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发现:动脉粥样斑块竟能完全消退!不过需满足4个条件
首次发现:动脉粥样斑块竟能完全消退!不过需满足4个条件
65岁的刘大妈在一年前因反复胸痛、心绞痛被确诊为冠心病,需要植入心脏支架。令人惊喜的是,在最近的复查中,她狭窄的血管变得畅通无阻,连轻度狭窄处的血管斑块也几乎消失了。这个案例引发了人们对颈动脉斑块能否消退的思考。
颈动脉斑块的高发人群
颈动脉斑块是由脂肪、胆固醇、钙质等在颈动脉内壁上累积形成的,类似于水管使用长了之后容易产生水垢。当水垢累积到一定程度时,会导致正常的水流受到影响。
数据显示,我国约有近2亿的颈动脉斑块患者,40岁以上人群身上的检出率高达40%;年龄>45岁确诊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的患者,检出率更是达到了近80%;年龄>60岁的人群,几乎人人体内都有斑块。
如果不注意防治,颈动脉斑块会逐渐变大,导致血管狭窄、堵塞,血液无法正常经过颈部导致大脑缺血缺氧,甚至坏死。一旦颈动脉狭窄程度>50%,就会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引起头晕、头痛等症状出现。另外,斑块一旦脱落、破裂,会让脑血管急性闭塞,导致患者出现急性偏瘫、失语等症,严重的还会威胁生命。
颈动脉斑块能否消退?
一般情况下,斑块出现后不会消失,还会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逐渐变大。然而,一项发表在《JACC》的研究却揭露了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或有完全消退的可能!
研究人员对3471名年龄40~55岁的受试者进行了6年的随访,在随访过程中利用三维血管超声技术对受试者的动脉斑块硬化情况进行定期测定,并对诱发斑块发展的因素进行了评估分析。
结果发现,过程中有32.7%的受试者斑块出现了进展,总体积增加超过100%。令人惊讶的是,在所有受试者中有8%出现了斑块完全消失!
进一步分析发现,动脉硬化发展的高风险人群为男性、老年人、吸烟者,这类人群还有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以及收缩压水平高的问题。
对此,研究人员表明,要想影响动脉斑块的发展,这4个因素是关键:
早期干预:年龄是导致动脉硬化的主要诱因之一,但这个因素又不可控。我们能做的就是尽早进行干预,在中青年时期就开始避免接触一些容易诱发动脉硬化的风险因素。
降低LDL-C水平:研究指出,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是导致斑块形成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必须严格控制其水平。对于轻度患者,LDL-C水平应控制在2.6mmol/L以下;而对于重度患者,则应控制在1.8mmol/L以下。
控制收缩压水平:收缩压就是高压,正常情况下应保持在90~140mmhg,血压过高容易对血管壁产生冲击,引起内皮损伤加速斑块生成,一般建议将收缩压水平控制在120mmHg以下。
不吸烟:吸烟除了会伤肺之外,还是心血管疾病的独立风险因素。烟草内的有害物质会对血管内皮造成损伤,LDL-C产生氧化反应时顺着受伤的内皮进入到内膜下形成斑块。
他汀类药物的使用建议
他汀类药物是心血管疾病患者常用药物,可起到降血脂、稳定斑块以及预防血栓生成等作用,那是否说明出现颈动脉斑块的人都需要服用呢?
答案是否定的,是否需要服用他汀,需要视情况而定。
狭窄程度>50%:这类患者无论身体是否有不适症状、血脂水平如何,都需要服用他汀类药物进行治疗,将LDL-C水平控制在1.8mmol/L以下。
**狭窄程度<50%**:这类患者需要进行风险评估,如若有冠心病/脑卒中病史、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糖尿病且LDL-C水平>2.6mmol/L、慢性肾病且LDL-C水平>2.6mmol/L、有吸烟等心血管疾病风险因素且LDL-C水平>3.4mmol/L任意一个条件的患者,都需要服用他汀类药物。
在服药后身体出现这两个变化,说明药物治疗有效!
斑块体积缩小:如果斑块的大小和体积明显减小,质地变软,那么说明治疗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依旧需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遵医嘱用药,否则斑块再次生成就是时间问题。
固斑:即稳固斑块,说明动脉斑块内部的成分发生了改变,斑块发生破裂、侵蚀的风险下降,是个非常良性的改变。简单来说,就是斑块从不稳定的状态变成了相对稳定的状态,安全性大大提高了。
颈动脉斑块在中老年人身上十分常见,对此无需太过害怕,发现后遵医嘱进行相关治疗以及保持好的生活习惯,可以很好地抑制斑块发展。