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如何应对“近视”问题?追溯眼镜在古代中国的千年旅程
古人如何应对“近视”问题?追溯眼镜在古代中国的千年旅程
当我们穿梭回古代,不禁会好奇,在那个没有电子设备“肆虐”的时代,古人是否就能逃脱近视的“魔掌”呢?
眼镜,这一现代矫正视力的常见工具,在古代又有着怎样的起源与发展轨迹?它是如何从最初的雏形逐渐演变成如今我们熟悉的模样?
这些疑问如同历史迷雾中的点点星光,吸引着我们去探寻古人近视背后的真相,以及眼镜发展历程中蕴含的古人智慧与时代变迁的印记,让我们一同揭开这一段被岁月尘封的关于视力与矫正工具的传奇篇章。
古人近视的成因及状况
在现代社会,近视问题愈发普遍,甚至呈现低龄化趋势,2023 年我国学生近视率达 52.7%,不同年龄段的学生都有较高比例受到近视困扰。然而在古代,情况却有所不同。虽说古人没有如今的电视、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但也并非不存在近视现象,只是相对而言要少一些。
一方面,古代读书人在整体人群中占少数,不像现在几乎人人都有大量用眼进行阅读学习的机会。另一方面,古人平常多依赖自然光源,晚上能够点灯油熬夜读书的情况并不常见,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用眼过度的几率。而且古人写字用毛笔,毛笔书写时眼、笔、字的距离相对较难太近,也对眼睛起到了一定的保护作用。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近视在古代可以算是 “贵族病” 了,往往是那些经常用眼的读书人和从事特定精细工作的人更容易出现近视问题。
唐宋时期就是典型例子,那时雕版印刷术和科举制兴起。雕版印刷术使得书本上的字变小了,虽然增加了书本的文字量和知识量,可也大大加重了文人的用眼负担。同时科举制激发了读书人的学习热情,他们常常为了考取功名而长时间用眼过度。像 “唐宋八大家” 中的韩愈和欧阳修,视力就都不好。韩愈在《祭十二郎文》里提到自己年纪还没到四十,就已经看不清远处的东西了;欧阳修在《读书》一诗中也表示自己没看一会儿书眼睛就疲惫不堪。南宋诗人陆游也曾感慨自己年轻时嗜书如命,常常没日没夜地看书,结果到老了连书上的字都看不清楚了,可见用眼过度确实是古人视力下降的重要原因。
古人对近视机理的认知及护眼方法
古代医学对近视的发病机理并没有像现在这样科学的认知。如今我们知道近视是因为眼球内部的视网膜和晶状体之间的距离拉长,光线不能在视网膜上聚焦,从而导致物体影像模糊。而古代医学往往将近视的发病机理归结为阳虚,例如清代医学家林佩琴就写到 “能近视不能远视,阳气不足也,治在胆肾。加味定志丸,或八味丸”。
在眼镜还未普及的时代,古人认为矫正视力最好的办法就是让眼睛得到充分休息。唐朝诗人刘禹锡在《闲坐忆乐天以诗问酒熟未》中就提到 “减书存眼力”,意思就是通过减少看书时间来保护眼睛的视力。除此之外,古人还会借助针灸、服药等方法来尝试恢复视力,希望能缓解用眼过度带来的视力问题。
眼镜在古代中国发展史
放大镜的出现
其实,我国很早就有了类似帮助看字的工具。早在 1977 年,在陕西岐山县凤雏村出土的周朝初期甲骨文,其上面的文字小如米粒,需要用 5 倍的放大镜才能看清,这间接证明当时已经有人在使用放大镜看字了。后来,在江苏邗江甘泉 2 号汉墓中又出土了一只直径 1.3 厘米的放大镜,这种单片镜小巧方便,又被称为 “读书石”,可见我国古人很早就开始利用一些简单的光学器具来辅助阅读了。
最早的眼镜雏形及使用记载
中国最早的眼镜,是由北宋时期一位叫史沆的司法官员发明的。据史书记载,“史沆用水晶磨成了十几种凸镜片,每次审理案件时,就会手拿镜片看案板上的文件”,这成为了中国人最早使用眼镜的记录。不过那时的眼镜还非常稀有,价格昂贵,并且早期的眼镜没有镜腿,使用时需要用手拿着,十分不便,但这无疑是眼镜发展历程中的重要开端。
防护眼罩的出现及作用
