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峰:从《鲍家街43号》到《果岭里29号》
汪峰:从《鲍家街43号》到《果岭里29号》
汪峰的音乐之路,从《鲍家街43号》到《果岭里29号》,见证了他从一个音乐学院的学生到中国摇滚乐代表人物的转变。他的音乐不仅记录了个人的成长历程,也反映了中国摇滚乐的发展轨迹。
汪峰与青岛的不解之缘
汪峰与青岛的渊源可以追溯到1995年夏天。当时,为了庆祝北京广播人有待的《新音乐杂志》在青岛电台播出一周年,有待带着鲍家街43号乐队在堂邑路邮局对面的大窑沟东升迪斯科公社举办了专场演出。这场演出虽然票房不佳,仅卖出18张门票,但乐队的演出却高潮迭起,给青岛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2003年,汪峰发行了一首与青岛相关的歌曲《琴岛之恋》,MV也是在青岛海边拍摄的。然而,由于电视剧《黄金时代》并未大火,知道这首歌的人并不多。
从《鲍家街43号》到《果岭里29号》
汪峰5岁开始学习小提琴,中学时进入中央音乐学院附中,20岁时考入中央音乐学院读本科,继续学习小提琴和中提琴。大学期间,他与校友创建了“鲍家街43号”乐队。1995年大学毕业后,他进入中央芭蕾舞交响乐团做小提琴手,但很快便辞职,全身心投入摇滚乐创作。
1997年,鲍家街43号乐队签约京文唱片,同名专辑《鲍家街43号》发行,汪峰包办了专辑10首歌曲的作词作曲。这张专辑制作水平颇高,很受业内和歌迷认可。
2017年,汪峰发行了第十二张专辑《果岭里29号》。这张专辑不仅是对汪峰四十年音乐经历的总结,也是对未来的呼唤。专辑曲目之间几乎毫无间隙,形成统一的听觉印象,单从形式上像是概念音乐专辑。《果岭里29号》具备了一张摇滚经典专辑的所有特征:成熟精准却不失态度的音乐表达、兼具个人小我和社会大我的融会贯通,以及可以预期的,音乐对时代的撞击。
开首的《时代的标记》开宗明义便是对当下年代的白描,紧接着《寂静的午后》直接提出了“这个世界会更糟吗?这个世界能更好吗?”的问题,由此为发端,整张《果岭里29号》基本都是在回答这个问题,同时这也是继《花火》专辑17年后汪峰第一次自己担任专辑的编曲。
《果岭里29号》这张专辑,成为汪峰近几年最柔软、最平静,也是最细腻的一张专辑。如果说之前几张专辑中的开放和荡气回肠,给人一种粗放摇滚的壮丽,那么这张专辑里的汪峰,甚至更像是一个中年男人的细腻诉说。
《那年我五岁》是专辑里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一首,用最自然的方式讲故事,大道至简、真诚朴素,可以唤起各个年龄群体的共鸣。《果岭里29号》这张唱片,是可以存放于唱机旁边偶尔聆听的专辑,也是一张包容丰富想象力和音乐经验与智慧的原创作品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