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武松与鲁智深,谁才是梁山步战之王?看这五个层面的对比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武松与鲁智深,谁才是梁山步战之王?看这五个层面的对比

引用
网易
1.
https://www.163.com/dy/article/IT0QGEK30553PDJD.html

在《水浒传》中,武松和鲁智深都是梁山好汉中的佼佼者,但谁才是真正的步战之王?本文将从力量、战绩、性格、战斗意志和体力五个层面进行对比分析,带你深入了解这两位英雄的优劣。

第一回合:力量对比

大多数人认为鲁智深的力气比武松大得多,基于“一力降十会”的说法,倾向于认为鲁智深更强。但这种看法并不准确,因为影响武力值的因素有很多,特别是对于实力相近的高手来说,不能单纯强调某一方面的胜出。

实际上,武松的力气与鲁智深是在同一水平线上,不存在高低之分。

让我们来看两人的力量极限展现:

  • 鲁智深在大相国寺倒拔垂杨柳:“智深走到树前,用右手向下,把身倒缴着,却把左手拔住上截,把腰只一趁,便将那株柳树连根拔起。”众泼皮见了,一齐拜倒在地,只叫:“师父正是真罗汉也,无千万斤气力,如何拔得起?”

  • 武松在安平寨威震群雄:“武松把上衣拴在腰上,把那个石墩只一抱,轻轻地抱将起来,双手把石墩只一撇,扑地倒下地里一尺来深。”众囚徒见了,尽皆骇然。“武松再把右手去地里一提,提将下来,望空中只一抛,离地一丈多高,双手接住,轻轻的放在原处,回过身来,面上不红,心头不跳,口里不喘。”施恩急忙抱住武松道:“兄长非凡人,真天神也!”

有人可能会说,武松举的石墩只有四五百斤重,而鲁智深倒拔垂杨柳的力量已经赶上起重机了,两人的力气怎么可能在一个级别上?这里涉及到一些力学知识:让一个人去搬一块一百斤重的石头,至少需要两百斤的力气才能搬得动,如果是将这个石头提到腰间甚至是举过头顶,那就又是另一回事了。可以说,没个千斤的力气,根本无法完成这样的操作。而武松愣是能单手托起五百斤的石墩,并抛出一丈多高,最可怕的是,石墩落下来用手接住,面不改色,心不跳。这就说明他根本就没有用多少力,如果力量达到极限,与鲁智深持平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另外要说明的是,武松单手抛石墩,比鲁智深倒拔垂杨柳的难度要大。因为拔树是静态输出,只需把力量汇聚在一块即可,然而抛石墩并接住,就不一样了,这种蕴含技巧性的动态输出,如果把握不好力道,是会残废的。但拔树也确实能称得上天神之举,因此关于两人的力量对比,我们就姑且记为“打平”。

第二回合:战绩对比

战绩是实力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鲁智深的主要战绩有:

  • 五十回合平杨志
  • 五十回合平呼延灼
  • 五十回合平宝光如来邓元觉

其中五十回合平呼延灼是马战战绩,老鲁马上马下全能。

武松虽然没有马战,但却有步战砍杀马军战将的战绩,而且是完成了三次。其中,水准最高的一次则是一刀斩杀杭州二十四将之一的贝应夔。书中是这样描述的:“贝应夔忽地城门里突出,挺枪跃马,接住武松厮杀,两个正在吊桥上撞着,被武松闪个过,撇了手中戒刀,抢住他枪杆,只一拽,连人和军器拖下马来,嗝察一刀,把贝应夔剁下头来。”简单来说就是秒杀,没有任何的拖泥带水,在整本水浒传中,任何武将想创造出这样的战绩,就足以能上天了,再说一遍,是任何一个!

但遗憾的是,武松没有与一流武将交过手,这一点很丢分,因此关于战绩上的对比,就先判定为鲁智深胜。

第三回合:性格差异

先说鲁智深心宽体胖,但粗中有细,失手打死郑屠后,他随机应变,遇险不惊,脱口而出道:“这厮诈死,洒家以后和你慢慢理会。”

再说武松,同样是心思细腻,而且又多了一份狠辣,他曾一眼识破孙二娘的伎俩,而鲁智深曾被孙二娘麻翻,差点被做了人肉包子,显然,他的江湖阅历不如武松。另外华州府救史进一回,鲁智深不听劝告,贸然行动,结果落入圈套,被贺太守活捉。而当时武松只说道:“不听人说,此去必有一失。”

可见,武松对敌我力量的分析判断远超鲁智深,鲁智深再输一局。

第四个层面:战斗意志

战斗意志的强弱决定一个人面对逆境时的生存能力。险象环生的飞云浦是武松战斗意志彪悍的完美体现。当时的情景是:武松脖带枷锁,脚挂锁链,对付四名全副武装的杀手,然而最后不仅完成了反杀,竟还做到了全身而退。这种战斗意志和逆境求生的能力,是梁山其他好汉无法比拟的。

而再看鲁智深,在书中基本没有逆境反杀的表现,唯一能够拿得出手的就是,大闹五台山时,面对百十个僧人的围攻大获全胜。但那场战斗靠的基本是蛮力,故此,武松再赢一局。

第五回合:体力对比

关于体力上的对比,我先说两场战斗。

第一场是鲁智深大战邓元觉,当时二人酣战五十余回合不分胜败,然而打着打着,武松突然挺着戒刀,也加入了战斗。原文中是这样写的:“武松见鲁智深战宝光不下,恐有疏失,心中鳖躁,便舞起双戒刀,飞出阵来,直取宝光。”恐有疏失,心中鳖躁,这两个用词很有可能是在说明,当时鲁智深再打下去有下风的嫌疑,但这里的下风不是指武力上的下风,而是体力上的不支。征讨方腊时,鲁智深已经老大不小了,差不多年过四旬,而邓元觉则自称为小僧,可能占了体能上的优势,武松肯定是看人打架的行家,这让他有点做不住,于是便加入了战斗。

第二场战斗是鲁智深与杨志大战四五十回合不分胜负,然而正打到五十回合之际,鲁智深突然却叫停不打了,原文中是这样描述的:“那和尚卖个破绽,托地跳出圈子外来,喝一声:‘且歇!’两个都住了手。”当时杨志还纳闷,心里嘀咕道:“那里来的这个和尚,真是个好本事,手段高,俺却刚刚地只敌得他住。”

鲁智深为何叫停?大概率是他的体能已经不允许再打下去了,另外再啰嗦一句,鲁智深有严重的低血糖,曾因为饿肚子,不敌瓦罐寺的两个小僧。而武松就不一样了,不管是体力,还是爆发力都相当恐怖,景阳冈打虎一回,武松把老虎按将在地,直打了五七十拳,而且这还是在与老虎争斗一番的前提下完成的。

综合判断

最后再把以上5个层面的对比列举出来:

  • 力量:平局
  • 战绩:鲁智深胜
  • 战斗意志以及武谋:武松胜
  • 体力:武松胜

综合判断,武松要强于鲁智深,但也只是强一点。这么说吧!五十回合之内,鲁武二人不分胜负,六十回合同样是平分秋色,但七十回合,鲁智深开始吃力,八十回合,鲁智深开始焦躁,九十回合,鲁智深落入下风,100回合,鲁智深抵挡不住,再打下去,胜负即出!

所以,论水浒“步战之王”,武松当之无愧!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