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淮王鱼:水中活化石的前世今生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淮王鱼:水中活化石的前世今生

引用
1
来源
1.
https://sbike.cn/y/huaiwangyu/

淮王鱼,又称鮰鱼,是一种具有重要文化和生态价值的淡水鱼类。它不仅是中国东部主要水系的特有物种,还因其独特的形态特征和食用价值而闻名。本文将详细介绍淮王鱼的生物学特性、生活习性以及文化背景,带您深入了解这一被誉为“水中活化石”的珍贵鱼类。

淮王鱼(长吻鮠)别名鮰鱼、江团、肥沱、白吉、肥王鱼、江团鱼、长吻鮠、回黄鱼,为鲶形目、鮠科、鮠属、鲶鱼系列品种,原产于亚洲中国东部的辽河、淮河、长江、闽江至珠江等水系及朝鲜西部,以长江水系为主。1864年命名。出现的年代十分久远,并保持了较为原始的形态,有水中活化石之称。由于长期的地域差异,生长于淮河中的长吻鮠与长江中的长吻鮠相比,个体较小,生长速度较慢,体色也有一定差异。上世纪八十年代前,产量一直较高,之后因环境污染、滥捕等多种因素,难觅踪影。2008年开始,经政府保护后,数量有所恢复,且现在已可人工养殖。

我国著名的食用河鲜鱼类,因西汉淮南王喜食而得名,是安徽省二级保护动物。有鲜、嫩、滑、爽,四大特点。清蒸、白煮、红烧、片炒无不美妙。其中清蒸最佳,肉质有如豆腐般细腻,汁水如鸡汤般鲜美,真是别具风味。

生存环境:中性

最大长度:50cm
形状分类:弓背
颜色分类:灰色_青色
活动区域:底层
饲养难度:中等
性情习性:凶猛
适宜温度:23℃±4℃
酸碱范围:7.4±0.4(PH)
硬度范围:10±4(DH)
寿命年限:8年
食物饲料:杂食_藻类

淮王鱼形态特征

头较尖,吻特别肥厚,显著突出。须短,4对。眼小,被皮膜覆盖。背鳍刺后缘有锯齿。胸鳍刺前缘光滑,后缘锯齿弱。在臀鳍上方有一肥厚的脂鳍。尾鳍分叉。鱼体呈纺锤形,全身鲜黄,光滑无鳞,随着季节和水温变化其体色呈现淡灰、青白、粉红三色交替变幻的生存状态。普通状态下,通体大多呈现青灰色,但是在缺氧的状态下,它会全身充血,朝红色方向变化。背鳍刺和胸鳍刺有毒腺,为淡水刺毒鱼中毒性较强的,被刺后立即发生剧痛、灼热感。

淮王鱼饲养方法

营底栖生活,喜集群、畏光。野生情况虾,喜栖息于水流较缓、、水深且石块的岩缝中。白天多潜伏于水底或石缝内,夜间外出寻食。冬季多在干流深水处多砾石的夹缝中越冬。主要以水生昆虫及其幼虫、甲壳类、小型软体动物和小型鱼类为食。属温水性鱼类,适温15-30℃,pHpH7.0-8.4,不耐低氧,当池塘水质溶解氧低至2.5毫克/升时,则会浮头。

淮王鱼繁殖方式

卵生。达到性成熟的最小年龄为3龄,一般为4-5龄。成鱼每年3-4月开始成熟,便上溯至砾石底的河水急流处产卵。产卵期为4-6月,8月左右下退。怀卵量1-10万粒以上不等。长江的产卵场较集中于中游的荆江河曲以及上游的沱江等江段。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