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如何科学施用尿素
小麦如何科学施用尿素
小麦作为一种重要的粮食作物,其生长发育过程中养分的供应至关重要。尿素作为一种常用的氮肥,因其含氮量高、易溶于水、便于施用等特点,在小麦生产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本文将从尿素的特性、小麦生长发育特点、尿素的施用时期、用量、方法和注意事项等方面,详细介绍小麦如何科学施用尿素。
尿素的主要成分是氮素,氮素是农作物形成蛋白质的必要成分,也是叶绿素和许多酶的成分。它能够促进作物快速生长,有利于生长发育,起到明显的增产作用。尿素施用后,能在短时间内看到效果,但需要转化为铵态氮后才能被作物吸收利用。市面上销售的尿素氮含量一般在42%-46%之间,含有少量缩二脲。因此,在选用尿素时,应注意选择优质尿素,避免使用缩二脲含量超标的尿素,以防对小麦生长造成不利影响。
小麦的生育期长,从播种到成熟需要经历多个生长发育阶段,每个阶段对养分的需求量也不相同。根据小麦的生长发育特点,大致可分为播种期、出苗期、分蘖期、越冬期、返青期、拔节期、孕穗期、抽穗期、开花期、灌浆期和成熟期。不同生长期,小麦对养分的需求量也不相同。特别是进入拔节期后,对氮的需求量急剧增加,因此,在这个时期,一定要补充氮肥。
底肥不足会导致小麦出苗后营养跟不上,植株矮小、发黄,此时追施尿素可促进小麦恢复生长,提高抗寒性,安全越冬。小麦发生冻害后,追施尿素也可缓解冻害影响,促进恢复生长。经过冬季后,随着温度回暖,小麦开始复苏生长,此时追施尿素可快速促进小麦返青。拔节期是小麦向上伸长的关键期,也是消耗养分最大的时期,追施尿素可为中后期生长打下良好基础。孕穗期追施尿素可提高小麦的结实率,减少秕粒,避免有穗无粒的现象发生。灌浆期是决定千粒重的关键时期,追施尿素可使籽粒饱满,千粒重增加,达到增产目的。
在确定了尿素的施用时期后,接下来需要确定尿素的用量。尿素的用量应根据土壤肥力、小麦品种、目标产量以及气候条件等因素综合考虑。过量施用不仅会增加成本,还可能造成养分浪费、土壤污染和作物徒长等问题。因此,在施用前应进行土壤测试,了解土壤养分状况,制定合理的施肥计划。一般情况下,小麦返青后,对长势不好或氮肥不足田块宜及时亩追施10-25斤尿素。小麦拔节后,对群体叶色褪淡田块则一般可以在追施8-15斤尿素,对长势不好,群体不足田块可以适当增加用量。但追肥时宜选用施肥器进行深施,撒播不宜深施的,可以与雨前或浇水前撒施。在小麦破口前或扬花灌浆期,则可以结合病虫害防治选用1-1.5%尿素溶液叶面喷施,利于促进开花,增加穗粒数,提高产量。
尿素的施用方法主要有喷施、撒施和沟施三种。喷施是将尿素溶解在水中后,使用喷雾器进行叶面喷施。浓度一般为1%左右,即100公斤水加1公斤尿素。这种方法适用于小麦生长后期,可以快速补充养分。撒施是将尿素直接撒施在小麦田中,这种方法操作简便,但挥发率高,利用率不高。因此,撒施时应尽量选择降雨天气,或者降雨时撒施,以减少挥发损失。沟施是在小麦行距之间划出5cm左右深度,人工或随机器将尿素施入沟中,然后覆土。这种方法利用率高,但相对麻烦,时间久。
在施用尿素时,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尿素要与氮磷钾搭配使用。小麦生长不仅需要氮素,还需要磷、钾等其他营养元素。因此,在施用尿素的同时,还应注意配合施用磷肥、钾肥等,以满足小麦生长的需求。大量研究表明每生产100公斤小麦对氮磷钾的吸收比例大致为3:1:3。因此对于种植小麦基肥可以在增施有机肥基础上,可以亩用20-30斤尿素搭配20斤二铵加30-40斤氯化钾,或20斤左右硫酸钾搭配使用,或选用尿素与过磷酸钙与氯化钾等混配使用,有条件宜选用45%(氮磷钾18:12:15)复合肥亩用80-100斤则更好。
其次,要注意施用均匀。使用不均匀会造成小麦烧苗,还会造成肥料浪费。在撒施或沟施时,应尽量使尿素分布均匀,避免出现局部浓度过高的情况。
再次,要尽量深施覆土。尿素易溶于水,撒施地表不覆土,养分溶于雨水而流失或经阳光照射后挥发,大大降低肥效。深施覆土不仅能减少养分的损失,还能使尿素在土壤中缓慢分解,延长肥效期,为小麦持续提供养分。
此外,要注意避免在极端天气条件下施用尿素。如在高温干旱或大雨滂沱时施用,不仅会造成养分流失,还可能对小麦造成损害。高温干旱时,土壤水分不足,尿素分解快,易产生氨气灼伤叶片;而大雨滂沱时,尿素易被雨水冲刷,难以达到施肥效果。因此,应选择在土壤湿润、天气适宜时施用尿素。
最后,还需注意尿素与其他化学物质的配合使用。如与农药混用时,需确保二者不会产生化学反应,以免降低肥效或产生药害。同时,还应避免与碱性物质混用,以免尿素分解加快,造成养分损失。
总之,科学施用尿素对于提高小麦产量和品质至关重要。只有充分了解尿素的特性、小麦的生长发育特点以及尿素的施用时期、用量、方法和注意事项等方面知识,才能确保尿素在小麦生产中发挥最大效用。同时,我们还需不断探索和实践新的施肥技术和方法,以适应小麦生产的发展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