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李尔王》:莎士比亚悲剧作品的巅峰之作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李尔王》:莎士比亚悲剧作品的巅峰之作

引用
1
来源
1.
http://www.17ob.com/article/35153.html

《李尔王》是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讲述了年迈的李尔王因偏听偏信而失去王位,最终在痛苦和疯癫中死去的故事。这部作品通过李尔王的悲剧,展现了权力、亲情与人性的深刻矛盾,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思想深度。

故事原型

《李尔王》的故事原型可以追溯到公元前8世纪的不列颠国王,这位国王是凯尔特人。当时,罗马还是意大利半岛上的一个小城邦,高卢地区则分布着一些凯尔特人部落。在故事中,李尔王的小女儿嫁到了高卢地区,而当时的法国尚未形成。

真实的李尔王统治了60年,年迈时将国家分为三份,两份给了两个大女儿,一份留给自己,小女儿则远嫁高卢。后来,两个大女婿发动叛乱,占领了李尔王的领地。李尔王只好前往高卢,寻求小女儿和女婿的帮助,成功夺回王位并继续统治了3年。最终,小女儿继承了王位。

《李尔王》剧情梗概

《李尔王》是莎士比亚于1605年创作的一部西方悲剧。故事讲述年迈的李尔王想要退位,决定将国土分给三个女儿。在分封时,他让每个女儿表达对他的爱戴程度,以此分配国土。大女儿高纳里尔和二女儿里根极力赞美父亲,只有小女儿考狄利娅因表达真实情感而被驱逐,但她的诚实赢得了法国国王的青睐,嫁到了法国。

李尔王将国土分给两个女儿后,她们决定削减他的随从数量,最终将他赶出家门。在风雨中,李尔王遇到了被驱逐的儿子埃德加(化名汤姆)。在绝望中,他遇到了伪装成圣徒的考狄利娅,得知女儿一直在暗中帮助自己。考狄利娅组织军队秘密登陆英国,试图营救父亲。

最终,考狄利娅的军队战败,她和李尔王被捕。埃德蒙下令处决他们,但直到临死前才揭露这个密令。虽然李尔王杀死了暗杀考狄利娅的凶手,但为时已晚。埃德加与埃德蒙决斗,杀死了后者。而高纳里尔与里根也相继死去。李尔王在悲痛中崩溃而死。

人物介绍

  • 李尔:不列颠国王
  • 大女儿:高纳里尔
  • 二女儿:里根
  • 小女儿:考狄利娅
  • 法兰西国王
  • 勃艮第公爵
  • 康华尔公爵
  • 奥本尼公爵
  • 肯特伯爵
  • 葛罗斯特伯爵
  • 爱德伽:葛罗斯特之子
  • 爱德蒙:葛罗斯特之庶子
  • 克伦:朝士
  • 奥斯华德:高纳里尔的管家
  • 老人:葛罗斯特的佃户
  • 医生
  • 弄人
  • 爱德蒙属下一军官
  • 考狄利娅一侍臣
  • 传令官
  • 康华尔的众仆
  • 高纳里尔、里根、考狄利娅:李尔之女
  • 扈从:李尔之骑士、军官、使者、兵士及侍从等

点评鉴赏

伦理思想

从权力角度考察《李尔王》中的伦理思想,李尔王分封国土的举动虽然在现代看来可能不可信,但在家天下的思想支配下,这是他唯一的选择。李尔王的分封在当时是合理的,不包含任何不正义的行为。而柯苔莉亚以道德的名义反对李尔所要求的花言巧语,虽然其中没有任何欺诈和抢劫的意愿,但是,在李尔看来,反对一方的柯苔莉亚的真话。对他的权威构成了不可饶恕的挑战,她不但得不到她所应该得到的一份应有的财产(国土),而且被李尔视为是非正义、非道德的举动,在李尔一方借助了君王的伦理,同时,在柯苔莉亚一方也借助了道德伦理的力星,而最后,读者和观众是倾向于后者的。

权力欲望

从拥有到失落、被剥夺,到最终的放弃,李尔完成了他由一个至尊的王者沦落为绝望的贸者的蜕变。在这个过程中,生存是因为他相信自己还有拥有的可能和希望,他无情剥夺了考狄利亚的缓承权,他相信他还拥有其他两个女儿的忠诚和爱戴;他毅然离开里樱的塌地,他相信他还拥有高纳里尔的爱,被高纳里尔逐出城堡后他在暴风雨的荒原上无所顾忌煌诅咒呼啸,他相信他还拥有呼唤自然的威力来报复这无情世间的力量。

