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尖的“失而复得”:脑机接口如何重塑仿生手触觉,让义肢拥有“真感觉”
指尖的“失而复得”:脑机接口如何重塑仿生手触觉,让义肢拥有“真感觉”
想象一下,你闭上眼睛,仅凭双手就能完成穿针引线、灵巧地拿起一个易碎的玻璃杯、甚至在键盘上流畅地输入文字。这些看似简单的日常动作,离不开与生俱来的触觉感官。触觉不仅让我们感知世界的温度、质地和形状,更与我们的运动控制和精细操作能力息息相关。
然而,对于数百万肢体残疾人士而言,触觉的丧失,如同世界蒙上了一层无形的隔膜,让他们难以自如地与外界互动。长期以来,尽管科技不断进步,假肢技术日趋成熟,但 “有类人触感” 的假肢,始终是横亘在科学家和工程师面前的一道难题。
直到这些年脑机接口 (BCI) 技术的兴起,曙光才开始显现。最近,来自芝加哥大学、匹兹堡大学等顶尖机构的科研团队,在《自然-生物医学工程》和《科学》杂志上接连发表重磅论文, 宣布在神经假肢触觉反馈技术上取得突破性进展。他们通过精密的脑电刺激,成功地在假肢使用者的大脑中 “重建” 出细腻的触觉, 让人工手开始拥有 “真感觉”。这项研究,为神经假肢领域带来了革命性突破, 也让人类离 “完美假肢” 的梦想,又近了一步。
值得一提的是,芝加哥大学方面,这项研究由神经科学家Sliman Bensmaia 博士领导,直到他于 2023 年意外去世。
Sliman Bensmaia 博士是神经科学家先驱、触觉领域权威专家。其著名的一项实验,来自2016年,Bensmaia与匹兹堡大学的合作伙伴合作,开发了有史以来的第一个机器人假体设备,该设备为人类的患者提供了逼真的触摸反馈,患者可以控制自己的手臂并用自己的大脑思想控制。该设备让一位名为内森·科普兰的28岁的瘫痪男子,以区分单个手指的触摸和机器人手的手掌。那年秋天,内森·科普兰在白宫活动中用手臂向巴拉克·奥巴马(Barack Obama)打招呼,握手。
触觉缺失的困境:远不止 “感觉不到” 那么简单
“大多数人没有意识到,自己多么依赖触觉而非视觉,” 芝加哥大学神经科学家查尔斯·格林斯潘博士指出, “打字、走路、拿起一杯轻薄的水杯, 这些动作都离不开触觉的辅助。” 试想一下,如果戴上一副隔绝触感的厚手套, 原本轻而易举的任务, 瞬间变得笨拙而充满挫败感。更进一步,如果丧失了本体感觉——感知身体相对位置和运动的能力, 我们甚至可能在无意识中捏碎物体,或者伤到自己。对于假肢使用者来说,触觉的缺失不仅仅是 “感觉不到” 那么简单, 它直接影响着假肢的实用性和操控精度。
传统的假肢, 更多地关注于运动功能的恢复, 例如通过肌电信号控制假肢的运动, 但缺乏触觉反馈, 使得使用者在操作假肢时, 如同 “盲人摸象”, 难以精确控制力度和动作, 容易出现抓握不稳、用力过猛等问题。“如果感觉不到,你必须时刻盯着你的手,才能完成任何动作, 即便如此,仍然可能发生洒出液体、捏碎物体或掉落物品的情况,” 格林斯潘博士解释道。触觉反馈的缺失, 严重制约了假肢的精细操作能力, 也降低了使用者对假肢的信任感和使用意愿。因此, 如何为假肢 “找回” 触觉, 成为神经假肢研究领域亟待解决的关键难题。
脑机接口“神来之笔”:电刺激唤醒大脑沉睡的触觉区
为了攻克这一难题, 格林斯潘博士和他的研究团队, 联合匹兹堡大学、西北大学、凯斯西储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和工程师, 展开了长达十余年的合作攻关。他们另辟蹊径, 没有将重点放在改进假肢的机械结构或传感器技术上, 而是将目光投向了人脑本身—— 他们试图通过脑机接口技术, 直接刺激大脑中负责触觉感知的区域, 人为地 “制造” 出触觉反馈。他们的方案是, 在参与者大脑中负责控制手部运动和感知触觉的皮层区域, 植入微小的电极阵列。当参与者通过意念控制机械手臂运动时, 安装在机械手臂上的传感器, 能够实时捕捉触觉信息, 并将这些信息转化为特定的电脉冲信号, 通过植入大脑皮层的电极阵列, 精准地刺激大脑中负责触觉感知的神经元。
这种被称为 “皮层内微刺激 (ICMS)” 的技术, 如同 “神来之笔”, 直接绕过了外周神经系统, 将触觉信息 “直达” 大脑中枢。然而, 早期的研究发现, 通过 ICMS 技术产生的触觉反馈, 非常有限且粗糙。“我们过去只能唤起一种简单的接触感, 就像一个 ‘开/关’ 信号, 而且信号通常很微弱, 很难分辨接触点具体在手部的哪个位置,” 格林斯潘博士坦言。为了突破这一瓶颈, 研究团队在刺激模式和信号解码方面进行了深入探索和优化。
