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治癌有侧重
中医药治癌有侧重
在很多人的观念中,中医只是治疗肿瘤的辅助手段,或是肿瘤晚期西医束手无策时的“最后一搏”。但在78岁的上海市名中医、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肿瘤科主任医师徐振晔教授看来,治疗肿瘤,中医药需要全程参与,针对不同癌种,方法各有侧重。
分阶段治非小细胞肺癌
徐振晔在国内率先提出中医药分阶段结合化疗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观点和方案,以益气养精为主,结合解毒散结,采用辨病与辨证、扶正与祛邪、局部与整体调节平衡的原则,多方面多靶点地调节,调动机体自身抗癌能力,重建机体阴阳平衡。第一阶段与化疗同步,应用扶正为主兼清热化湿和胃的中药治疗,起到减毒增效之功。此阶段服用经验方“抗瘤增效减毒方”(主要由生黄芪、黄精、苍术等组成),能提高化疗疗效,明显减轻毒副反应。第二阶段是化疗完成后,扶正与祛邪中药并用,此阶段服用“肺岩宁方”(主要由生黄芪、白术、黄精、仙灵脾、蜂房、干蟾皮、山慈菇等组成)抗复发和转移,改善症状、延长生存期、提高生存质量。大量临床观察发现,采用中药加化疗治疗的患者,治疗后3年、5年、7年、9年生存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补肾生髓治化疗骨髓抑制
骨髓抑制是化疗常见的毒副反应,主要表现为白细胞降低,容易导致感染率升高、化疗用药剂量不足与治疗周期延长。徐振晔认为,治疗骨髓抑制应以补肾、生精、填髓为法补益气血,故其研制了补肾生髓的“双黄升白颗粒”(主要由黄芪、淫羊藿、骨碎补、黄精等药物组成)。该药自1996年应用至今,不仅能预防和治疗肿瘤化疗后白细胞降低,还能明显改善腰膝酸软、神疲乏力等症状,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健脾养精治大肠癌
根据“金元四大家”之一李东垣的脾胃学说、温补学派宗师张景岳的精气亏虚思想,徐振晔结合几十年的临床经验,提出健脾养精治疗大肠癌的理论,主张通过中药调理脾胃功能,进而阻止大肠癌的发展。此法适用于大肠癌伴随食欲不振、腹胀便溏等脾胃虚弱症状的患者。基于该理论,徐振晔研制了有健脾养精、解毒散结之功的“抗岩精方”(主要由太子参、黄芪、白术、黄精、石见穿等组成),可明显提高肠癌患者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
健脾理气治肝癌
徐振晔认为,脾虚贯穿肝癌发生、发展全程,早期患者以“脾虚”为主,中晚期肝癌多为“脾虚精亏”之证,故治疗宜扶正祛邪,采用健脾养精之法。另外,肝癌属中医“肥气”“肝积”“肝疽”“肝胀”等范畴,存在气郁问题,因此治疗时应辅以理气散结之法。鉴于以上认识,徐振晔治疗肝癌常用自研的“肝岩舒方”(主要由太子参、白术、八月札、半枝莲、岩柏等组成)加减,临床效果不错。
滋阴泻火治乳腺癌
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指出,女子以肝为先天。徐振晔观察到,乳癌患者多有思虑过度的情况,思伤脾,脾气损耗过多,就会导致气血生化不足。气血两虚时,身体调节阴阳平衡的能力下降,容易造成阴虚火旺。鉴于此,他提出以滋阴、泻火、疏肝、理气为法治疗乳腺癌,并创立了“乳岩宁方”(主要由生地黄、山萸肉、知母、黄柏、八月札、石见穿、蛇六谷等组成)。该药应用于临床20多年,在抗乳癌术后复发转移方面疗效甚佳。
补肾通络治骨转移疼痛
肿瘤骨转移的患者常遭受剧烈骨痛及病理性骨折,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及生存时间。针对肿瘤骨转移疼痛顽疾,徐振晔认为,其病机为肾精亏虚、络脉瘀阻,致使骨中络脉痹阻而发为骨痹,治疗应以补肾养精、破瘀通络为主,他研制了“骨痛灵方”(主要由骨碎补、仙灵脾、炙蜈蚣、制川乌等组成),临床上联合唑来膦酸治疗肿瘤骨转移,效果良好。
泻肺健脾治癌性胸腹水
癌性胸腹水属中医“悬饮”“痰饮”范畴。《金匮要略》指出,“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确立了宣散、利水、逐饮等为治疗法则。鉴于此,徐振晔自创了治疗癌性胸腹水的临床经验方“悬饮宁方”(主要由生白术、茯苓、葶苈子、桂枝、川椒目、猫人参、龙葵等组成),他表示,在服用此方的同时,辨证应用大蓟、芫花、葶苈子、蜈蚣、黄芪、白芥子等中药外敷,能够抑制癌性积液形成,改善积液引起的气急、气喘、腹胀等症状。
徐振晔教授还建议癌症患者做好日常健康管理:注意饮食质量和多样性,辅以适量运动,心态要乐观,定期随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