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课堂教学方式,着力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能力
探索课堂教学方式,着力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能力
在当今教育改革的浪潮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能力成为了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从教学方法、课后复习和教师角色三个方面,探讨了如何通过课堂教学方式的创新来实现这一目标。
一、教学方法的转变
教师遵循着这样一个原则去教学:学生能读懂的,老师一定不讲,学生能通过小组研究解决的问题,一定让学生去讨论,这样使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进而逐步学会学习。
二、课后复习
作业批改
让学生当小老师,互判听写。做完作业后先自查进行自我订正,然后互查做上记号,再组长查,层层把关,最后老师批改,看一看是哪一关没把好出的问题。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评比、奖励。这样,不但降低了错误率,而且增强了学生的责任感,落后生也能充当小老师,更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克服了自卑感。
综合复习
期中、期末复习的查缺补漏采用小组合作学习,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小组合作复习节约了时间,减轻了负担,同学们互相帮助,积极性高,实效性强,得到学生的一致肯定。
三、教师精心设计主体活动,灵活应变
在过去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更多的是考虑自己怎样上这堂课,怎样教学生才能学会,很少站在学生的立场去思考“遇到这样的问题该怎样解决”。 我们应该把教师“教”的过程变成学生“学”的过程。应更多地思考学生如何“学”,即以学生的求知需求为主线,追求教师和学生面对知识共同探讨、平等对话,我们要引导学生去发现、组织和知识。在备课时,我们要站在学生的角度,从学生发展的角度出发,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找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找到旧知识的生成点。教学中,我们要以现实生活为载体,精心设计课堂提问,为学生提供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情景,使学生在感受、联想、质疑、钻研、讨论中主动探究知识。我们要为学生提供交流与争鸣的机会,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为学生解疑释难,引导学生归纳总结。不仅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到新知,还要使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找到一种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提供帮助。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要鼓励学生与他人交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肯定学生的不同见解,使学生体验学习的成功,享受学习的快乐,促使学生良好学习品质的形成。
课堂上构建开放型教学模式,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并不意味着教师放手不管,反而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更需要教师备课时精心设计问题,根据教学内容,让问题环环相扣,层层递进,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基础知识和能力分层要求,分层设问,分层练习,尽可能让全体学生动起来,以激发每个学生的求知欲,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四、营造和谐课堂,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教师在课堂上建立、宽松、和谐的师生关系,用尊重、平等的情感去感染学生。教师要亲切,要有感染力,要不断激发学生的强烈求知欲,激励学生勇于克服学习中的困难,使学生在课堂中既感到积极紧张,又感到轻松愉快。让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到探究、尝试的过程中来,从而发挥他们的想象力,挖掘他们创新的潜能。
给学生多提供独立思考的机会,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从牵着学生一步一步地过河,到让学生趟着石头过河。通过学生的预习自学,经学生自己的思考、体验,在个人探索的基础上,让学生发表各自的见解,并展开学生之间的讨论,互相补充与纠正,通过师生共同,归纳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师以肯定、鼓励为主的形式来满足学生的成功欲望。
锻炼学生发言的胆量和语言表达概括能力。对于性格内向、不敢举手的学生要注意观察其表情,尽量创造机会让他发言,消除其胆怯。
教师在课堂上力求做到精讲精练,教师的拓展、点拨要“点到为止”,启发学生自己进行概括、总结,教师进行引申精讲,并灵活设计变式的综合训练,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归纳、小结能力。学生预习到的知识是零碎的、片面的,因此,教师在知识归纳中起作用,让学生起主体作用。要处理好“空白”教学,即对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处理要为学生提供思考的机会,为他们留有发挥的余地,不把学生的思路拘禁在教师设置的教案框框内,问题讲到关键处要有意停顿,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发展创造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主动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只要教师在教学中给与足够的重视,并不断地进行培养和训练,久而久之,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一定会得到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第19期
2.科学研究,费洁如
3.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运用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