除了我们常规认知里的眼镜,古代还有防护眼罩这类与视力保护相关的器具。以唐朝铜眼罩最为典型,它出土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东南约 40 千米的阿斯塔那古墓,薄薄的铜片被锻压成连体双桃形状,边缘和中央都钻有密集且排列整齐的小孔。和现在的墨镜相比,它虽然显得有些笨拙且其貌不扬,但透过眼罩中央的小孔,佩戴者可以清晰地看到眼前景物,而且眼罩边缘还有布料和绑带方便佩戴。新疆吐鲁番地区气候特殊,夏季光照强、风沙大,冬季多降雪且积雪期长,雪地反射的强烈紫外线会损害视力,严重时甚至导致失明,专家推测古代新疆人外出时戴上这类眼罩,不仅能遮挡风沙和紫外线,还能预防雪盲症,起到了保护眼睛的重要作用。
放大镜的进一步发展及应用
我国已知最早的放大镜,1981 年出土于江苏邗江甘泉二号东汉广陵王刘荆墓,为水晶材质,直径为 1.3 厘米,镶嵌在用黄金精制的联珠花纹金圈中,可以放大物体 4 至 5 倍,这表明我国早在东汉初期就能加工磨制水晶石凸透镜片了。清代学者赵翼所著的《陔余丛考》中也记载了南宋时期已经有用于帮助阅读的凸透镜片,可见随着时间推移,放大镜这类辅助阅读、改善视力的器具在不断发展和被应用。
明代眼镜的传入
玻璃材质的眼镜在明代宣德年间传入中国,当时的眼镜大小如两个铜钱,“色绝似云母,而质甚薄”,用金丝当轮廓镶嵌在一起,两个镜片 “合则为一,歧则为二”(形状类似剪刀),眼镜的大小可以放在中等匣子里。老年人眼花看不清小字时,把此物打开放在眼睛前方,或是用绢带绑在脑后,字就能立刻变大了。那时的 “眼镜” 确切地说是 “老花镜”,通常作为稀罕物件,由皇帝拿来赏赐给老臣,只有身份地位不凡、有财力人脉的上层阶级才有机会获得,多是通过西域良马交换或者海上贸易得来。
清代眼镜的本土化生产及宫廷情况
到了清代,眼镜实现了本土化生产,中国人逐渐掌握了磨制镜片的视觉原理。光绪年间举人徐珂就总结过眼镜的原理和用途,比如用凹面镜来矫正眼内水晶体凸隆过度的情况,用凸面镜来弥补水晶体过薄的问题以增其凸度便于看清细微之物,也就是远视镜、老花镜;用平面镜则可以防尘、避光,是平光镜。不过由于中国的玻璃生产一直不太发达,明清时期广东工匠们仿制进口货制作的眼镜,都是用水晶石替代玻璃,成本居高不下,价格昂贵,当时甚至有 “今水晶眼镜兴于国初,弥贵于珠玉” 的说法。
在清代宫廷中,眼镜的来源颇为多样,有西洋人的进献,王公大臣、粤海官员的进贡,内务府也会到北京的古玩市场上购买,对于皇帝有特殊要求的眼镜,则交由造办处自己制作。雍正皇帝可以说是一位不折不扣的眼镜迷,宫中采购和自制的眼镜数量极为庞大,他要求不同时辰使用不同的眼镜,有老花镜、近视镜等,光是与时辰有关的眼镜最后就凑够了 24 副,而且对眼镜的度数、规格要求十分严格,不符合要求的一律打回重新制作。清代宫廷收集的眼镜留存下来的有百副左右,大小不一、样式灵巧、做工精良,涵盖平光镜、近视镜和老花镜等多种类型,其中又以老花镜数量最多,这些宫藏眼镜的镜架材质多样,有黄铜、玳瑁、象牙柄等,还有像末代皇帝溥仪专门定制的刻有 14k 含量标志的金丝镜架玻璃镜片的眼镜,足见当时宫廷眼镜制作的精良与丰富。
眼镜样式的后续演变及发展趋势
随着时间的推移,眼镜的样式也在不断演变。早期像江苏吴县清代毕沅墓中出土的眼镜,镜架是黑漆木框,已装有供系结用的丝绦,后来又发展出了金属镜腿,这类眼镜常在架鼻梁处镂空祥瑞图案,既实用又带有吉祥寓意。从最初简单的手持镜片,到后来各种材质、样式丰富且功能多样的眼镜出现,眼镜的发展见证了人类在应对视力问题上不断探索和创新的过程。
总之,眼镜从古代的稀有、昂贵且功能单一的器具,逐渐发展到现在成为大众普遍使用、款式多样且能精准矫正视力的生活用品,其发展历程反映了科技的进步以及人们对视力保护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同时,回顾古人应对近视的种种方式和眼镜的发展历史,也提醒着我们在现代生活中要养成良好的用眼、护眼习惯,保护好自己的视力,毕竟眼睛是我们认识世界、学习知识的重要窗口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