但是,当他终于意识到他已经一无所有的时模,那种支撑他精神和心灵的柱子便袭然倒塌,疯癫也成为李尔无可逃脱的宿命。对这一点,奈茨曾做出评论;李尔执拗地认为他还拿着自己根本不能行使的权力,但在无能为力的时候,他只好大发脾气,痛哭流锑。他仍在臆想已经给了人的东西。

可以说,李尔王疯癫的根本原因是曾经拥有权力这现实以及由此带来的虚荣和欲望。他曾经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这个权力使他被奉承和谄媚所包围.而这种气氛中人往往趋向于不受自己的秘密性质的控制,而成为世界表象一切诱惑肉体和灵魂的事物的牺牲品。在头上那顶王冠的光芒的笼罩下,任性成为李尔性格的主要特征。

他被剥夺了权力之后.他所表现出来的态度都显得不中用,或者说他的任性不再被任何人所包容和接受,而且这一切都产生一种后坐力,使他成为必然的猎物。正如格兰威尔所言:李尔在戏剧与精神上的进程,是他的自我意识的消逝的进程和丧失自我、变成疯狂的过程。

更糟糕的是,当人们在使用权力缓解自卑感的同时,并不能真正赋予权力者以精神的力量,于是内心上更为实在而根本的空虚导致了人类权力的滥用和意志的绝对不满足。只有在面对贪婪时,意志才是自由的。

而现代社会解决矛盾的方法的逻辑则是这样的一既然个人对权力的欲望不可能消灭并且一方压迫另一方的局面不可避免,那么干脆以整个教会或者国家主体作为剥削者对每个个人进行奴役——无论社会主义还是资本主义——在这个意义之下人类才有可能是平等的。权力是看似邪恶,但确实为生命的本质而不可消灭,任何入对其权力的剥夺都不可避免地沦为李尔王的彻底的空虚,所以权力的温和转化比权力的消灭来得更加实际。而这—过程中的代表性事件便是权力在概念上驯化为权利(温和的政治权力)与金钱(可量化操作的财产权力)。

翻开现代文明史,权力与疯癫的矛盾随处可见,就连极力鼓吹权力意志的尼采也最终滑入疯癫的泥潭。于是;同样关注权力的福构格探究的目光投向权力规训下的人,他明确提出,人应该回归自我。而回归自我的训练方法之一就是忍耐和节制正像—般斯多葛主义者所提倡的那样.每个人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就是世界的最佳状态,国王与平民对自然而言同等重要。所以,人只有彻底承认人类自己的不自由性,放下自我的先入为主与情感的固执,彻底的顺应自然而不仅仅地顺其自然,才有可能冷静地看到人生的真伤,避免老李尔王的悲剧。而反过来说,如果人类无法看见自己的不自由性,无疑便会在自由意志的重重迷雾下四处碰壁,永远也无法达至真正的自由。

作品影响

在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中,《李尔王》似乎不像《哈姆雷特》那样能够引发人们对于生存意义的无限思考,不像《麦克白》那样带给人们成功酒越权威的英雄的快感,也不像《奥赛罗》那样用自己无畏的痴情赚取无数观众同情的眼泪。布雷利认为,《李尔王》是莎土比亚最伟大的作品,最杰出的剧本却又是最不受欢迎的一部。伊丽莎白时代之后,不同国家和地区一宜在上演《李尔王》的各种翻版:在俄国,屠格涅夫发表了《草原上的李尔王》;在日本,黑泽明导演了被称为东方李尔王的巨片《乱》。

作者简介

威廉·莎士比亚(1564-1616)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他的代表作有四大悲剧:《哈姆雷特》(英:Hamlet)、《奥赛罗》(英:Othello)、《李尔王》(英:King Lear)、《麦克白》(英:Macbeth)。著名的四大喜剧:《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皆大欢喜》莎士比亚(《As you like it》)。历史剧如《亨利四世》、《亨利五世》等。他的作品对西方文学和戏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誉为“戏剧之父”。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