,庄子认为,一个人要有名不居,有功不持,忘掉自己存在,功成身退,自能保全生命,这是生存于世的上策,如范蠡、孙武、王翦、张良就是因此得到善终。庄子对大才行于世的法则,看得很透彻准确,他的消极避世实属无奈。
但是庄子在《山木》里又说自己愿处“材与不材”之间,这也是“不近名”“不近刑”的意思。在纷乱的社会,草民最受灾殃,无材的人就像无用的雁,很容易被杀。“合则离,成则毁;连则挫,尊则议,有为则亏,贤则谋,不肖则欺,胡可得而必乎哉!”地位高了,太贤能了,容易出风头,或者一个人太没有用,如草芥,都容易遭受欺负损毁。
“缘督以为经”,直接意思就是顺着督脉(人体关键经络),让经络保持畅通。这是生命延年益寿的养生之道。养生还要遵循规律,顺应自然,要像师右一样,不计较自身残疾,不能像秦失哭老聃,要不为外物影响,包括外在于身的喜怒哀乐所伤害。
而是要像庖丁解一样,掌握了牛的身体结构,“依乎天理,批大郤”,自然就得心应手。而一般的厨师因为不懂得这个道理,用刀去割去砍,就容易受损,只能经常换刀;人之处于世就如刀之游于牛体间,要寻找空隙,顺应社会规律,安于时世,方能顺处,方能如庖丁的刀一样长久保全,尽享天年。
“庖丁解牛”就是形象地讲解了这三句话所包含的道理,是庄子总结了人生存于世间和延年益寿的两大规律:一是在社会生存的规律;一是保养身体的规律。这是“养生主”的基本意思。这也不是什么混世哲学,而是有它深刻的社会原因。
其实,借庖丁解牛来讲养生的道理,庄子也意在告诉我们:
做任何事情,首先不是广泛求取,而是要反复研究解对象,把握规律,顺应天道,“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那么学知识也好,处理问题也好,活在人世间也好,治理国家也好,就不会那么疲惫甚至危险,而是自由自在,游刃有余,快快乐乐了。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