精确定位与稳定刺激:打造“指哪打哪”的触觉地图
在《自然-生物医学工程》杂志上发表的第一项研究中, 格林斯潘博士和同事们聚焦于提升电刺激触觉的稳定性、定位精度和强度, 确保人工触觉能够像真实触觉一样, 稳定可靠, 并且能够准确地反映刺激的位置和强度变化。他们通过向参与者大脑触觉中心的单个电极, 传递短促的电脉冲, 并记录参与者对每次刺激的感知位置和强度。通过大量的测试, 研究人员绘制出了详细的 “大脑触觉地图”, 精确地标定出大脑皮层不同区域与手部不同部位的对应关系。他们还发现, 当同时刺激两个位置相近的电极时, 参与者能够感受到 更强烈、更清晰的触觉, 这有助于提升他们定位和感知手部压力变化的能力。
更重要的是, 研究人员进行了长期的跟踪测试, 验证了电刺激触觉的长期稳定性。“如果我在第一天刺激某个电极,参与者感觉刺激点在拇指上, 那么在第 100 天、第 1000 天,甚至多年以后, 当我们再次刺激同一个电极时, 他们仍然会在大致相同的位置感受到触觉,” 格林斯潘博士解释道。这种长期稳定性至关重要, 它意味着未来的临床设备能够像自然肢体一样, 为使用者提供可靠、持久的触觉反馈, 而无需频繁的校准和调整。
滑动、塑形与动态感知:让触觉“活”起来
如果说《自然-生物医学工程》的研究, 解决了人工触觉的 “稳定可靠” 问题, 那么发表在《科学》杂志上的第二项研究, 则更进一步, 探索如何让人工触觉 “活” 起来, 使其能够像真实触觉一样, 感知物体的 运动、形状和动态变化。这项研究由芝加哥大学前博士后研究员贾科莫·瓦莱博士主导。研究人员发现, 大脑中相邻的电极刺激点, 并非像 “瓷砖” 一样, 与手部的不同区域一一对应, 而是存在 “触觉区域重叠” 的现象。基于这一发现, 他们大胆设想, 能否利用这种 “重叠” 特性, 通过精心编排电极刺激的 时序和模式, 模拟出物体在皮肤上滑动或移动 的感觉?
实验结果令人惊喜。研究人员通过 “序列激活” 重叠触觉区域的电极, 成功地在参与者指尖 “虚拟” 描绘 出平滑的 滑动触感。尽管刺激是以离散的、阶梯式的方式传递的, 但大脑却能够巧妙地将这些离散的信号 “缝合” 起来, “脑补” 出连贯、流畅的运动体验。更令人兴奋的是, 这种 “序列刺激” 方法, 显著提升了参与者 识别复杂触觉形状 和 感知物体动态变化 的能力。
他们甚至能够辨识出在指尖上 “电描” 的字母, 并能够利用仿生手臂, 在方向盘打滑时及时调整力度, 保持方向盘的稳定。这些突破性的进展, 让人工触觉向 精确、复杂、自适应 的真实触觉又迈近了一大步, 为未来开发能够灵巧操控日常物品、并对外界刺激做出快速反应 的神经假肢, 铺平了道路。
神经仿生义肢的未来:从工具到身体的延伸
研究人员希望, 随着电极设计和手术方法的不断改进, 未来能够实现 更精细、更全面的手部触觉覆盖, 让神经假肢的触觉反馈更加逼真、自然。他们希望将这两项研究的成果, 整合到我们的机器人系统中, 我们已经证明, 即使是简单的刺激策略, 也能显著提升人们用意念控制机械手臂的能力。同样,Neuralink正在开启脑机接口控制假肢机械臂的研究项目。
格林斯潘博士强调, 这项研究的最终目标, 是提升肢体残疾人士的独立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
“我们都关心身边那些遭受意外伤害、失去肢体功能的人们, 这项研究就是为了他们而做的,” 他说, “这就是我们如何为人们重建触觉的方式。这是康复神经技术的前沿, 我们正在努力将这种方法推广到大脑的其他区域。”
事实上, 这项技术也为其他类型的感官功能障碍带来了希望。研究团队已经与芝加哥大学的外科医生和产科医生合作, 启动了 “仿生乳房项目”, 旨在开发一种可植入设备, 帮助乳腺切除术后的女性恢复乳房的触觉。美国有 380 多万乳腺癌幸存者,其中约三分之一接受了乳房切除术,数十万人接受了乳房重建手术,每年有超过 10 万名女性切除一侧或两侧乳房。
可以预见的,随着科学家们不断取得新的突破, 这些假肢将不再仅仅是冰冷的工具, 而真正成为身体的延伸, 帮助肢体残障人士重新感知世界, 体验完整、自主的人生。
论文地址: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51-024-01299-z
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ence.adq5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